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408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南海南部曾母、文莱—沙巴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一大批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婆罗洲地块息息相关。婆罗洲地块地质特征复杂,自古新世开始,古南海逐渐消失,与婆罗洲地块发生碰撞,中新世开始隆升造山。在这种地质背景下,婆罗洲拉让河和巴兰河为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的主要物源,发育三角洲相、滨浅海相、浊积扇相、浅海相砂岩储层;同时,压扭型构造发育,不仅形成断块与背斜型油气藏,同时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条件。  相似文献   
162.
全波形反演不仅利用相位和振幅信息,还利用波形的细节变化,具有刻画模型精确细节的能力.在对稀疏矩阵直接LU分解求解的基础上,采用梯度预处理方法对声波介质速度模型进行了反射波全波形反演.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计算目标函数梯度以及伪Hessian矩阵的对角线元素来做梯度预处理.数值模型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有效的频率段便能反演出分辨率较高的速度结构,用低频反演出的结果作为高频反演的初始模型,减少了解的非唯一性.二维高斯光滑初始模型提供了有利的低频信息,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伪Hessian矩阵的预处理吸收了高斯牛顿法的二次收敛优势,在不增加计算量的前提下,加快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63.
??????????????????????????ì????????????μ???????????????????????????????????????????·???????????????????????????????????????????????????  相似文献   
164.
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胶州湾潮流场并预测了胶州湾8个主要污染源的COD扩散过程。通过对比个别污染源削减排量前后胶州湾的水质状况,分析了胶州湾主要污染源削减排量的必要性,从而为胶州湾未来的环境保护和水质恢复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5.
采用油粒子模式,以原油为溢油油种,在模拟潮流的基础上分别预测了董家口30万t码头航道溢油油膜在静风、西北风和不利风向3种情况下的油膜动态漂移过程。对溢油油膜漂移路径及扫海范围的模拟,可为码头溢油应急计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6.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特提斯与古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叠合部位,构造特征十分复杂,其构造属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从主动陆缘到被动陆缘,火山型被动陆缘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均有表述。南海复杂的形成机制以及东、西部构造差异性所引起的地球物理、岩浆活动等认识的异同,是造成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与全球典型地区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南海形成演化过程分析,开展大洋钻探与多学科综合分析,揭示南海海盆的多期扩张与多盆张裂特征,是认识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的关键。探讨了南海三叉裂谷张裂模式,初步认为南海第1次扩张具有非火山型被动陆缘性质,第2次扩张具有火山型陆缘性质。  相似文献   
167.
塔河油田碎屑岩储层厚度较小,薄层AVO 特征受薄层内多次波反射以及薄层调谐效应和频率滤波效应影响,导致薄层
AVO 特征与厚层AVO 特征差异较大。为此,笔者设计了不同含油气性薄层砂体模型来进行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得到了CRP道集记
录,提取了目的层反射振幅,基于入射波振幅计算了反射系数,从而获得了薄层地震正演AVO 曲线,分析了塔河油田碎屑岩储层含不
同流体时的AVO 特征,找出了实际地质条件下的含油气性与AVO 属性特征的对应关系,以指导地震剖面上的含流体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8.
岷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右岸次级支流干沟,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沟口为5·12汶川地震后都江堰龙池镇主要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根据流域地质地貌条件,5·12地震诱发崩塌、滑坡山地地质灾害特征及泥石流发育历史等方面,分析预测了干沟震后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研究表明,干沟为一多期次泥石流沟,其中两次在沟口形成厂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堆积扇;流域内5·12地震滑坡、崩塌极为发育,固体碎屑物质极为丰富,在持续强暴雨下有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极大可能,将对沟口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带来严重危害.据此,提出了停建干沟沟口过渡安置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9.
顾国华  王武星 《地震》2011,31(3):1-8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000个观测站的GPS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年、 2001年、 2004年、 2007年和2009年作了5次观测。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 级地震震中(31.0°N, 103.4°E)恰好在区域网GPS观测站密集的地区。 区域网长期、 多期GPS观测可降低年周期变化影响, 有利于获取此次地震前后的垂直位移趋势变化。 简要讨论了GPS垂直位移观测的精度。 分析了垂直位移观测的主要干扰地面沉降, 特别是华北地区因大量抽取地下水产生的严重地面沉降。 为获取汶川地震前垂直运动信息, 首先剔除因大量抽取地下水产生的大幅度沉降干扰结果, 通过趋势面分析中国大陆垂直位移空间分布, 显示了3个垂直位移沉降最显著区域。 对比分析表明, 临近汶川震区的沉降区, 未见大量抽取地下水干扰影响。 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垂直位移表明, 汶川地震紧临显著沉降区的西北侧, 龙门山断层北段垂直运动闭锁。 该沉降区与另两个沉降区的时空变化明显不同, 也与区域网水平应变异常区的空间分布不同, 但该沉降区与区域网水平应变异常区同时出现。 大幅度同震垂直位移集中在龙门山断层北段震前垂直位移闭锁区。 这些事实表明, 汶川地震前GPS观测到的紧临震中的沉降区及垂直运动闭锁区与汶川地震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0.
乌拉特中旗284东矿区已开展金矿勘查工作多年,但一直未取得较大进展。以往勘查工作认为矿体赋存于破碎蚀变的石英闪长岩中,但矿床规模不大。在对以往地质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实地踏勘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内炭质千糜岩为主要赋矿岩石的找矿新思路,并通过对以往施工钻孔岩心的重新编录和取样分析以及坑道施工,对找矿思路进行了实践。通过地质工作,在炭质千糜岩中发现了金矿体,矿体规模达500 m(走向)×500 m(斜深),为找矿思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成果支持。新发现的金矿体位于(1)号蚀变带内,受F9断裂控制;矿体存在SW向侧伏规律,在构造交汇及产状变化等部位易形成厚大矿体;矿石具有贫金属硫化物、易见明金的特点,金粒径变化范围较大。依据新思路进行下步找矿工作有望取得较大找矿突破,增加金资源量。找矿新思路的提出不仅为该区金矿勘查指明了方向,也为相邻矿区金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