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628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崔志强  杨延有等 《东北测绘》2000,23(1):17-17,48
GPS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利用GPS建立石佛寺水库施控网的实践,探讨了GPS网的布设、实施、数据处理,平差等几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92.
华北土地利用十年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分析华北地区十年的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华北地区耕地增加,以旱地为主,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林草地减少,尤其是草地的减少集中于内蒙古,表现为耕地大量占用草地;城镇增加迅速,主要表现在城镇用地占用耕地,以农村居民点发展快;华北土地利用转换以耕地变城镇、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为主。按土地利用变化分区,华北处于两个区:黄淮海耕地-城镇转换区,主要表现在河北旱地变为农村居民点,河南、北京、天津旱地变城镇。华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草地-耕地转换区,集中在内蒙古草地变耕地。从两个时间段看,华北土地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耕地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华北土地利用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华北土地利用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城乡、居民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幅度比华北土地利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快。  相似文献   
993.
994.
正人是自然之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民们早已发现大自然为人类制定的生存法则。为了探寻、收集、展现自然界一路走来的足迹和演变规律,自然博物馆通过科研、科普、教育的方式重启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拥有35亿年地质变迁和生物进化历程的内蒙古高原,一直在寻找着与世界人民对话的窗口。在外接俄蒙、内联八省的内蒙古自治区,山、水、林、田、湖、草及矿产资源和古生物化石极为丰富。近  相似文献   
995.
沾化凹陷复式生烃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证明,丰富的油气资源与富含有机质的生烃洼陷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陆相断陷湖盆多沉降中心、多物源和充填演化的多旋回性,形成了多套生油层系和多种油气储集相带组合,并在空间上形成了多个含油气系统。油源对比表明沾化油区存在5种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原油,常形成“一源多藏”和“多源一藏”的单源或混源组合特点,它们分别来自沙四上段烃源岩、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以及来自沙四上段与沙三段混源和来自沙三段与沙一段混合。由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烃源岩层组成的复式生烃系统所形成的油气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复式生烃系统的特点控制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996.
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能够获取精确的实景三维模型,通过将工程结构物设计模型或特征点、线匹配至实景三维模型来实现设计结构物的施工测量虚拟放样。本文介绍了虚拟放样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领域,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虚拟施工放样方法将大量复杂的野外测量作业转换为室内作业,可实现快速对施工结构物进行施工前的地形核查和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检核,提高结构物检测效率,降低测量人员在桥梁、高边坡等高空检测作业的安全风险,是传统结构物检核测量放样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997.
针对数字地图点状符号自动识别难题,提出了运用认知理论进行点状符号智能识别的技术方法。首先对地形图点状符号进行几何特征处理,获取图形的角、圆、面积等特征信息;通过分析符号图形的拓扑属性,计算欧拉数、矩特征等量化指标;最后依据多分类器的处理和先验知识库,来对点状符号进行类别划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认知理论的地图点状符号识别成功率高、运算速度快,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数字地图研究领域存在的点状符号识别难题。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海南岛三亚地区铁炉港海湾TLG01钻孔沉积物的AMS 14C和OSL测年,以及对地层岩性特征、亮度、粒度、海生贝壳、有孔虫丰度等进行研究,发现全新世海相层较薄,以砂质潮坪相沉积为主;而下伏晚更新世海相层厚度超过38 m,OSL测年结果显示为MIS-5e及MIS-5d沉积。晚更新世海进―海退系列自下而上依次为砂质潮坪―潮下带―泥质潮坪―砂质潮坪,其中可见较深水的软体动物。MIS-5e细粒的粉砂黏土体积分数先陡增、后缓降,结合粒度及有孔虫丰度、亮度L*等指标,判断MIS-5e初期为最高海平面时期,水深较大,其后海平面逐渐降低;沉积物中陆源粗砂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显示进入了MIS-5d相对低海面时期。MIS-1及MIS-5沉积物粒度三角图,分别与湛江海岛潮间带及不同深度南海表层沉积物同类沉积环境有较好的对照,指示2类不同水深的海相环境。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 a B.P.,至7 500 cal. 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全新世海退的发生时间在闽侯盆地大约为1 900 cal. a B.P.。孢粉分析证实了当地早中全新世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以及浓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在7 500―1 900 cal. a B.P.之间无论植被覆盖还是气候环境均比较稳定,高海平面时期的适宜气候以及海湾环境也有利于当地以渔猎经济方式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昙石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自1 900 cal. a B.P.以后,孢粉组合突变为以先锋植物芒萁属(Dicranopteris)、禾本科(Poaceae)、松属(Pinus)等类型为主,揭示了当地植被受到人类农业刀耕火种的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含一定数量的水稻)仅在剖面上部明显增加这一事实,证实了闽侯和福州一带水稻种植的大面积发展始于距今1 900 a前后。  相似文献   
1000.
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不仅受到物种个体发育的影响,还因环境而变化.以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例,设计了5个生态尺度(依次为湖泊、样带、样点、样方、个体),测定了681株个体的11个功能性状,分析其变异的来源与结构.结果表明:1)微齿眼子菜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为0.40~1.21;2)5个生态尺度均对这些功能性状具有显著影响,但特定生态尺度的影响程度与功能性状的选择有关.个体尺度的变异构成了这些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而湖泊、样带、样点尺度是茎重和节间数变异的主要组成部分;3)个体发育引起的变异约占总变异的5%~76%,且在各生态尺度均占一定比例,说明这部分变异同样是我们研究或者设计实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