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256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2007年以来,中国海监南通市支队在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及海监总队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南通市全体海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争创海区级模范支队和国家级模范支队为契机,以执法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履行海监职  相似文献   
172.
南澳岛是广东南澳县的主岛, 周边海域的环境保护被置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为此, 2004年 5月、7月选择以水产养殖为主的后江湾和白沙湾及以旅游为主的青澳湾作为研究对象, 对南澳岛海域重金属的 含量、分布、富集及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为Cd: 0.19mg.kg-1, Cr: 26.86mg.kg-1, Cu: 20.71mg.kg-1, Ni: 22.78mg.kg-1, Pb: 35.67mg.kg-1, Zn: 79.48mg.kg-1, 低于近岸经济发达海域, 但高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外海; 在分布特征上表现为湾口高于湾内, 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的总趋势, 但在各海湾之间重金属含量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南澳岛海域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输入。该海域以城市污水中代表元素Cu (Cf = 2.75), Pb (Cf = 2.27)富集为主; 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基准和美国太平洋沿岸基线值评价, 南澳岛海域环境质量均处于健康状态, 但其潜在污染效应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3.
为了对中亚造山成矿带东段南缘红旗岭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深部(500~1 000 m)隐伏矿体进行成矿预测,采用高精度重力和2.5维人机交互式反演方法,对含矿性较好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如#1、#3及新#3岩体)进行底部含矿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重力异常开展不同高度上延并结合垂向一阶导数等数据处理,可有效地厘定深部隐伏岩体空间展布;2.5维人机交互式反演方法可以识别深部微弱的矿致异常,推测研究区#3岩体埋深700~1 100 m存在5个脉状盲矿体。经钻探验证,成功发现32 259 t]镍矿(矿石平均品位达0.36%),其中②号矿体为最厚矿体,见矿深度为700~1 100 m,镍矿平均品位为0.39%,储量达27 433 t。  相似文献   
174.
矽卡岩矿床的年代学信息对研究矽卡岩矿床的矿床成因、演变过程、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石榴子石是矽卡岩矿床中的常见矿物,它具有一定的U含量,但是由于其普通铅高以及铀分布不均一的原因,导致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点分析获得年龄成功率不高。针对点分析定年遇到的深度分馏和剥蚀点选取、普通铅校正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LA-ICP-MS面扫描分析数据的虚拟点构建技术,在Tera-Wasserburg(TW)图中实现普通铅校正来确定含普通铅石榴子石年龄。通过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研究发现,利用相关联的^(208)Pb、^(232)Th、^(238)U测量数据校正生成^(208)Pb_(c)/^(238)U指标并据此对TW图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分组抽样构造虚拟测量点,可以有效地把面扫描测量数据转换为与点分析测量类似但放射母子比例展布更优的数据。利用此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矿区铜绿山大型Cu-Fe-Au矽卡岩矿床石榴子石进行面扫描分析。仅使用15min的样品面扫描数据,在获得了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的同时,也获得了同位素比值虚拟点,交点年龄为139.2±2.9Ma(MSWD=0.7,n=126),与前人矿床研究结果相一致,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利用LA-ICP-MS面扫描定年技术不仅可以获得样品元素含量的二维分布图,有利于对样品期次的筛选,剔除包裹体等异常数据;还可以避免点分析中深度分馏和繁复的选点流程及二次分析等步骤,在获得样品元素含量分布的同时获得矿物年龄,为当前矽卡岩型矿床相关的关键金属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5.
【研究目的】近年来,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了解新能源背景下全球锂资源产业链发展现状和趋势,有助于为全球锂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认识,为政府和企业提升锂资源产业链竞争力提供相关参考。【研究方法】本文梳理了日益增长的新能源需求对全球锂资源产业链在资源供需、冶炼加工、终端消费、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通过梳理分析,新能源背景下全球锂资源终端消费,尤其是动力电池领域,持续旺盛,全球锂需求快速增长,供需错位下价格持续上升;锂资源在全球地位提升,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其列为关键矿产,出台系列政策保障本国锂资源安全供应、加强锂资源回收利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方式、企业结构、发展目标朝着低碳化、一体化、可持续方向发展。【结论】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交通电力化和能源储存使全球对锂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加。这些变化对上游锂矿产资源的供应格局,以及产业链中游生产加工和下游终端消费结构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对产业链各环节传导和具体的影响方式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176.
在充分认识传统沉降筒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型可温控自动搅拌沉降试验筒"。通过室内系列试验发现:(1)含沙量对长江口细颗粒沉降速度影响最大;(2)温度上升,沉速增加,但不同阶段影响程度有所不同;(3)含沙量越高,盐度对沉速的影响越小,含沙量相同情况下,长江口北槽悬沙枯季水温下盐度对沉速的影响在1.8~5.7倍左右;洪季水温下盐度对沉速的影响在1.5~2.2倍左右。(4)枯季最佳絮凝盐度在7左右,最佳絮凝含沙量为7 kg/m3;洪季最佳絮凝盐度在10~12左右,最佳絮凝含沙量为4.5kg/m3。本研究成果可望加深我们对细颗粒泥沙动力过程相关机理的认识,同时可为相关港口、航道的淤积机理分析,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研究工作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7.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空间分析——以佳木斯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研究是目前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GIS、网格计算和空间数据自相关模型结合的方法对佳木斯市进行实证研究。利用ArcMap平台将研究区域划分成若干相同大小元胞(cell),以元胞为单位进行各种统计运算。以居住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建立属性数据库,并与元胞建立拓扑关系生成空间—属性一体化数据库,作为评价的基础,分别对居住环境的主要构成因子:利便环境、周边环境、文化环境进行了评价。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对评价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发现居住环境是在空间分布形态上相应地表现出整体上的趋同性和局部的差异性。并从空间相关联的角度出发,对研究区域提出了空间布局和规划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8.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179.
2008年7月14-15日,四川盆地西部"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在非典型热力条件下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其天气形势及温度层结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气流及其风速脉动对暴雨产生具有重要作用.(2)暴雨开始于850hPa θse下降及大气层结为弱稳定的非典型热力条件下,但700 hPa θse突增使得700-500 hPa对流性不稳定层建立,从而利于对流运动发展;暴雨过程后期,因850 hPa和700 hPa θse急剧下降和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大,对流上升受到明显抑制.(3)低层θse锋区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具有指示意义,暴雨落区位于850 hPa和700 hPa θse锋区前沿,降水中心位于水汽汇合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180.
采用客观检验方法,就AREM模式对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的预报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AREM模式对地面气温预报比较成功,对降温过程显著的成都、重庆、贵阳三站的降温起止时间,降温过程中温度的时间演变特征预报均与实况吻合较好,且预报温度值误差亦较小;对降温不明显的昆明和拉萨站,模式较好地预报出了温度的波动,只是预报温度值误差较大,尤以拉萨为最.此外,AREM模式对此次过程的最大降温区也有较好的预报.从过程平均的Ts评分看,AREM的降水预报能力相对弱于T213和日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