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395篇
测绘学   224篇
大气科学   216篇
地球物理   218篇
地质学   628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水分调控对鲁麦18号生物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麦18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管理和施肥基础上进行水分调控试验,分别在拔节期(4月12日),孕穗南(4月26日),灌浆期(5月17日)三个时期各浇水一次。结果表明:以灌浆期浇水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最高,比对照只减产0.38%。  相似文献   
912.
北京地区降水的特殊性及其预报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实际业务预报中,北京地区降水经常发生两种特殊情况,即明显系统移来时北京地区降水明显比周围偏多或偏少。对此,选取两个实例,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这两次天气过程及其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还显示,凝结潜热对迎风坡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地表特征对背风坡天气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地形在两次天气过程中都起着主要作用,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和输送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913.
The Carboniferous prototype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Tazhong (Central Tarimbasin) area is recognized as a compressive intracratonic depressional one. Three type Ⅰ sequenceboundaries and three type Ⅱ sequence boundaries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CarboniferousSystem, which can accordingly be divided into five sedimentary sequences. These sequencespossess stratigraphic characters of the standard sequence and correspond to the depositionalstratigraphic unit of a third-order eustatic cycle. They can be regionally or globally correlatedwith each other. The framework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intracratonict basin in thestudy area distinctly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passive continental-margin basin in the lack ofdepositional systems of early-middle lowstand, poor development of the deeply incised valleyand condensed section of the maximum sea-flood, good development of type Ⅱ sequenceboundaries and coastal plain depositional systems coexisting with shelf-type fan deltas underwet climatic conditions, Which consequently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paralic lithofacies frame-work.  相似文献   
914.
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 L i Mx Mn2 - x O4( M=Cr、Al;x≤ 0 .2 )尖晶石相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SEM表面观测显示材料的晶形好 ,粒度均匀 ,粒径小于 0 .5微米。电化学测试表明 ,低水平量 ( 0 .0 2≤ x≤ 0 .0 5 )的 Cr、Al掺杂材料初始容量稍有降低 ,但却较大地改善了循环性能。在 L i Mx Mn2 - x O4中 ,掺 Al降低了 L i+、Mn3+占位的无序度 ;Cr3+和 Al3+取代了其中的部分 Mn3+ ,占据八面体位 ( 16 d) ,抑制了 Jahn-Teller效应 ,增强了尖晶石骨架的稳定性 ,提高了其电化学性能。在 3.0~ 4.3V的充放电过程中 ,材料中的 Cr、Al都保持 +3价不变 ,不发生氧化还原  相似文献   
915.
微波遥感的特点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巨大的应用潜力,并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过程和应用中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16.
一种基于形态金字塔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及其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形态金字塔分解的融合方法,并应用于IKONOS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的融合中。在构建金字塔时采用的形态滤波是非线性滤波,与线性滤波相比,它能更准确地定位边缘,更好地表现影像的空间细节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形态金字塔的融合效果优于拉普拉斯金字塔和对比度金字塔。  相似文献   
917.
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反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89个气象站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2001—2003年7月3个地基GPS站的大气总水汽量观测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做了比较,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变化对降雨形成的影响,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2001年那曲站两种结果相比均方根误差仅0.15 cm;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不同季节高原上基本都存在3个明显的大气总水汽量高值中心:即东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高原大气总水汽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500 hPa风场及整层大气水汽通量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18.
通过对南大别桐城-源潭铺一带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和 P-T 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榴辉岩为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不含任何超高压矿物,石榴石具有良好的自形结构,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包体,成分变化显示了进变质特征。精确的峰期 P-T 计算显示,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分别为:1.62~2.35GPa,421℃~604℃。研究结果表明,桐城-源潭铺一带大约250km~2的区域属于高压变质块体,周遍为断层所限,以构造岩片形式存在,该高压块体与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单元相比至少有0.3GPa 的压力差。结合野外观察,推测由于北大别变质穹隆造成了该高压榴辉岩体现今的分布状态。这一新的高压块体的确定对于重新认识大别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格架,以及理解其俯冲和折返的精细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19.
新疆后造山碱性花岗岩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新疆地区碱性花岗岩分布很广泛,可以划分出十条岩带,它们主要分布在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及隆起区,与板块缝合线、深断裂密切相关,并与蛇绿岩和陆相火山岩相伴生。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本区碱性花岗岩的形成是紧随造山运动之后发生的,属于后造山花岗岩。因此,它们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岩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微量元素特征等均与非造山花岗岩(A 型花岗岩)有一定的区别。在一个地区有这么多后造山碱性花岗岩分布,国内外并不多见,这是新疆地质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920.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行星波的活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邓淑梅  陈月娟  陈权亮  毕云 《大气科学》2006,30(6):1236-1248
利用逐日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8~2004年期间发生的18次强爆发性增温时平流层中下层行星波1波和2波的异常以及极涡崩溃的形式.分析表明, 爆发性增温前期1波都异常增幅, 波振幅达到峰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爆发性增温, 然而在增温过程中行星波2波的变化却有明显不同, 可分为三种情况: (1) 在增温前期, 行星波2波很弱; 在增温期间, 行星波2波异常发展, 伴随着极涡崩溃的形式是由偏心型向偶极型过渡. (2) 在增温前期, 行星波2波较强; 在增温期间, 行星波2波明显减弱, 极涡的变化形式是远离极地, 在极地外围活动, 但不发生分裂.(3) 在增温前期, 行星波2波不太强; 在增温期间, 行星波2波有所发展, 但始终强不过1波, 极涡的变化是先偏离极地, 然后发生不对称的变形.作者还计算和分析了EP通量及其散度, 利用波流相互作用理论对这三种行星波的异常变化及其与爆发性增温的关系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