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阿尤恩盆地成盆受控于非洲板块和南美板块,也曾受到北美板块的强烈影响,后期又受到阿特拉斯山系等造山运动影响.阿尤恩盆地成岩、成藏过程复杂,多期次叠加.自泛非构造运动以来,阿尤恩盆地沉积连续,不同层系中均发育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层,为优质烃源岩;不同层系均发育有厚度大、分布稳定的碎屑岩,孔隙度、渗透率高,亦发育有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等,为优质的储集层;不同层系中的页岩、盐岩等,均可成为优质的盖层.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配置好.目前阿尤恩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入较西非其他盆地少,但只要加强生、储、盖层配置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勘探,在油气资源开发中采用先进技术等,未来将具勘探潜力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铜陵矿集区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铜陵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印支—燕山期特定构造背景控制下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地壳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和主成矿期构造变形机制是建立区域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的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区域重磁异常、遥感影像的线性解译结果和区域变形变质作用的分析 ,确定了在区域中部存在一浅层隐伏岩体 ,从而进一步查清了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 ;引入复杂性科学的思维 ,对基础地质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 ,提出铜陵矿集区在印支—燕山期经历了“先剪后压”的递进变形这一新认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总结了铜陵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 ,即 :(1 )印支期初始 ,在华北、华夏板块的挤压下 ,下扬子地块内部发育了系列岩石圈断裂与地壳断裂 ,使其裂解为很多与铜陵矿集区类似的次级地质单元 ;同时断裂的深切割作用引发了下地壳—上地幔的岩浆活动 ,岩浆沿深断裂上侵 ,分别在 2 0km和 1 0km左右形成深部和中部的岩浆房 ;(2 )印支中期开始 ,相对独立的铜陵矿集区在周围地质单元的夹持和围限下 ,经历了挤压 -剪切的递进变形 ,形成了 3套主要构造形迹 (包括北东向“S”型褶皱、北东向顺层滑脱断层和北西向左型走滑断裂 ) ,其组成了盖层的导流控矿网络 ;同时由于剪切作用导致的区域中部拉伸减薄 ,中部岩  相似文献   
13.
中浅成含矿岩浆的隐爆作用机制与两相分离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从物理上讨论了隐爆作用的具体机制,指出隐爆作用的本质是由超压导致相变而发生的一种快速物理反应。分析表明,岩浆上侵至低围压的中浅层环境→气水组分分离并产生气泡→后续岩浆提供高压力梯度而导致超压,即为隐爆作用得以发生的充要条件。模拟实验表明,在隐爆发生的瞬间,岩浆中的多相组分因密度差而发生分离流动,围岩则在爆轰冲击下局部碎裂并气、液化,从而使相关的热液活动及多种成矿作用得以进行,由此形成相应的隐爆角砾岩系列及其矿床组合.  相似文献   
14.
黄定华 《现代地质》1994,8(2):223-228
许多地质现象中蕴涵着非线性.用动力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有可能从中揭示出更为普遍适用的规律,从而逼近其真实过程.本文成冰川、褶皱作用等演化过程作了相应的研究,并对动力学方法在地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王庆飞  邓军  黄定华 《地学前缘》2005,12(3):100-100
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是板内环境下成矿作用的典例,该系统内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均各自呈现出复杂表象,也显示出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入复杂性系统模型研究的思路,对构造-岩浆-成矿系统进行了逐层解析,力图查明复杂表象下的简单控制机制,并澄清各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从模型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讨论了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构造节律问题。以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质量分布为前提,可推出固态内核不能稳定平衡于球心位置的结论。以此为基础,可以建立一个简约和自洽的全球运动模型。按照相应的热-机械能耦合模式,地球的运动可以划分出4个不同性质的阶段,从而构成地球演化的最高一级运动节律。区域构造节律在这一背景下存在,且可由更为简单的机械运动产生。  相似文献   
17.
微板块拼合之后 ,板内盖层部分常因强烈变形而重新形成为若干次级地质单元 ,后者多发育不规则的边界形态和特殊的构造组合。为认识其形成机理 ,进一步了解板内变形的某些特殊现象乃至普适规律 ,对铜陵矿集区进行了以景观重塑为目的的变形模拟。结果发现 ,即使原本相对规则和均一的构造单元 ,在周围地区的夹持和围限下 ,也有可能因经历复杂的“挤压—剪切—旋转—拖带”式递进变形 ,而在两个对峙的角顶部位发育一种特殊的“拖带”凹陷 ,并最终形成不规则的地质边界。前者可视作板内变形特有的区域尺度流变构造 ,而后者则是板内变形条件下的一种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地壳浅部成矿流体活动的构造控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查明铜陵矿集区在燕山期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构造的导流-一控矿作用,作者完成了3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别模拟了中-深层次断裂系统、浅表部褶皱.断裂系统与中部褶皱系统的应力性质与应变景观;依次分析了不同方向、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控矿断裂及褶皱的导流作用,讨论了特定构造部位多种构造形迹复合而成的三维控流系统对流体运输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区域地壳浅部的中-深层次,褶皱作用较弱,主要由盖层岩系断裂系统及基底断裂共同组成导流断裂系统,为成矿流体的浅部运输提供了通道;在中-浅层次,褶皱作用较强。褶皱及其相伴生的断裂系统为流体提供了就位空间。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分布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有机—无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盆地之一。有机矿产包括煤、油气、煤层气等,分布于盆地内部,无机矿产以铀矿为主,处于盆—山转换部位。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控制了内部基底变形,基底变形又制约了盖层构造格局的演化,而后者决定了盆内有机矿产的源、运、储过程,如烃源岩展布、煤级分布等。造山活动和盆地演化共同制约着砂岩型铀矿的产出,油气在水平挤压和上覆地层压实作用下自内而外、自下而上输运,而于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含铀中低温无机成矿热液,在重力作用下,沿渗透率较大的透水层自上而下向盆地内部输运,还原性油气与氧化性含铀热液在盆—山过渡处相遇,导致无机流体的关键性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使铀元素沉淀富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成矿(藏)作用的发生具备各自成矿要素,且无机成矿和有机成藏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地质过程之间存在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浅成岩浆的隐爆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爆炸动力学理论讨论了隐爆作用的机制,提出隐爆作用的本质是因超压导致相变而发生的一种快速物理反应;而岩浆上侵至低围压的中浅层环境→气水组分分离并产生气泡→后续岩浆提供高压力梯度导致超压,即为隐爆作用得以发生的主要条件。模拟实验则进一步表明,在隐爆发生的瞬间,岩浆中的多相组分因密度差和粘度差而发生分离流动,围岩则在隐爆时的热冲击下局部碎裂并气化、液化,从而使相关的热液活动及多种成矿作用得以进行,并由此形成相应的隐爆角砾岩系列及矿床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