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0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308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601篇
地质学   945篇
海洋学   256篇
天文学   204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18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4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邓迪  赵正  刘善宝  李超  李陈浩 《矿床地质》2024,43(1):144-158
锡坑迳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与武夷山成矿带交会部位,以早白垩世连续的岩浆喷发-侵入活动与多类型锡多金属成矿作用为特色。矿田内围绕似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发育了岩背斑岩型、淘锡坝和矿背隐爆层间裂隙带型、苦竹岽和凤凰岽云英岩-破碎带蚀变岩型等大中型锡矿床。这些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可与玻利维亚锡矿带、银岩、维拉斯托和洋滨等国内外斑岩型锡矿床类比,又独具特色,是研究斑岩型锡成矿系统发育特征与找矿模型的理想区域。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锡坑迳矿田内各类锡多金属矿化组合特征和蚀变结构,并对岩背矿床和淘锡坝矿床锡石开展了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锡石样品均具有La、Pr、Gd和Tb的正异常、Ce与Eu的负异常、明显的Zr/Hf分馏和不规则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指示成矿热液早期阶段及锡石沉淀阶段经历了流体不相容。岩背锡石较淘锡坝锡石具有高的Ti/Zr和Ti/Sc比值,指示其更为靠近矿化中心。笔者研究认为,锡坑迳斑岩型锡成矿系统矿化类型包括细脉状、浸染状和细网脉状,围岩蚀变由早到晚、由成矿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黄玉石英带、绿泥石-黄玉石英岩化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和黏土化-碳酸盐化带。与斑岩型铜钼成矿系统相比,其成矿岩浆岩不仅有花岗斑岩,还有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矿体在斑岩、花岗岩及上覆火山岩中均有赋存。相较于玻利维亚斑岩型锡成矿带发育的大面积石英-电气石化,锡坑迳斑岩成矿系统更富F,蚀变矿物中出现了大量黄玉、萤石和白云母等。对比国内外典型锡矿床的矿化-蚀变结构和锡石矿物学特征,文章建立了锡坑迳式斑岩型锡成矿系统的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962.
963.
徐长节  徐礼阁  孙凤明  於锦  杨迪 《岩土力学》2014,35(Z1):353-358
存在地下承压水的深基坑,当基坑底部承压水层顶部的残留土层不能与承压含水层水头平衡时,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管涌及坑壁失稳等问题。对相关承压水处理风险源进行分析,针对勘察、设计、施工各阶段都提出具体要求。实例中的基坑临近江面,基坑下承压水与江水存在贯通通道,河道水位变化时会引起承压水头增减,由于设计水头埋深参考值是针对一年观察期而得到的,未考虑到历年水头变化,成为事故埋下隐患,最终因为施工期间河道涨水导致承压水压力超过预期引起了基坑涌水。事故发生后,现场紧急采取堵漏措施,采用灌浆法加固基坑土体,改善土体性质,增加不透水土层的厚度,最终已解决基坑开挖时出现的涌水等现象,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安全完成。灌浆法加固是承压水较大情况下基坑安全开挖的有效方式,研究结论对于承压水的风险控制特别是临近江海的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4.
刘玉芹  丁浩  谢迪 《地学前缘》2014,21(5):281-293
海绵钛是生产金属钛产品的基本原料,然而工业上生产海绵钛的镁还原法工艺复杂、能耗高、环境相容性差、成本高,严重制约了钛产业的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的钛资源概况、海绵钛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资源能源消耗和加工环境效应,并围绕海绵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中国钛资源储量虽居世界第一位,但贫矿多,富矿少,且多为多金属共生矿,难以用作生产海绵钛的优质原料。通过对比镁还原法制备海绵钛过程中氯化工序、还原蒸馏工序、镁电解工序和全流程的资源能源消耗,讨论了海绵钛的加工环境效应和钛冶炼工艺的研究进展。将中国丰富的钛铁矿资源加工成高品位富钛料,充分发挥中国的钛资源优势,减少对钛矿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通过开发新工艺降低海绵钛制备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量和生产成本是保证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65.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NPO) recently (re-)emerged in the literature as a key atmospheric mod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variability, especially in the Pacific sector. Defined as a dipole of sea level pressure (SLP) between, roughly, Alaska and Hawaii, the NPO is connected with downstream weather conditions over North America, serves as the atmospheric forcing pattern of the 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 (NPGO), and is a potential mechanism linking extratropical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to El Ni?o event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his paper explores further the forcing dynamics of the NPO and, in particular, that of its individual poles.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and experiments with a simpl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we illustrate that the southern pole of the NPO (i.e., the one near Hawaii) contains significant power at low frequencies (7–10?years), while the northern pole (i.e., the one near Alaska) has no dominant frequencies. When examining the low-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NPO and its poles separately, we discover that low-frequency variations (periods >7?years) of the NPO (particularly its subtropical node) are intimately tied to variability in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o-Modoki/Central Pacific Warming (CPW) phenomenon.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fluctuations in subtropical North Pacific SLP are important to monitor for Pacific low-frequency climate change. Using the simple AGCM, we also illustrate that variability in 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SSTs drives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ern node of the NPO.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highlight important links between secondary modes (i.e., CPW-NPO-NPGO) in Pacific decadal variability, akin to already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rimary modes of Pacific climate variability (i.e., canonical El Ni?o, the Aleutian Low, and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966.
青海湖水位变化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云  李栋梁  安迪 《高原气象》2012,31(1):57-64
利用1959-2008年青海湖流域刚察和天峻站的降水、气温、风速及布哈河流量、青海湖水位高度、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青藏高原季风指数等逐月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年际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加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冬季风的加强,春末夏初(5~6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夏季风的提前(5~6月)加强;冬、春季青海湖流域风速与布哈河流量是引起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变化的主要因子;夏、秋季,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受流域降水量、风速和流量的共同作用,随着流域降水增加、入湖流量的加大、风速减小,水位年际差呈上升趋势(水位下降速度减慢)。建立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对青海湖水位下降趋缓(年际差增大)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67.
傅月波  杨一挺  吴迪 《测绘通报》2012,(10):55-57,75
利用浙江省海岸带地形调查资料,研究在无地面像控点布设方式下的LiDAR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968.
长链烷基二醇类化合物(Long-chain alkyl diols)是指在碳链的1号位置和链中位置连接有羟基基团的类脂化合物,普遍存在于海洋、河流和湖泊环境中。由于这类化合物分布广泛、性质稳定不易降解、且检测手段较为简单,因此具有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在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关于其生物来源尚未有定论,但是研究发现1,13-diols和1,15-diols可能主要来自真眼点藻,而14-diols主要来自硅藻Proboscia。目前根据长链烷基二醇建立的指标包括:硅藻生产力、上升流强度、盐度、温度、河流输入和表层海水营养盐浓度等,对古环境气候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归纳总结了目前长链烷基二醇指标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这有助于未来我国边缘海长链烷基二醇来源以及二醇指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69.
1∶5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中祁连地块北缘发现的退变榴辉岩,呈构造岩块分布于大羊陇一带的变质基底中。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石榴石的矿物包体和化学成分具有进变质环带的特征,属于C类榴辉岩。石榴石核部成分以及残留于核部的黑云母、斜长石等矿物包体代表了进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计算得到其温压条件为568~580 ℃和0.80~0.82 GPa。大致估算得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2)温压条件为(669±5) ℃和(2.1±0.2) GPa。石榴石“白眼圈”结构指示了等温减压退变质作用,利用局部的平衡矿物获得高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3)的温压条件为681~705 ℃和0.68~0.71 GPa。进一步的退变质作用发生在低角闪岩相条件下,以基质中出现粗粒的角闪石和斜长石为特征,估算得到这一阶段(M4)温压分别为500~545 ℃和0.38~0.43 GPa。上述变质过程形成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暗示板片经历过快速俯冲和折返。榴辉岩的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大部分发光度低,为无分带、弱分带或海绵状分带,边部发育宽约5 μm的强阴极发光带,主体表现为变质增生锆石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峰期榴辉岩相变质的上限年龄为(485±22) 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大羊陇榴辉岩的原岩为MORB,推测属于北祁连洋壳的组成部分。结合中祁连地块北缘广泛发育弧岩浆岩,确定了晚寒武世-中奥陶世北祁连洋壳存在向南的俯冲作用,其俯冲极性为南北双向俯冲。  相似文献   
970.
撒岱沟门钼矿床是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一个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前人获得的成矿岩体的年龄与成矿年龄差别较大, 为此本研究对矿区内不同特征的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测年和与辉钼矿伴生的白云母40Ar/39Ar测年, 并对这些岩石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 以及成矿岩体磷灰石EPMA主量元素成分测试, 旨在进一步厘定成矿岩体, 以便加深对成岩成矿演化过程的认识。结果表明: 撒岱沟门钼矿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37±2) Ma, 与赋矿白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240±1) Ma和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在中三叠世, 而赋矿的另外一种岩体, 即红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48±1) Ma, 说明其是成矿前的侵入体。赋矿红色和白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均为高硅、富碱、富钾的I型花岗岩, 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至钾玄岩系列, 并在Sr-Nd-Hf同位素组成上显示同源特征, 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 与华北克拉通2.3~1.9 Ga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成矿岩体中的岩浆磷灰石具高F、低Cl特征, 反映F在撒岱沟门钼矿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