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229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了验证大地震发生前或者非均匀脆性介质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和能量加速释放等前兆现象,本文进行了三轴应力(压缩)条件下大尺度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实验采用4组岩石试件,并且分为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两种方式。实验结果证明了脆性材料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两种前兆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岩石试件损伤演化的新的物理量——态矢量。  相似文献   
62.
介绍并讨论了现代地震学时期发生的最大大陆板内地震的1000多次余震的空间分布。其数据是由8台便携式数字测震仪组成的台网在主震后17天开始用3周时间记录的。我们已计算了高质量的单一事件位置,所基于的是由这个地区震级为2-5 的地震确定的一维速度模型。余震定位揭示出活动集中在一个近东走向的向南倾斜的面上,呈梯形分布。活动带沿走向逐渐变短,从深度约为5 km的浅部长度约为45 km到 35 km的深度不足25 km。整个破裂区面积约为1300 km2。我们估计主震的静态应力降为16±2 MPa。余震扩展到几乎整个地壳,集中在10 km深的上地壳,和约26 km 深的下地克。断层破裂没有在地表出露,也不知道它在2001地震前是否是活断层。余震数据与布季主震一致,主震是由夭折裂谷的拉张作用形成的断层在收缩过程中的重新激活引起的。  相似文献   
63.
利用距离为118°-140°的PKIKP和PKiKP波形检验了地球内核最上部 100 km的结构。在赤道地带发现的内核最上部低速层的证据主要位于西经20°至东经 140°。在纬度方向,从南纬35°印度洋下面至北纬60°亚洲的下面可以监测到这一异常。用波形模拟方法可以推断该低速层的最大厚度为40 km,此时波速突变约3%。我们认为,该层可能为新近固结的地核区域,在该区域同时存在活跃的外核成分对流和内核新晶体增长。  相似文献   
64.
引言 2004年9月28日17时15分14秒(协调世界时)加州中部帕克菲尔德发生了一次 Mw6.0级地震。震中位于圣安德烈斯断层靠近戈尔德希尔附近的帕克菲尔德镇东南 11 km的地方(图1)。加州综合地震台网 (CISN)报告说,震源位于北纬35.819°,西经120.364°的8.8 km深的地下。根据余震的分布状况以及此次地震的地震图、应变变  相似文献   
65.
穿过波特兰市区西部图拉丁山脉(波特兰山)的高分辨率重力测量,展现出以前根据地表地质学和航磁测绘识别出的断层的证据。本次重力测量是在1996年沿着长4.5km的双孔隧道进行的,该隧道在当时的建设中及现在一直在波特兰市区与波特兰山以西的居民区之间通轻便火车。在隧道内的重力从西到东逐渐增加,这种情况反映了隧道位于西边的图拉丁盆地低密度沉积物与其东边高密度大部分隐蔽的始新世玄武岩之间。叠加在这一梯度之上的是几个阶梯状异常,我们将其解释为密度明显差异的岩石之间断续接触的证据。这些异常的最大值发生在西尔万克里克之下,这里存在一条以前测绘出的断层。另一异常发生在距西洞口1200m处,大约是隧道与航磁异常相交汇的部位,航磁异常与西尔万断层(原来称为奥特菲尔德断层)有关。以这些重力资料为依据的岩石学横剖面显示出阶梯状异常与陡倾逆断层相一致,虽然走滑位移也许同样重要。与上方地形洼地相对应的3个重力低异常可能反映存在着剪切带。几个中等地震(M≥3.5)1991年发生在隧道当前的位置,说明这些断层中的几条或波特兰山断层带的其他断层是地震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66.
为了分析断裂对油气宏观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寻找有勘探潜力的油气富集带,文中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南堡凹陷断裂组合应力特征、断裂转折及成因进行解析,并结合砂体分布和古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和有利勘探区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转折部位对油气分布有着控制作用,东营组已探明的油气主要在帚状断裂系、入字形断裂系、交织式断裂系转折轴部高曲率附近呈环带状分布;断裂转折凹面一侧控油性明显,从宏观上来看,油气具有沿沉积相带由细到粗的构造脊高点以及弧形断裂转折凹面一侧的选择性运移的特征,断裂转折轴部高曲率高孔、高渗域与高孔、高渗砂体沉积相带的有利对置决定了油气的主流向;综合研究指出,南堡凹陷北堡构造带是今后优势勘探的首要区带,其次是南堡构造带和南堡4号蛤坨构造带南部。  相似文献   
67.
选取某一基坑沉降监测点,该点11个周期的累计沉降量为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以Java为工具对该点进行编程计算,得到GM(1,1)、DGM(1,1)、间接DGM(1,1)3种模型的基坑沉降预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间接DGM(1,1)模型精度高于GM(1,1)和DGM(1,1)模型,其C值仅为0.01,且残差值增加缓慢,近似于一条水平线,实测值与预测值非常接近,适用范围广,弥补了另两种模型不能进行长期预测的缺憾。  相似文献   
68.
北半球(南半球)50%(10%)以上的陆地(占全球陆地的37%)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温度资料表明:1951~1990年最低温度以3倍于最高温度的速率上升(0.84℃/0.28℃),温度日较差的减小值近似于平均温度的升高值,在所有季节及本文研究的大部分区域均可观测到这种非对称性。日较差的减小与云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此外,许多大气和地面边界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最高、最低温度。而观测到的目较差变化与大尺度气候强迫(如硫酸盐气溶胶、温室气体或生物燃烧(烟)的人为增加)的关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日较差减小这一观测事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9.
本文阐述了天线准确定位的重要性,提出了影响天线相位中心与测站标志之间准确关系的误差来源,也提出了能够减少误差,检测粗差的外业方法和设备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0.
10──20天准双周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CMWF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10--2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22-32°N之间。(2)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0°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