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392篇
测绘学   224篇
大气科学   216篇
地球物理   218篇
地质学   628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6 毫秒
971.
我国上空平流层中微量气体的垂直分布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2~2005年卤素掩星试验(HALOE)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上空平流层的几种微量气体(NO, NO2, HF, HCl, CH4, H2O 和O3)混合比的垂直分布和变化趋势,以期为研究平流层的辐射和化学过程提供一些有用的数据. 文中除给出我国上空平流层各高度上平均的各种微量气体的含量外,还给出青藏高原上空这些微量气体的含量. 分析结果表明,平流层各种微量气体混合比的垂直分布有其不同的特征,在对流层上层到平流层底部各种微量气体的混合比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平流层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分析结果还表明,这些微量气体的季节变化、准两年周期振荡和长期变化趋势都很明显,并且在平流层的不同高度上它们的变化趋势是不相同的. 在平流层中层,NO, NO2, HCl 和H2O 混合比在1998年以前都是增加而后则是明显下降的,但O3相反,在1998年以前明显减少,1998年后其减少的趋势不明显. 这表明,近年来平流层中层这些微量气体的减少使得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有所缓解. 但在平流层下层,臭氧的耗损仍然很明显.  相似文献   
972.
上扬子区震旦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扬子区的震旦系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前者包含较多的黑色页岩,而后者则以发育大套白云岩为特征。从岩相序列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序列到三级层序,可将浅水台地背景的震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以各个主要剖面的层序划分为基础,依据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可以建立研究区震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其中包含较多的深水黑色页岩系的陡山沱组,反映了大冰期之后的海侵作用的特点;与寒武系的变化特征不同,自北西而南东沉积环境由浅变深,该沉积背景中沉积了原生沉积组构保存较为完好的灯影组白云岩,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前寒武纪末期特殊的白云石化作用特征,同时也代表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沉积学问题。从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系到灯影组白云岩,不但构成了一个更大级别的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还反映了一个与三级和二级海平面变化过程相响应的缓坡型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该过程较为清楚地显示在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岩相古地理图之中。  相似文献   
973.
利用2014-2017年青岛小麦岛海洋站观测资料,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青岛市区近岸海雾集成预报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预报因子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采用能见度、风向、风速、气压、露点、气温、海温、气温露点差、气海温差、相对湿度、云量、气温24h变温12个预报因子建立的海雾集成预报模型,对2018年海雾预报的TS评分...  相似文献   
974.
在测绘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测绘成果的定义和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总结分析不同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测绘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长事务管理方式,以求信息化进程中,在地理信息的高时效性、精准确性的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5.
DCCA在黄土高原流域径流环境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黄土高原腹地泾河流域12个水文特征指标为“物种”,选取对流域径流有影响的9个环境因子,采用DCCA排序方法定量分析河流径流特征沿环境因子梯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DCCA排序的前3轴分别与退化草地比率、降水量、降水强度、植被指数、平均坡度显著相关;(2)河流径流特征沿环境梯度可明显分为输沙量极大的北部黄土丘陵区;平均含沙量极高的中北部黄土沟壑区;径流量大、输沙量小的山地-沟壑过渡区;侵蚀模数极高、径流年内变化极大的中部黄土残塬区;产流量大、年含沙量极低的南部山地区。  相似文献   
976.
In China, 9·5% of the landmass is karst terrain and of that 47,000 km2 is located in semiarid regions. In these regions the karst aquifers feed many large karst springs within basins of thousands of square kilometres. Spring discharges reflect the fluctuation of ground water level and variability of ground water storage in the basins. However, karst aquifers are highly heterogeneous and monitoring data are sparse in these regions. Therefore,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karst ground water it is necessary to simulate the spring flows to acquir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kars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parsimonious model that accurately simulates spring discharges 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 The karst spring aquifer was treated as a non‐linear input/output system to simulate the response of karst spring flow to precipitation and applied the model to the Niangziguan Spring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Shanxi Province, China and a representative of karst springs in a semiarid area. Moreover, the ANN model was compared with a previous time‐lag linear model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NN model performed better.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77.
978.
针对灾害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部门的现场工作要求,设计了区域现场地震工作系统。提供可靠的地震现场调查和通讯手段,及时掌握震情、灾情信息,有效地进行应急指挥与调度。本文详细介绍了区域现场地震工作系统的设计思路、技术流程、设备功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79.
Hydraulic tomography for detecting fracture zone connectiv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o Y  Yeh TC  Xiang J  Illman WA  Ando K  Hsu KC  Lee CH 《Ground water》2008,46(2):183-192
Fracture zones and their connectivity in geologic media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grou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s well as ground water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and remediation. In this paper, we applied a recently developed hydraulic tomography (HT) technique and an analysis algorithm (sequential successive linear estimator) to synthetic fractured media. The application aim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the technique and the algorithm for characterizing fracture zone distribution and their connectivity.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using HT with a limited number of wells, the fracture zone distribution and its connectivity (general pattern) can be mapped satisfactorily although estimated hydraulic property fields are smooth. As the number of wells and monitoring ports increases, the fracture zone distribution and connectivity become vivid and the estimated hydraulic properties approach true values. We hope that the success of this application ma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s of technology (i.e., hydraulic, tracer, pneumatic tomographic surveys) for mapping fractures and other features in geologic media.  相似文献   
980.
毕继红  张鹏飞  杜玉东 《岩土力学》2007,28(11):2415-2420
通过对Monte-Carlo随机有限元和系统可靠度计算的? 分支法的研究分析,考虑把二者联合起来分析洞室施工过程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大型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可靠度评价的方法。以海南工程为例,对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的每一步进行可靠性评价,分析比较了多层耦合法与分层逆作法之间洞室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比较了二者的优缺点。从而对多层耦合法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比较,为今后的大型洞室快速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