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31篇
  免费   5752篇
  国内免费   5843篇
测绘学   1965篇
大气科学   4888篇
地球物理   8200篇
地质学   12723篇
海洋学   3752篇
天文学   1446篇
综合类   2357篇
自然地理   3095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382篇
  2022年   1034篇
  2021年   1221篇
  2020年   1046篇
  2019年   1301篇
  2018年   1435篇
  2017年   1475篇
  2016年   1640篇
  2015年   1581篇
  2014年   1724篇
  2013年   2001篇
  2012年   1742篇
  2011年   1750篇
  2010年   1775篇
  2009年   1632篇
  2008年   1490篇
  2007年   1494篇
  2006年   1154篇
  2005年   1062篇
  2004年   771篇
  2003年   807篇
  2002年   781篇
  2001年   795篇
  2000年   872篇
  1999年   1029篇
  1998年   845篇
  1997年   830篇
  1996年   784篇
  1995年   696篇
  1994年   616篇
  1993年   520篇
  1992年   441篇
  1991年   302篇
  1990年   233篇
  1989年   200篇
  1988年   194篇
  1987年   107篇
  1986年   119篇
  1985年   71篇
  1984年   61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60篇
  1981年   44篇
  1980年   43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0篇
  1974年   9篇
  1958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居民地半自动提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设计了一种基于 3× 3区域灰度方差纹理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居民地特征分析算法 ,通过高斯模糊处理提高影像上居民地区域纹理特征一致性的同时 ,加大了其同背景地物纹理特征值的差异 ,并设计了相应的居民地自适应分割阈值求取算法 ,提出了针对居民地与道路提取分离的骨架化分析算法  相似文献   
992.
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基础地理信息在地理信息产业中的作用、基础地理信息的各种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地理信息的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993.
赵明  王庆  陈昕  鞠建荣  张凤梅 《现代测绘》2004,27(5):44-45,48
对矢量地图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图形拓扑、数据冗余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研制了基于AutoCAD2000平台的相关程序。  相似文献   
994.
蒋辉 《现代测绘》2004,27(5):46-48
通过分析地图扫描数字化的误差因素.运用质量控制图评价学生实验数据质量,能够直观地对学生实验数据做出判断,同时也能比较各个实验小组及班级之间总体实验水平,及时发现实验准备工作中及实验方法本身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变化检测中变化阈值的确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盛辉  廖明生  张路 《遥感学报》2004,8(5):451-457
以东营市为例 ,把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运用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中。对于变化阈值的确定 ,采用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最小错误率的方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 ,即不需要地面实况数据或其它先验知识 ,直接对典型相关处理后的差值图像进行分析计算得到阈值 ,使变化检测的错误率达到最小。实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6.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lf-affinity dimensions of landscape surfaces at a short-range scale and the link to morpho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young orogenic belts of Taiwan. The variogram method is adopted to estimate such parameters as the fractal dimension (D), the ordinate-intercept (γ) and the range (R) from data subsets of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n a moving-window operation. The fractal morphology expressed by D and γ is found to be useful in defining geomorphic provinces that are related to tectonic features. The mountainous ter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gamma values and low fractal dimensions in contrast to the coastal plains where low gamma values and high fractal dimensions are found. A zone, defined by the fractal parameters (2.4<D<2.6 and 0<γ<2.4), is found to coincide with the most tectonically active zone of Taiwan. Active faults often occur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landscapes with contrasting fractal patterns. In the flat lowlands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the fractal morphology displays a west-facing amphitheatric pattern,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indentation of the pre-Miocene Peikang Basement High. The fractal morphology may reflect some subtle changes in surface textures of a landscape sculpted by surface processes, which in turn are influenced by tectonic activities. The surface roughening and diffusive smoothing may concur to shape the landscape surface at the short ranges we discuss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997.
The Elusive AD 1826 Tsunami, South Westland, New Zeal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AD 1826 sealers reported earthquake and tsunami activity in Fiordland, although, contemporary or near‐contemporary accounts of tsunami inundation at the time are elusiv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recent sediments from Okarito Lagoon builds on contextual evidence provided by earlier research concerning past tsunami inundation. Sedimentological, geochemical, micropalaeontolog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are used to determine palaeoenvironmen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what was most probably tsunami inundation in AD 1826. The most compelling chronological control is provided fry a young cohort of trees growing on a raised shoreline bench stranded fry a drop in the lagoon water level following tsunami inundation.  相似文献   
998.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总被引:403,自引:14,他引:403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999.
1. Introduction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of the mean zonal wind in the equatorial stratosphere was discov- ered by Reed et al. (1961) and Veryard and Ebdon (1961). Later, Funk and Garnham (1962) and Ra- manathan (1963) were the first to descri…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闽东北地区夏季对流云的回波特征。分析表明:多单体合并对流云在生命史、回波高度、强度、尺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单体对流云,其液态水总量也更大,自然降水条件和人工影响潜力都优于单体对流云,是夏季降水和人工催化的重要云系。分析得到对流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高度层辐合辐散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夏季对流云结构和降水原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两个个例的天气形势分析,指出冷空气对对流发展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