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408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GRACE卫星观测到的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RACE卫星重力资料,计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的卫星重力时变场和地表密度变化分布,获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点位区域的每月重力变化时间序列.同时获得了WUSH、LHAS、KUNM、LUZH站相对于区域参考框架的GPS位移时间序列.卫星重力观测结果显示喜马拉雅弧形带的重力在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后快速下降, 2006~2008年尤为明显,西域地块西北边界带上震后重力下降也较为显著;而沿青藏高原北至东边界2007年出现明显的重力上升沿构造边界的弧形分布,且2008年南北地震带中南段重力上升变化显著.这些苏门答腊地震后的重力变化趋势到汶川地震发生后才开始改变.GPS位移结果显示四个台站均记录到苏门答腊大地震的同震信号,震后WUSH、LHAS、KUNM站水平位移向量出现明显的运动趋势改变,且一直持续到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GRACE卫星揭示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表质量的变化为解释汶川地震的动力机制提供了新的观测途径和资料.本文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的特点和GPS位移,对GRACE观测的时变重力场特征及汶川地震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2.
一次对流性强降雨过程的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自动站雨量资料,针对2008年9月22~23日夜间四川省北川附近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基于反射率因子、液态水含量、体扫雨量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内对流性强降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①四川盆地内对流性强降雨天气的强风暴单体具有前倾、低质心、悬垂结构等特征,且引起强降雨的强对流风暴移动缓慢。②低仰角反射率因子强度与雨强有较好对应关系,2.4~6.0度仰角的回波强度越强,降雨强度也就越强,当2.4度仰角的回波强度超过50dbz时,将出现雨强>1mm/分钟的短时强降雨。③四川盆地内产生对流性强降雨的强对流风暴在其生消过程中有一个回波强度质心下移的过程,而当6.0度仰角的回波强度下降迅速时,降雨强度也相应地趋于减弱。④四川盆地内产生对流性强降雨的强对流风暴雷达回波特征有较明显的跃增现象,当低仰角的回波强度增率≥14dbz/体扫,垂直液态水含量增率≥10 kg/m2时,20~30分钟后强降雨产生,可作为短时强降雨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3.
基坑支护方案的灰色模糊可变决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影响基坑支护方案决策因素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特点,基于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基坑支护方案的灰色模糊可变决策模型。应用基于贴近度最大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用集值统计法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以解决影响模型决策结果准确程度的关键问题。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采用该模型更为科学、有效,易于实现程序化。更重要的是,该方法能够提高优选决策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具有一定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4.
西湖凹陷是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白垩—第三纪盆地。多期裂陷和反转构造作用的叠加导致了相对复杂的构造格架样式和盆地地质结构。凹陷总体上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裂陷期的同沉积断裂组成了多种复合的构造样式:西部斜坡带主要发育断阶、地堑和地垒构造;中央洼陷带则以复合“Y”字型、羽状和似花状断裂组合为主;东缘断阶带主要发育“Y”字型、梳状和羽状组合。坳陷反转期,早期的同沉积断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冲反转,形成了多种复合的构造样式,例如反冲叠瓦扇构造、后断叠瓦式逆冲构造等叠合构造样式。从盆地的构造样式出发,探讨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构造- 沉积充填过程对有利圈闭带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对富生烃凹陷油气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5.
We examined 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ciliature base-associated microtubules (BAM) in three hypotrichous ciliates (Stylonychia mytilus, Pseudourostyla cristata, Euplotes woodruffi) i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BAM, including the anterior (ALM), posterior longitudinal microtubule (PLM) and the transverse microtubule (TM) bands, are composed of tubulin. The respective microtubular bands have cytoplasmic polarization pattern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asymmetric. The BAM of the midventral files in P. cristata appear cord-shaped compared with the ALM bands of transverse cirri in both S. mytilus and E. woodruffi, which extend to the left anterior side of the cell before converging. The TM bands of the left marginal cirri (MC) in S. mytilus extend to the right side of the cell, while those of the right MC bands extend to the left.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BAM traits are common in hypotrichous ciliates even though different species possess different microtubule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he conserved cirral morphogenetic patterns in the respective species. The differing development of BAM in the three ciliate suggests that the microtubules may be conserved in different hypotrichs. We have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BAM, which appear polar and asymmetric, are localized in specific cytoskeletal positions and extend in different orientations within the cortex to connect with other ciliature-associated structures and, thus, strengthen the cortex. These BAM features indicate that they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cell motion.  相似文献   
176.
通过对沈阳地震台SSQ-2I数字观测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排查,提取典型的干扰曲线,总结分析数据出现的曲线变化及特征,以便在日常分析中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如自然因素、人为干扰、仪器原因等,有效地减少在分析预报中的误导。  相似文献   
177.
病态EIV模型的病灶源于设计矩阵的部分数据列之间存在复共线性关系。针对病灶特点制定正则化策略,在克服病态性的同时尽量减小正则化过程所引起的副作用,提出靶向病灶的正则化方法。通过数值试验,与总体最小二乘方法、病态总体正则化方法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靶向病灶的正则化方法最优。  相似文献   
178.
顾士坦  程卫国  李文  郭英  任振群 《探矿工程》2009,36(10):71-72,77
自嵌式景观挡土墙具有施工工艺简单、稳定性好、造价低、美观、环保等特点。针对自嵌式景观挡土墙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9.
顾碧峰  蔡少云  蒋波 《测绘通报》2005,(1):44-46,60
结合润扬大桥北汊斜拉桥施工特点,介绍大桥施工测量的原则和方法,提出索塔测量的步骤和要求,论证箱梁线形控制的精度和方案.  相似文献   
180.
应用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跨断层及连续形变观测资料, 分析了芦山地震前不同阶段地形变变化的特点, 讨论了震中附近区域异常时空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 ① 自2013年1月起, 沿鲜水河断裂带一些跨断层基线观测到显著的加速转折变化, 沿安宁河、 则木河断裂带个别场地的跨断层水准基线, 2010年以来出现的巨幅异常等是突出的场兆变化; 沿龙门山断裂带一些水准观测在汶川MS8.0地震后持续的调整变化具有近震源区变形特征. ② 鲜水河、 龙门山和安宁河3条主要断裂围成的三叉口地区, 地倾斜、 应变、 重力及断层水准和蠕变观测临震前均未有显著的异常变化, GPS水平、 垂直位移年速率最小, 该地区是形变变化或形变异常分布的“空区”. ③ 在对近场与远场多种连续形变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提取年周期成分后发现, 临震前2—3年近震源区域的地倾斜、 重力年变化幅度不是增大, 而是减小. 芦山MS7.0地震前观测到的形变前兆现象特征与汶川MS8.0地震等震前的前兆现象较为接近. 因此, 芦山地震前近震源区及外围形变异常分布特征不是个别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