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渤海西南海域前新生代发育多种类型的反转构造,不同类型的反转构造对研究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基于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总结了研究区前中生代反转构造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正、负两期反转,其中负反转构造以反转断层为主,根据反转断层在新生代是否活动,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长期活动型反转断层与短期活动型反转断层;(2)受控于早期断层的规模及刚性基岩的差异支撑作用,不同的反转断层具有差异的活动时间及其走向;正反转构造则以反转背斜为主;(3)两期反转构造是对华北板块燕山运动的有效记录,其中早期负反转构造记录了燕山运动Ⅰ幕、Ⅱ幕造山运动后岩石圈的裂解过程,而正反转构造则是燕山运动Ⅲ幕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的持续响应。  相似文献   
472.
渤海海域中生界火山岩岩石类型复杂多样,且同一岩性受岩石成分、结构差异的影响,因此岩石物理响应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为岩性识别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大量取心资料、壁心资料以及薄片资料的岩电分析,优选出对岩性响应敏感的自然伽马(GR)、补偿中子(CNL)、密度(DEN)、声波时差(AC)以及原状地层电阻率(Rd)等5条曲线。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F_1—F_5共5个综合变量,其中F_1和F_2方差贡献率占总贡献率的81.4%,可作为两个主成分有效地反映5个变量的信息。针对主成分信息,利用Bayes判别法,构建了不同岩性的定量解释模型,对研究区9种火山岩进行了岩性识别。对取心井段的回判结果显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Bayes判别的联合识别方法较常规交会图法在岩石成分及结构的识别精度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该方法的提出对研究区成像测井、元素测井资料缺少井段的火山岩岩性识别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7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城市道路表现为局部灰度近似、宽度变化缓慢的狭长区域。根据城市道路这些形态特性,提出基于形态重建的道路提取方法。先对原始遥感影像作增强处理,突出影像边缘信息,用Otsu自动阈值分割法对增强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初步分割;再根据图像中各要素的形态特征构建不同的标记图像,分别对原图像进行形态重构,将道路和建筑物等分别生成新的图像模块;对形态重构生成的道路模块进行轮廓提取和细化,提取出道路轮廓和中心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提取出城市道路网。  相似文献   
474.
非饱和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广信  司韦  张其光 《岩土力学》2008,29(8):2033-2036
为研究土在非饱和增湿情况下的应力、应变和强度关系,提出将含水率引入清华模型的硬化参数中建立非饱和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通过在干土中掺加冰屑的方法进行增湿试验,表明该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含水率的非饱和土的应力-变形和强度关系,从天然风干状态增湿到其他含水率的应力-应变全过程的计算结果也与试验结果相符合。将含水率直接引入弹塑性模型而不去研究复杂的基质吸力,可能是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工程应用的一条简便途径。  相似文献   
475.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年际振荡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韦志刚  黄荣辉  陈文 《冰川冻土》2005,27(4):491-497
通过对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年气温、降水和环流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从年际变化来讲,高原冬春积雪和冬春气温是明显的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高原冬春积雪的年际变化与前冬11月、12月高原降水的变化基本一致;1983年前,高原冬春积雪的偏多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气温的偏低,积雪的偏少则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降水的偏少;而自1984年后,高原冬春积雪的偏多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降水的偏多,积雪的偏少则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气温的偏高.多雪年前冬,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欧洲槽加深,乌山脊加强,东亚大槽从东北向西南明显倾斜,我国南海和阿拉伯海西岸各有一反气旋距平环流,而高原南部、印度半岛到孟加拉湾为一明显的气旋距平环流,有利于洋面暖湿气流抬升爬上高原;另一方面,从西伯利亚向我国出现北风距平,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东风距平,这一形势使得西伯利亚冷空气多流向高原,冷暖空气在高原交汇,产生降雪.同时这种冷空气流保证了高原温度偏低,因而冬春高原多雪;少雪年前冬,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欧洲槽变浅,乌山脊减弱,东亚大槽比较竖直,南海地区和阿拉伯海为气旋环流距平,而高原南侧为反气旋环流距平,西伯利亚为南风距平,形势基本与多雪年相反.  相似文献   
476.
南海北部渐新世末的构造事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ODP1148站以及珠江口盆地沉积物均记录了渐新世末发生的重大地质构造事件, 这一构造事件在时间上与南海扩张轴发生跳跃的时间十分吻合, 是渐新世以来南海构造演化史上最为重大的构造事件, 涉及到南海扩张、盆地类型转化、沉积物源变迁等一系列相关联的重大地质事件.伴随这一地质构造事件, 南海北部沉积物成分发生剧烈改变, 出现渐新世-中新世地球化学成分上的跳跃, 在深海沉积中发生沉积间断及滑塌事件, 并使珠江口盆地由断陷型盆地转为坳陷型盆地, 白云凹陷由渐新世晚期的浅水陆架环境转为中新世以后的深水陆坡环境.可以认为, 这次构造运动奠定了我国现代的地理格局, 也标志着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最佳烃源岩形成期的结束, 在南海乃至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77.
韦惺  吴超羽  任杰  莫文渊  包芸 《中国科学D辑》2008,38(11):1384-1395
广州溺谷湾具有独特的地貌动力体系, 6 ka以来长期保持其活跃的水系. 为了探讨溺谷湾的地貌动力演变机制, 应用长周期数值模型对区域的水系和地貌演变进行了模拟和钻孔验证以及地貌动力分析. PRD-LTMM是一个本课题组自行研发的建立在流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 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高分辨率(10 a)的千年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 以193个可以明确辨识出最大海侵面的钻孔资料为基础, 重建了距今6 ka海进盛期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水下地形, 并作为PRD-LTMM模型模拟的初始边界. 同时以广州溺谷湾中“门”这一独特的地貌动力单元作为切入点讨论广州溺谷湾的地貌动力的耦合演进过程. 模型计算结果应用27个测年钻孔资料进行验证, 其平均绝对误差为22.4%. 通过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河网机构和口门相当符合, 表明PRD-LTMM的长周期模拟珠江河网、广州溺谷湾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行而且比较可信. 根据长周期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表明: 广州溺谷湾的形态和“门”地貌单元是造成其活跃水动力的主导因素, 尤其是“门”地形所造成的双向射流系统的存在对广州溺谷湾的水系演变格局起了控制性的作用; 根据广州溺谷湾水动力结构、淤积过程和地貌形态的变化, 可将其演变划分为石门期、陈村期、黄埔期和珠江潮汐通道期.  相似文献   
478.
从旅游规划的对象即旅游系统入手 ,分析旅游规划的基本矛盾与本质特征。结合旅游规划的现实条件 ,探讨旅游规划的根本任务。从理论上阐述了旅游规划的社会功能、作用阈限及其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79.
龙井市金谷山金矿床是近几年在延边地区新发现的中大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二叠系浊积岩系中 ,其形成受原始含矿岩系、不同岩性界面、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热液叠加改造等多种地质条件控制。一系列矿体产出特征表明其属于微细浸染型金矿 ,与穆龙套型金矿相似。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反映出该矿床具有层控深源流体改造型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480.
铀在北山花岗岩中的吸附迁移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红钢 《现代地质》2012,26(4):823-828
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Ⅱ,对铀元素进入中国高放废物处置预选场研究区地下水后的状况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模拟得到核素铀进入研究区地下水后的元素浓度分布和迁移情况及外界因素变化引起地下水中铀迁移的行为,同时采用批式法测定不同条件下铀在甘肃北山花岗岩中的分配系数,研究了岩石粒径、溶液初始浓度、水相pH和温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花岗岩对铀的吸附能力较弱,其中溶液初始浓度、粒径、温度影响较小,pH值对岩石的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在接近中性条件下影响达到最大,这与采用模拟软件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通过模拟和实验对比,能更好地研究在北山预选区处置条件下地下水-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核素的迁移行为,从而为处置库系统安全评价提供有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