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10)的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了藏北高原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 cm以上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正弦变化,而10 cm以下土壤温度变化不大;各层土壤温度最高都出现在7~8月;年际气候的差异至少可以反映到40 cm土壤;各层土壤湿度无明显日变化,存在明显月变化,夏季降水量的多少对各层土壤湿度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夏季青海湖局地环流及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6非静力模式,采用两重嵌套方法,模拟了青海湖区域的局地环流及大气边界层特征,并且与无湖试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天由于青海湖的存在有很好的降温作用,夜晚则有保温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冷(暖)湖效应;青海湖对感热和潜热的影响有很强的日变化,白天湖面感热、潜热都小,夜间情况相反,这使得白天青海湖是冷干岛,夜间是暖湿岛;青海湖使得白天湖面边界层顶低,陆面边界层顶高,夜间相反。这样的边界层顶高度和温度、地面能量通量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保护机制,对青海湖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维持有正效应;青海湖使得湖面上空大气下沉,陆面上空大气上升,从而产生了湖面上空大气冷干,陆面上空大气暖湿的边界层特征;青海湖边缘的陆面形成的较大的湿气柱围绕着湖面,起到了保护湖面的作用;青海湖低空白天有明显的湖面向四周的辐散气流,而夜间则为从北偏东方向来的陆风。  相似文献   
63.
复杂地形下黑河流域的太阳辐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在充分考虑了地形因子对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影响后,实际计算了起伏地形下黑河流域的太阳辐射。在忽略地表和大气之间的多次反射后,地表太阳总辐射计为三项:按起伏坡面上实际入射角考虑的太阳直接辐射、经过下垫面天空视角因子订正的坡面天空散射辐射和考虑周围地形反射效应的附加辐射。计算结果表明:局地地形起伏对太阳直接辐射、总辐射空间分布的影响非常强烈,使得复杂地形下不同坡向间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平均计算差额十分显著,且太阳天顶角从较小增大至中等大小时,这两种平均计算差额均加大一倍多;在较小和中等大小太阳天顶角下,不同坡向间总辐射平均计算差额,均较相同条件下直接辐射平均计算差额为小,这是因为总辐射还包括了天空漫射和邻近地形反射辐射因子,这两个因子和坡面上太阳入射方位的变化共同影响地表入射太阳辐射;起伏地形主要使得太阳辐射在局地区域内背阴、向阳坡向间发生显著的重新分配。因此,在复杂地形地区进行太阳辐射计算时必须考虑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大气订正对MODIS植被参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胡晓  马耀明  王介民  田辉 《高原气象》2007,26(4):732-740
在"全球能量和水循环实验(GEWEX)亚洲季风青藏高原实验(GAME/Tibet)"实验区采用6S辐射传输模式,对MODIS的前三个波段进行了大气订正,得到订正后的植被参数。NDVI在订正后增大,而EVI在订正后减小,且在季风来临时的7月变化最大,而且EVI经订正后的变化大于NDVI。将订正后的结果与MODIS的植被参数产品进行比较,发现由MODIS植被参数产品得到的结果普遍大于订正后的结果,在季风中的7月和季风后的9月表现的相对明显,且EVI的差别大于NDVI。  相似文献   
65.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河谷局地环流特征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方林  马耀明 《高原气象》2007,26(6):1187-1190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大气边界层塔站数据分析了珠峰北面一处河谷中局地环流的日变化特征.发现该河谷中的局地环流主要受山谷风和冰川风的影响,后者自影响主要集中在下午和傍晚,冰川风强度较大,地面最大风速达到10 m·s-1.冰川风开始出现的时间通常是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的时刻,这表明冰川风气流温度较低,带来了降温.另外,对空气湿度变化的分析中也能发现冰川风气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珠峰北坡地区地表辐射和能量季节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0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了一些有关珠峰地区地表能量的结果,即太阳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呈现出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的日变化是很明显的.并且讨论了计算地表能量通量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67.
建于2005年的中科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是我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珠峰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唯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泛"第三极"地区相关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持,为青藏高原多学科科考提供了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68.
南沙群岛海域近海面大气湍流混沌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沌概念的提出,有必要研究大气湍流是否具有混沌行为。根据1994年9月18—30日南沙群岛海域渚碧礁(10°52'N,114°04'E)的近海面大气水平风速及气温的观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有关诊断系统是否是混沌运动的特征量:关联维数、Lyapunov指数和关联熵。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近海面大气湍流是一种混沌运动。同时给出并讨论了其它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69.
4~10月藏北地区地表植被参数的卫星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胡晓  马耀明  田辉  王介民 《高原气象》2006,25(6):1020-1027
利用MODIS可见光和近红外1~3波段的卫星资料推算得到“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实验”(GAME/Tibet)实验区4~10月季风前后的地表植被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将其与NOAA-14 AVHRR卫星资料分析得到的实验区的植被参数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不同算法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0.
利用青藏高原不同下垫面5个观测站点(阿里站、慕士塔格站和珠峰站下垫面以荒漠、碎石和稀疏短草为主,那曲站和阿柔站下垫面分别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涡动相关仪观测的2013年热通量资料,计算不同下垫面的实际蒸散发量,并对不同下垫面的实际日蒸散发量与气象要素(净辐射、土壤湿度、地温、气温、风速、饱和水汽压差)进行Spear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