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文章通过对上海浦东机场孔(Pd)第四纪地层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B,Ga,Sr和Ba的观测,结合该钻孔粒度、古地磁和微体古生物等分析资料,综合剖析了这些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演变的意义。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分布与本区各种沉积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B和Sr及其比值B/Ga和Sr/Ba在冲积相、河流相沉积中较低,在溺谷-浅海相、三角洲相沉积中较高。而Ba与之相反,一般在陆相沉积环境中比较高。Ga元素在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分布波动不明显,但极大值还是偏向陆相环境。本研究还发现微量元素B和Sr及其比值B/Ga,Sr/Ba的分布自下而上存在7个(1~7)高值阶段。阶段1~3高值与海侵无关,认为反映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干旱气候的产物;阶段4~7高值则与本区中更新世以来4次海侵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面沉降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摘要:地面沉降主要有(1)主要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和(2)在新构造活动构造沉降的基础上,由开采地下水、油气、地下热水形成的地面沉降两种类型。不仅不同的土层有不同的变形特点,在不同地点的同一层土也有不同的变形特点。同一地点同一层土在不同时期的变形特点也不尽相同。建立数学模型时要根据土层实际变形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模型,才能模拟出真实的地面沉降情况。解决耦合问题和垂向、水平向尺度不同带来的困难也是正确模拟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质具有很广的工作范畴,其定义一般认为是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或潜在城市化的特定空间范围内,综合考虑各种地质要素(岩石与构造、水文与工程、矿产与建材等),研究其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所施加的约束条件及城市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地质工作。上海城市地质工作始终以服务城市发展、保障城市安全为首要任务,矿产资源普查、工程勘察、地面沉降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等地质工作内容曾分别成为不同年代城市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2004年启动的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开启了地质工作社会化服务的新篇章,目前项目的有关成果已经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面沉降及其对城市安全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地面沉降是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半个多世纪以来,地面沉降已使上海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目前中心城区高程普遍小于3.5m.监测资料表明,累计地面沉降总量对城市防汛产生重大影响,而地面沉降在空间上的发育不均匀性,对穿越不同地面沉降速率空间的线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影响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大量土样的三轴排水试验得到上海各主要土层的邓肯—张模型参数,讨论了模型参数的取值特点和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粘土的k值明显小于砂土,但粘土的kur/k要大于砂土,粘土的kur/k在4~10之间,砂土的kur/k在2~7之间;k与φ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k随φ近似按指数曲线变化;破坏比Rf的取值多在0.70~0.85之间;nur/n与n没有明显的关系,n值大多在0.5~1.0之间。  相似文献   
16.
在黄浦江防汛墙沉降监测基础上,总结了防汛墙沉降特征与影响因素,部析各类沉降对黄浦江防汛墙防御能力的影响。同时,以外滩黄浦江防汛墙为例,分析了区域地面沉降、工程结构沉降和近墙施工等因素对防汛墙影响的权重,综合评价了防汛墙沉降对其防洪能力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方法,相干目标分析是利用时间序列多景影像获取地表稳定反射体——高相干点目标的新方法.实验区选择上海市主城区约100 km2 区域,InSAR的实验数据采用覆盖1992~2000年间的25景ERS-1/2的单视复影像.在无先验沉降场模型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显示该实验区的地面沉降场在时间范围上跨越8年,平均观测时间采样率约为4个月,垂直形变精度优于5 mm,满足我国对城市地面沉降形变观测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今后大时间/空间尺度上的高精度地表形变观测.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第四承压含水层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上海市区完善的监测网络系统地记录了在第四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其地下水位变化、土层压缩变形的历史。随着第四承压含水层开采量的增加,总体上地下水位呈不断下降、土层压缩变形逐年增大的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第四承压含水层随地下水位降低、有效应力的增加,经历了弹性→弹塑性→塑性的变形历程,反映出地下水位(应力)状态对含水层的变形速率及相态具明显的制约作用。不同的地下水位(应力)状态下,第四含水层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相态和应力-应变形迹,由弹塑性进入塑性变形时所对应的年度最低水位是含水层变形的“临界水位”。上海地区第四承压含水层的临界水位约的在-28~-32m。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南部)区域地面沉降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查明各土层变形特征是建立区域地面沉降模型的关键, 为此对研究区全部12个土层的变形特征进行全面论述, 并对变形特征与5种地下水位变化模式的关系加以讨论. 范围大、地质条件复杂、所经历的水位变化模式多种多样造成不同土层、不同地点的同一土层和不同阶段同一地点的同一土层都有不同的变形特征. 现有模型难以描述复杂的黏弹塑性本构关系, 为此对Merchant模型进行改造, 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三维变系数水流模型和垂向一维沉降模型, 并讨论2个模型的耦合. 模拟结果良好, 显示所建立的模型确能反映长三角地区1.7×104 km2区域上复杂的地面沉降过程, 可用于预测预报和控制地面沉降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以来,上海市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变化与压缩变形均表现为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通过对上海中心城区含水层系统的应力一应变特点分析,总结了承压含水层随地下水位下降所表现出的弹性一弹塑性一塑性变形的演化规律。上海中心城区第Ⅱ、Ⅲ承压含水层总体上处于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的平衡状态,表现为弹性变形;而第Ⅳ、Ⅴ承压含水层由于地下水位目前已严重低于其“临界水位”,表现为持续压缩的塑性变形。目前,第Ⅳ承压含水层对中心城区地面沉降贡献率已达到了49.3%,西部华漕地区第Ⅴ承压含水层变形的贡献率为46.7%。针对各承压含水层不同的变形特点,提出了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地面沉降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