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80篇
地球物理   2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蒙古中南部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蒙古中南部地区布设的69套宽频带数字地震仪2011年8月—2013年7月记录的远震事件,使用时间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并挑选高质量Pms震相,通过改进的剪切波分裂方法对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参数进行了研究,最终获取了1473对各向异性参数.经过统计分析,有48个台站可以归纳出两个方向的各向异性,11台站得到单个方向的各向异性,而剩余10个台站各向异性方向比较发散.结果显示,各向异性在蒙古中南部地壳中呈不均匀分布,有54个台站得到了NE-SW向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平均值为N58°E±16°,与最大水平主应力σHmax方向和区域内主要断层走向一致,说明这部分地壳各向异性的主要成因存在于上地壳,可能与流体填充的微裂隙有关.而NW-SE向各向异性在53个台站被观测到,各向异性方向变化范围平均N132°E±16°,与研究区大部分SKS分裂快波方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下地壳成岩矿物晶体定向排列是各向异性的主要成因.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的分层特征总体上支持岩石圈受到NE-SW向挤压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2.
刘甲美  高孟潭  陈鲲 《地震学报》2015,37(5):865-874
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比较复杂, 考虑地形放大效应的地震滑坡稳定性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地震动参数. 本文使用自贡地形影响台阵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MS8.0地震主震加速度记录, 分析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阿里亚斯烈度以及90%能量持时随地形高度的变化, 探讨了地形效应作用下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烈度与地震动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① 地形场地对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烈度均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地形放大效应较为复杂, 其整体上随台站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水平向的放大效应大于竖直向. 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为1.1—1.8, 阿里亚斯烈度的放大系数为1.2—3.3; 竖直向相应放大系数分别为1.1—1.3和1.2—1.7. ② 地形对地震动持时也有一定的放大效应, 但不同高度、 不同分量的放大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其放大系数均约为1.3. ③ 阿里亚斯烈度和峰值加速度均能很好地表征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 与地震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与峰值加速度相比, 阿里亚斯烈度综合了地震动的多方面特征, 可以更好地表征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 与地震动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3.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震动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及测震台站记录信息,估计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震动图。结果显示,于田地震最高震动烈度可能达到Ⅸ度,基本上没有乡镇直接位于震动烈度Ⅷ度和Ⅸ度区内。震动烈度Ⅶ度区的面积约15 000km2,阿羌乡和叶亦克乡的震动烈度可能达到Ⅶ度。Ⅵ度区的面积约为43 000km2,民丰县、于田县、博斯坦乡、奴尔乡、阿热勒乡、英巴格乡、尼雅乡、萨勒吾则克乡等可能遭受震动烈度Ⅵ度的破坏。其次于田县和策勒县之间的乡镇地处Ⅵ度区的分界线附近,由于该地区土层的剪切波速相对较低,地震动容易产生放大,可能加重该地区的震害。最后,与震中距相对较小的和田台相比较,位于破裂走向上的且末测震台出现了限幅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地震的方向性效应进一步增大了该地区的震动程度。  相似文献   
154.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One Foundations relief and re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fter the Yaan earthquake.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articipation of NGOs in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has undergone different stages.In the Jiujiang earthquake,NGOs participation was in the rudimentary stage.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y became one of the active participants.In the Yaan earthquake,they played an active role through a cooperation mechanism.That means NGOs have had the capability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m will improve disaster management capacities,especially in the national significant seismic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regions.  相似文献   
155.
中强地震活动地区地震区划重要性及关键技术进展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强地震活动地区的地震灾害特点,指出了加强中强地震活动地区地震区划的重要性,回顾了中强地震活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主要技术环节的方法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6.
对湖南及其邻区7°×7°范围内的历史有感地震进行了分析,按照C-R关系推测,研究区自1509年起肘≥31/2地震目录基本完整.研究区现代地震活动水平较弱,而破坏性地震不仅发生的周期较长,且频次较低,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很难将现代小震与历史破坏性地震合理地结合起来.考虑了较为完整的有感地震目录后,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样本量显著增加,b值拟和的相关系数提高了,拟和方差降低了,拟和结果也更加合理,年发生率v4的计算也变得更为合理.同时发现,较强历史有感地震的空间分布与深部构造有密切关系.该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区划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7.
利用NGDC—720全球卫星岩石圈磁场模型给出的球谐系数,计算得到中国及邻区的岩石圈磁场分布;并与该地区活动块体及近10年(2003—2012年)M_S5.0以上地震活动性进行对比,发现岩石圈磁场同活动块体分布及地震活动性存在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该相关性有望在未来地震研究和监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8.
大渡河流域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渡河流域强震和弱震活动特征的研究发现,大渡河流域的强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对梯级水电站的影响显著。大渡河流域内的强震大部分以丛集的方式发生,其地震丛集的强度、频度和时间间隔都比较高,而且强震丛集密集发生的地方与大渡河梯级水电站的距离较近,因此,在大渡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地震安全综合防御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强震丛集的发生特征。  相似文献   
159.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特点及其防灾启示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本文介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与余震分布特点,认为该地震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向运动并与四川盆地相互长期作用的结果,地震主要能量释放在长330km、宽52km、深20km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时间长达100多秒.地震在震源体内释放的能量极其不均匀,地面运动在震中区也具有强烈的时间、空间不均匀性.高烈度区沿震源体分布,烈度分布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90%以上位于烈度Ⅸ度以上地区.居民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交通、水利等生命线也遭受重大破坏.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巨大的地震灾害暴露出防震减灾管理、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技术研发应用,以及防震减灾宣传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震主要能量释放在长330kin、宽52kin、深20kin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时间长达100多秒.地震在震源体内释放的能量极其不均匀,地面运动在震中区也具有强烈的时间、空间不均匀性.高烈度区沿震源体分布,烈度分布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90%以上位于烈度Ⅸ度以上地区.居民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交通、水利等生命线也遭受重大破坏.地震 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巨大的地震灾害暴露出防震减灾管理、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技术研发应用,以及防震减灾宣传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震主要能量释放在长330kin、宽52kin、深20k  相似文献   
160.
“5·12”汶川8.0级地震汉源烈度异常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汉源烈度异常主要特征,初步分析了导致烈度异常的可能原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及其能量释放空间分布和场地条件是导致汉源烈度异常的主要因素,同时莫霍界面反射波S11断层破裂带的阻震及激震效应等,也可能是汉源烈度的影响因素。探索汉源烈度异常对总结特大地震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和成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提出,应在震害特征总结提炼的基础上,考虑震源机制、地壳介质、场地非线性等因素,对汉源烈度异常区进行全面的数值模拟,进一步确定汉源地震烈度异常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