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3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396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268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804篇
海洋学   217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介绍GLONASS系统近几年来在导航卫星星座结构、导航卫星信号结构、系统的差分改正与监测系统建设方面的进展,并从卫星的可见性和定位精度系数两方面分析GLONASS目前的定位性能。  相似文献   
952.
胡梦珺  李森  高尚玉  张登山 《中国沙漠》2012,32(5):1240-1247
 湖东地区是青海湖周边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为严重的区域。选取青海湖湖东种羊场附近高度约为10 m的风蚀残丘(大水溏剖面)为研究对象,结合高密度采样和光释光测年,在对风成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粒度敏感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32 ka以来青海湖周边的土地沙漠化演变过程。结果表明,32 ka BP以来青海湖周边土地沙漠化经历了末次冰期间冰阶(32~23.4 ka BP)的固结成壤期、末次冰期冰盛期(23.4~15 ka BP)的快速扩张期、末次冰期冰消期(15~10.4 ka BP)的缓慢减小期和全新世(10.4 ka BP至今)的快速缩小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53.
 青海湖环湖区是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1976、1987、1995年和2006年4期遥感影像,利用ERDAS的图像和信息处理功能对环湖区1.43万km2的土地进行专题信息提取,采用室内解译和野外检验修正的方法重建了环湖区近30 a来的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和分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20 a沙漠化土地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30 a来本区沙漠化在时间上表现为快速增加-缓慢上升-快速增加的持续扩展过程;在空间上由少成片分布或多零星分布向以4大沙区为主、滨湖沙堤为连线的环湖带状分异格局演变。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人工治理的综合影响,未来20 a该区沙漠化面积在前15 a呈增长趋势,后增长缓慢并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954.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CO2) spectra have been conducted since the most recent update of the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Molecular Absorption (...  相似文献   
955.
双侧轴向单极-偶极排列具有采集数据量大、激电信号强、穿透深度大、勘探精度高和效率高等优点.在内蒙巴林左旗某工区使用GDP-32Ⅱ地球物理数字接收机,应用双侧单极-偶极时域激电测深法勘查银、铅锌等多金属矿,钻探验证二维反演地电断面异常见破碎带及多金属矿化,说明双侧轴向单极-偶极激电测深在勘探区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56.
自20世纪50年代河南滦川钼(钨)矿床的发现,经几十年勘查研究和对区域水沉积物测量的资料分析,各构造单元元素丰度、富集系数和富集分布特征表明,区内富集元素为Mo、W、Au、Ag、Pb、Cu、Bi,尤其是Mo、W是区内重要的成矿元素处于中朝板块南缘的东秦岭—大别山钼(钨)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钼(钨)矿带之一。研究表明,主要钼矿床属斑岩型,其次为矽卡岩型、脉型。成因多与中生代花岗质斑岩有关。文章着重对大别地区矿化中酸性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讨论,以期为在该区普查找矿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57.
2008年9月初,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梧州市国土资源系统在苍梧县召开国土资源所建设现场会,时任苍梧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的周炎坤作了经验汇报发言。  相似文献   
958.
阳原盆地晚新生界以其出露完好, 层序清楚, 富含古生物、古人类遗存而闻名于世。近年来, 随着研究精度的不断提高, 在地层详细划分与地层单元的使用上却不很统一, 甚至较为混乱。我们在开展《1:5万化稍营、北水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及泥河湾层研究》和《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标准地层单元“许家窑组”再研究》等科研项目中, 对阳原盆地东部上新世红土、泥河湾层进行多重地层划分与地层单元的厘定。鉴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就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许家窑组, 以及许家窑组与泥河湾层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介绍。其主要成果有: 一、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古环境分析, 应属一套多成因的红层建造, 不应重复建组, 建议合并, 沿用石匣组。二、通过对许家窑遗址一带, 以火山灰层为标志的第四纪地质结构调查和剖面的测制, 化石的新发现, 证实含许家窑动物群、文化层之上的地层时代为晚更新世, 之下的岩石地层应属中更新世。这些成果为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标准地层单元的岩性特征及属性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959.
中国大陆侏罗纪以来六大动力体系和资源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笔者在近几年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中、俄、蒙、哈、韩合作编制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工作中获得的一些新认识和新观点.概略地说主要包括四点: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和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的挤压力是永久性的、永恒的,是为其他"后生"的各种动力体系"垫底"的,因此笔者称其为"本底动力体系";②在"本底动力体系"基础上侏罗纪以来新产生、并影响中国大陆及海域的动力体系,除东部的太平洋海底扩张动力体系和西(西南)部印度洋海底扩张动力体系外,还有尚未引起重视的北部蒙古一鄂霍次克中生代继承性的动力体系与北冰洋海底扩张动力体系;③在东(东南)、西(西南)和北面各方向的动力体系向中国大陆及海域"联合"挤压下,按"扇形力原理"(一端受挤压时,另一端被拉张)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域软流圈物质上涌,正是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的强大动力体系导致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剧变和构造、岩浆、裂谷、成矿、地震、火山等等复杂的地质与成矿作用;④为什么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海底扩张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出现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度60°范围内(其中又以南、北纬度30°内更为强烈)?究其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离心力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的挤压力(总之是"本底动力体系")在赤道及其两侧最集中、最强大而引发的.因此,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力体系理论为基础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构造体系学说,中国地质学家绝不应忘记、更不能放弃,而是要把李四光先生的理论和学说与当代动力学理论和全球构造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创建出能够确切揭示中国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真谛和切实解决重要成矿与找矿问题实际的新理论.笔者将以上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应用于地质、找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主要也有四点:①以温度100℃和深度4.25km为"底界面".寻找和优选地热勘查开发区;②以不同时代、不同方向和不同性质的动力体系所形成的断裂系统控矿(特征)为依据,寻找"内生"矿产的勘查"靶区";③以深部热力和动力作用对油气田形成的重要意义为依据,按"三步走"的方法寻找新的油气勘查开发区;④以10~20 km深处的温度值和岩石有效弹性为依据,并结合新生代活动断层特点,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的依据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60.
通过分析长距离跨河水准测量的高差计算模型,针对三角高程测量中各精度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施测方案,并通过工程实例予以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高精度仪器、特制的觇灯,并遵循科学的观测方法,能够有效减弱垂直角观测及大气折光对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的影响,并使其满足长距离跨河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