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98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raveltimetomographyinversionandthedeepstructureofthesouthernTibetQING-TIANLU1)(吕庆田),MEI-JIANG1)(姜枚),KAI-YIMA1)(马开义),A.Hirn2...  相似文献   
142.
本文提出的加利福尼亚边缘地圣佩德罗盆地存活底栖有孔虫季节性变化的资料表明,Buliminella tenuata和Nonionella.stella两个种的丰度在三个月内发生了急剧变化,说明在此期间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143.
Norman Wells油田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距离北极圈60km,其产油层为泥盆系的碳酸盐岩岩岸复合体。该岩岸复合体在岩岸内的最大厚度可达130m,向盆地方向由于岩岸边界的退覆和沉积层的尖灭其厚度逐渐减薄。Norman Wells油田是一个以油为主的油田,其原始石油地质储量约为108百万方(680百万桶)。储层的基质渗透率很低(平均为2-4毫达西),但裂缝很发育。以前对Norman Wells油田所做的三维地质建模并没有尝试结合裂缝的渗透率,结果是在静态和动态储层模型与油田开发的历史数据之间产生了误差。最近,针对全油田范围的渗透率建立了一个量化基质和裂缝性能的共同影响的三维模型。基质和裂缝性能被分开进行了模拟,然后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渗透率模型。基质的性能受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使用岩芯和测井数据,结合沉积相和地层信息可以建立三维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裂缝渗透率则是分两步来建立的,第一步,注水数据和生产数据被用来分离并模拟储层中裂缝所产生的渗透率(裂缝所提高的渗透率);第二,从岩芯、成像测井和露头等数据中测得的裂缝的几何属性(方向、规模、密度)被用来量化裂缝的几何参数以及由裂缝所导致的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定向渗透率)。构造、地层和沉积相等信息也被用在了三维模型格架中,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对井控范围以外的裂缝渗透率所进行的预测。模拟结果显示,裂缝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基质的渗透率,而且,如果没有裂缝的增渗作用,Norman Wells油田的绝大部分油层都将是非经济的油层。在油田的大部分地区中,裂缝网络均有效地提高了基质的渗透率,而且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地层的一致性。不过,也有一些地区的储层中裂缝十分发育,并导致了注入水的突破,降低了储层的一致性。裂缝性能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与构造位置和碳酸盐岩岩岸的地层力学特征有关。在岩岸的边缘和较陡的上倾(东北方向)构造斜坡上的储层中,裂缝的作用是最强的。应用这一新的模型,未需对流体模型的渗透率做多少修改,我们就迅速地获得了对生产动态史的拟合。将动态数据用于三维地质模型有两个的优点:1)可以降低对调整流体模型渗透率的需求,并产生一致性更强的动静态模型;2)用地质信息来指导剩余渗透率的分布,避免了对渗透率参数的针对性调整。这种新的动静态模型正被用于储层和产能预测、时机判断和油田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4.
1992年1月15日在英国伦敦地质协会举行了一个关于北海地层水:对成岩作用和生产化学的含义的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00多人.会议目的是把来自工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和在工作中应用水化学信息的学术界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相互结合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5.
北美太平洋沿岸海洋阶地珊瑚的铀系年龄以及与末次间冰期海平面历史的关系D.R.Muhs等虽然少数铀系研究在有限的几个地区确定了海洋阶地的年代,但整个北美太平洋沿岸的铀系测年数据仍很缺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从俄勒冈、加利福尼亚、下加利福尼亚和南下加利...  相似文献   
146.
针状探针内产生的热脉冲可以用来测量围岩碎块或钻井岩石碎块的热导率。当热脉冲传入探针周围的岩石碎块和水的混合物时,针状探针内温度的衰减作为时问的函数被记录下来。热脉冲产生后的探头温度、热导率和时间倒数之间渐近关系。可以在所用时间范围内精确的显示。具有较高热导率的样品内探针相对缓慢的热反应与一个脉冲的初始时间延迟相一致。有限脉冲长度和慢探针反应的综合修正表明它是小的、可预测的。和采用其它方法一样,岩石碎块热导率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计算。该模型依赖于样品的水含量。如果已知分割条法的期望精度.用这种方法和分割条设备的测量结果是相当的。水、熔融石英和晶体石英的热导率测量值与它们的公认值很接近。  相似文献   
147.
哥斯达黎加Tortugal89Ma科马提岩岩套:暗示着加勒比和东太平洋地区形成于一个地幔柱这同一地质成因GuilermoE.Alvarado等科马提岩原用于描述太古代超镁铁质火山岩。唯一一个证实科马提拉班玄武岩序列的显生宙标本出现在哥伦比亚乔治那岛(...  相似文献   
148.
我们研究了有机质降解、甲烷厌氧氧化(AMO)与硫酸盐亏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这些过程影响和控制白云石化作用的机理。利用ODP175航次在西非大陆边缘若干个富集有机质的站位中的研究数据,我们确定了AMO发生的深度和反应速率与白云石形成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根据CH4和SO4^2-的在沉积物中的扩散通量计算了AMO的反应速率以及根据Mg离子的扩散通量计算了白云石形成速率。研究表明,白云石的形成速率相对比较稳定,不随其形成的深度而变化,这显示了Mg、Ca离子扩散通量不会受到深度的限制。根据计算的logIAP值,我们得出白云石的logKsp值在-16.1~-16.4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白云石的形成部分受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MO)和甲烷生成作用相互竞争的控制,这两个作用控制着流体中溶解a32的种类。通过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沉积物中AMO过程增加了环境中CO3^2-的浓度,有利于白云石的形成,而甲烷生成作用增加沉积物中孔隙水的CO2的活度,抑制了白云石的沉淀。甲烷生成作用和AMO作用一起控制着沉积环境中CO2和碱度,从而决定了富含有机质的海洋沉积物中白云石的形成。此外,我们建立了在AMO作用和白云石形成机理之间存在的关系模式,运用这种模式,可以计算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白云石的稳定常数,并且可以预计白云石形成区域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9.
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资料(1950-1979年),计算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相关,揭示二者相互作用事实,讨论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指出,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量级大等特点,在长期天气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冬半年海所相互作用为一正反馈过程,当亚洲大陆冷空气强时,海洋异常多加热,东亚大槽加深,后者又导致冷空气进一进加强;夏半年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主要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制约。  相似文献   
150.
张裂和区域沉降是越南南部近海九龙和南昆山盆地的特色。初期的张裂开始于始新世-早渐新世。紧接着是晚渐新世地壳块体的上升和旋转。上升块体的侵蚀标志着九龙盆地从张裂到区域沉降的转变。第二阶段的张裂开始发生于南昆山盆地。并持续至晚中新世。南昆山盆地部分地区经历了中-晚中新世的倒转。九龙盆地中同生张裂和裂后单元分别由非海相沉和海陆交互相到浅海沉积组成。南昆山盆地中的同生张裂沉积分成早期同生断裂单元-相应于初期张裂阶段。和晚期同生张裂单元。在张裂的第二阶段沉积。早期同生和晚期同生张裂单元由非海相沉积和非海相到浅海沉积组成。后张裂单元由陆架、深海沉积组成。正式出版的报告资料显示九龙盆地以生油为主.油主要储集在破碎基岩高处。丽南昆山盆地通常含气,其气圈闭在中新世砂岩和晚中新世碳酸岩中。这些明显的特征可能随着南昆山盆地长期的张裂和倒转所造成的圈闭形成及圈闭整体破裂而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