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51.
针对某露天煤矿轮斗剥离台阶片帮情况,对剥离台阶岩土体进行了物理力学试验,基于有限差分方法,从边坡内部应力应变特征及塑性区扩展情况开展了单台阶片落体失稳机理分析,基于改进的结构面软化模型,采用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CDEM)对片落体滑塌及堆积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片落体的运动轨迹及堆积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合现场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单台阶片帮的触发因素,结论表明,改进的结构面软化模型可作为地质体的渐进破坏的判据,真实还原片落体垮塌全过程;采用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可模拟材料由连续体到非连续体的渐进破坏过程,实现大变形滑坡的灾变全过程分析,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况的边坡的评价及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VHF/VLF辐射特征观测和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祝宝友  马明  陶善昌 《高原气象》2003,22(3):239-245
分析了合肥地区负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过程产生的VLF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及其同步的VHF爆发特征。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极性通常与后面的回击极性相同,相邻大脉冲之间的平均间隔为160μs,大脉冲序列持续时间平均为2.2ms。云闪初始击穿的大双极性脉冲序列由正极性大脉冲开始,相邻脉冲间隔时间平均为1.3ms,平均持续时间为11.5ms,明显区别于地闪中的情况。显著的VHF爆发几乎在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出现的同时启动,它与VLF大脉冲一起是初始击穿过程中一种最强烈的特征性事件,在合肥地区出现频率极高。地闪初始击穿期间VHF包络(观测系统带宽100kHz)呈现淮连续特征,而云闪初始击穿期间VHF包络则呈现分立特征,显示两者VHF辐射爆发的特征有所不同。初始击穿期间VLF大脉冲辐射与VHF爆发之间是相关的,但是二者强度之间不存在唯一的大小对应关系。同时分析了合肥地区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活动相对于地闪回击的一些特征,序列中最大脉冲幅度与随后的首次回击幅度之比平均为0.43,有94%的初始击穿在首次回击启动前40ms内出现第一个可以辨别的VLF脉冲(105例的平均结果是21.5ms)。  相似文献   
53.
卫星观测的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的气候分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雷暴和闪电活动的气候分布是一个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之一, 迄今对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分布的实际情况尚缺乏详尽的了解. 基于星载 OTD (1995.4~2000.3)和 LIS (1997.12~2003.3)共8 a观测的闪电资料分析, 给出了这一地区0.5°×0.5°网格点的闪电密度分布, 仔细分析发现: (ⅰ) 喜马拉雅山系南北两侧平均闪电密度的比值达到10倍, 而中国陆地东部和西部平均闪电密度的比值为3.5倍, 闪电密度平均值随海陆距离和纬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应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青藏高原和由西向东的三级阶梯状的大尺度地形以及纬度是形成这个地区雷电活动气候分布总体特征的基本因素. (ⅱ) 中国陆地闪电密度分布的区域性差异是显著的,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闪电密度高值带(中心)与中尺度地形有不同的对应关系: 中国东部湿润地区高闪电密度带经常出现在南北或东北-西南走向、海拔500~1500 m的中尺度山脉和丘陵地区附近, 两者水平尺度和走向大体一致, 而闪电低密度带则经常出现在山间盆(谷)地和平原地区; 中国西部寒旱地区闪电相对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麓青海湖地区、天山向西的伊犁河谷以及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两山之间的盆地; 滨海100 km以内的海陆过渡带上, 在一系列有山体和丘陵地形隆起及大城市等地区出现闪电密度高值中心. (ⅲ) 中国近海的平均闪电密度是全球海洋相应值的5倍; 而在黑潮主干海域有闪电高密度带, 密度值比邻近海域高2~5倍, 这是黑潮主干海域的高温、高盐特征显著影响该海域强对流发展的一个新的事实. 另外, 还给出了安徽省的云闪/云地闪比Z值约为3.0.  相似文献   
54.
在pH5.5—6.5的介质中Ru(Phen)_3~(2+)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形成1:2的荧光配合物。其λex=437.0nm,λem=617`0nm。荧光法测定钌的检测限为0.4ng/ml,浓度范围是0.4ng国、—2.0μg/ml。用于合成试液中钌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5.6%(n=6)。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结合施工实践研究特细砂的数量,单位用水量及单位水泥用量对配制高流动度砼的影响,寻求砂率值的合理范围,获得了既能保证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又能满足施工需要的坝落度这样一种特细砂砼配合比,并提供了保证施工质量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56.
57.
胶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的金矿集区,其中晚侏罗世玲珑花岗岩分布较为广泛,是最主要的金赋矿围岩。旧店金矿床位于胶北隆起与胶莱盆地的交界处,是招平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为其主要的赋矿岩体,对其岩石成因进行研究,可以为探究金成矿作用提供线索和约束。本文对旧店金矿床周围两处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60.1±1.1Ma、160.4±0.7Ma、161±0.4Ma和162.2±0.9Ma,表明旧店金矿床区域内在晚侏罗世存在较强的岩浆作用。εHf(t)值为-31.9~-20.8,二阶段Hf模式年龄(t2DM)为2996~2516Ma,表明其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同时二阶段Hf模式年龄(t2DM)与地幔物质加入和新生地壳产生的岩浆热事件相对应,因此旧店金矿床的围岩可能由古老镁铁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产生。研究认为二长...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莱芜三岔河矿区先期的地质勘查工作,首先发现了赋存于闪长岩体内的金矿,对莱芜铁铜沟地区金矿成矿条件及地质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分析了断裂构造和中生代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是区内导矿、控矿的主要地质因素,分析了区内物化探异常起因与闪长岩体内的金属硫化物关系密切,认为该区成矿远景较好。  相似文献   
59.
研究目的】莱芜三岔河矿床是鲁西地区首次发现的矽卡岩型铁金矿床(不含铜),以往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旨在对成矿岩体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进行讨论。【研究方法】本文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岩体主微量测试工作。【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辉石闪长岩侵位年龄为(138.4±1.2)Ma,属早白垩世。辉石闪长岩里特曼指数σ=2.20~2.54,为钙碱性岩石;辉石闪长岩具高Mg#、富Na特征,Sc、Cr、Co、Ni含量较高,表明其具有幔源岩浆的属性;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Eu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暗示有地壳物质的涉入。【研究结论】三岔河辉石闪长岩可能起源于受华北克拉通古老地壳物质改造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岩石圈减薄的强烈伸展构造背景,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起的伸展构造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0.
我国雷电灾害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更好地揭示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过程,在1997—2006年全国雷电灾害数据库和星载闪电探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雷电灾害及相关因素的特征,包括雷电灾情、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其相互作用,得到以下一些结果:①雷灾事故数、雷灾人员伤亡数与我国不同地区的致灾因子(闪电活动)、承灾体(人口和经济发展现况)成正相关;雷电灾情不同类型与承灾体类型(城乡人口比例、经济发展现况)有密切关系;②我国雷电灾情和闪电活动的时间特征是紧密相关的,同时雷电灾情的时间特征与人们的作息时间相关;③不同的孕灾环境下造成雷电伤害人员的方式特征不同,雷击死亡人数在农田最多,而受伤人数在建构筑物内最多;④80%的雷灾伤亡人员事故只涉及1~2人的生命安全,其中1人遭受雷击的占总事件的61%;⑤重大雷灾伤亡事件直接与承灾体的脆弱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