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215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雪和海冰作为北极地区反照率最高的地表类型,可以将大部分入射辐射能量反射回天空,其表面反照率的变化对整个地表-大气辐射平衡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都会有重要影响。在2010年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用ASD光谱仪对北极太平洋扇区不同类型的海冰表面反照率进行了现场测量,观测时段为7月27日至8月23日,地理范围在72°18′-87°20′N和152°34′-178°22′W之间。观测结果表明积雪覆盖海冰的反照率最高,干雪覆盖时均值达到0.82,融化的湿雪覆盖时反照率会有一定程度地降低。夏季北极地区存在大量融池,融池海冰按颜色划分为白冰,蓝冰和灰冰,白冰的平均反照率为0.54,蓝冰的为0.31,灰冰的只有0.20,融池水的反照率只有0.16。融池是北极夏季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2.
淄博市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开发历史悠久。通过对淄博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分析,发现有些地区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对有限的矿产资源珍惜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加大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力度,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构建和谐淄博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23.
关口断裂位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缘,根据构造线走向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变形样式可划分出北、中、南三段。北段走向为北东50°,构造变形模式总体为不整合面所限制的基底卷入式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中段走向为北东30°,构造变形模式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断层垂向叠加组合;南段走向为北东30°,变形模式为二叠系内滑脱层所控制的箱状背冲式构造组合。构造变形过程主要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个阶段。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斜向挤压(NW300°)和须家河组四段底部发育的高黏度滑脱层;中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双滑脱层的垂向叠置;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二叠系内部低黏度厚层滑脱层的均匀分布。利用剖面模拟实验结果估算出的关口断裂不同构造段不同时期挤压构造变形强度(缩短率)不同,总缩短率表现为中段最大(39.63%),南段次之(34.93%),北段最小(32.72%)。印支期缩短率与总缩短率特征相似,中段为28.79%,南段为19.88%,北段为14.68%,而燕山期缩短率却表现为北段最大(18.04%),南段次之(15.05%),中段最小(10.84%)。  相似文献   
124.
I~are~orsruDVThemiddleinnerMongoliaissituatedintherearpartoftheeasternAsianmonsonzone,itissensitivetotheclimatechange,thereforeitsenvironmentchangeintheHOIOcenehasbeenPaidattentiontobythescholarsofpaleoclimateandpal~nvirorunent.Wedidhighr~lutionPOllenanalysisonapeatprofileinpluvialfan,whichwaslocated3kmtothenorthOfQaSq,theheadquarteroftheTumdBanner,InnerMongolia,withaltitudeof1000malerssealevel.Theaverageannualtemperaturewas5.6t,annualprecipitation300--450rum,theclimatewascontinentaland…  相似文献   
125.
山东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遗迹资源特点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蒙山地质公园以蒙山为主体,由9大园区组成,是一个多种地质遗迹资源并存、综合性的大型地质公园。园区内既有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剖面、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又有恐龙足迹化石、地质灾害遗迹,同时还是金刚石的典型产地。该文在对区内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对该区地质遗迹合理保护开发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6.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对1969年渤海7.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蓬莱断裂带交汇的地区.早第三纪断陷阶段,该区于地壳上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断裂,呈铲状和平面状形态,正断性质,多属断陷主断裂.晚第三纪以来的拗陷阶段,先存断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同时还新发育一条北东向黄河口-庙西北断裂带.7.4级地震的震源断层走向为北东45°,倾向南东,近于直立,呈右旋走滑性质,埋藏于15~34km的深度范围.大震的发震断裂不是营潍断裂带,而是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  相似文献   
127.
INTRODUCTIONOnJuly 1 8,1 969,aMS7.4earthquakeoccurredintheBohaiSeaareanortheastoftheYellowRiverMouthinShandong (3 8°1 2′N ,1 1 9°2 4′E) .Afterthen ,someresearchersstudiedprecursoryphenomena,seismicsequence ,seismicparameters ,focalmechanismsolution ,seismicsourcefault,sha…  相似文献   
128.
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多种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冰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山识别对于海洋环境监测和船只安全运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北极航道开通和北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采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进行冰山识别具有独特的优势,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均可用于SAR影像的冰山识别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器学习算法的性能,有必要对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及其搭配使用的特征与特征标准化方法进行评估,从而进行最优冰山识别方法的选择。因此,本文基于Sentinel-1A SAR影像,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多种特征组合及多种特征标准化方法进行冰山识别,并比较各流程方法的识别性能差异。采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贝叶斯分类器(Bayes)、反向神经网络(BPNN)、线性判别分析(LDA)、随机森林(RF)以及支持向量机(SVM);特征标准化方法包括Min-max标准化、Z-score标准化及log函数标准化;数据集是含有12个SAR影像特征的969个冰山与非冰山样本,样本主要位于格陵兰岛东海岸。分类效果采用接收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的面积(AUC)进行衡量。结果显示,最佳搭配下的RF的AUC值最高,达到了0.945,比最差的Bayes高出0.09。从识别率上来看,RF在冰山查全率为80%的情况下非冰山查全率达到92.6%,效果最好,比第2位的BPNN高出1.4%,比最差的Bayes高出2.6%;BPNN在冰山查全率为90%的情况下非冰山查全率达到87.4%,比第2位的RF高出0.8%,比最差的Bayes高出2.7%。上述结果表明,对冰山识别而言,选择最优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最佳的特征与特征标准化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9.
在几乎所有的油田卤水(地层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短链有机酸,通常乙酸根是其中最丰富的有机阴离子。大量的模拟实验表明干酪根是有机酸最主要的来源。短链有机酸有着重要的地球化学意义,(1)可以作为石油勘探的近似指示物,(2)它们可能是天然气中某些主要成分的母体,(3)它们是地层水中最主要的弱酸阴离子,因此控制了地层水的pH值的缓冲能力,(4)作为还原剂,它们控制了地层水的Eh值和多价元素的浓度,(5)实验表明,它们还能够与储集岩中的铝、钙、硅等无机离子形成可溶络合物,使长石类矿物的溶解作用增强,从而导致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加大。  相似文献   
130.
超大陆(Supercontinent)是在地球演化某一阶段所形成的几乎包含当时所有陆块的一个大陆。超大陆的聚合是通过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来完成的,而超大陆的裂解往往是超级地幔柱作用的结果。因此,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势必对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地球的宜居环境。在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大陆深俯冲会导致大陆总体面积的减少和大洋面积的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另一方面,在超大陆的聚合期间,地幔岩浆喷发至地表的机会明显减少,通过火山射气进入大气圈中的CO2含量会急剧降低,从而形成极端寒冷干燥的冰室(Icehouse)气候,冰碛岩在低纬度地区广泛出现,不利于生物生存,或导致生物大量灭绝。相反,在超大陆裂解期间,大陆地壳会遭受拉伸减薄,大陆面积相对增加,大洋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另外,导致超大陆裂解的超级地幔柱所喷发的巨量玄武岩会导致洋壳加厚,也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此外,超级地幔柱巨量玄武质岩浆的喷发会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形成温暖潮湿性的气候(Greenhouse),有利于生命复苏或大爆发。然而,目前有关超大陆聚散的环境效应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而且主要局限于Pangea超大陆聚散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影响研究,一些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有待于通过对Rodinia和Columbia/Nuna等更古老的超大陆聚散的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