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0篇
  免费   624篇
  国内免费   842篇
测绘学   303篇
大气科学   477篇
地球物理   439篇
地质学   1475篇
海洋学   334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32篇
自然地理   34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41.
从初始误差、模式误差以及两者综合影响的角度,综述了天气、气候集合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传统方法的优势,同时也评论了这些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对未来先进集合预报方法的一些思考,以及需要解决的挑战性问题和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2.
There is an increased demand for th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fog events in the Sichuan Basin (SCB) using numerical methods. A dense fog event that occurred over the SCB on 22 December 2016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dense fog event was influenced by the southwest of a low pressure with a weak horizontal pressure gradient and high relative humidity. This fog event showed typical diurnal variations. The fog began to form at 1800 UTC on 21 December 2016 (0200 local standard time on 22 December 2016) and dissipated at 0600 UTC on 22 December 2016 (1400 local standard time on 22 December 2016).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as able to partially reproduc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is fog event and the diurnal variation in the local mountain to basin winds. The simulated horizontal visibility and liquid water content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fog. The mountain to basin winds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fog event. The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the fog and mountain to basin winds was good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intain of the fog during the night. During the day, the mountain to basin wind displayed a transition from downslope flows to upslope flows. Water vapor evaporated easily from the warm, strong upslope winds, which resulted in the dissipation of fog during the day. The topography surrounding the SCB favored the lifting and condensation of air parcel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s a result of the low height of the 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  相似文献   
143.
利用1964—2013年河源市5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NCEP/NCAR逐月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河源市秋季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同期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河源市秋季暴雨日数在空间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渐减少,9月的分布特征与秋季一致,11月的分布型与9月完全相反;秋季暴雨日数呈弱增长的气候变化趋势,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2)南海到西北太平洋地区纬向风垂直切变偏小和南方涛动处在正位相时,对应有利9和10月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强度偏强,有利于热带气旋趋向广东,而来自该区的强东南季风,给河源带来充沛的水汽,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另外,活跃的南支槽也是造成10月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之一。(3)热带气旋对11月暴雨日数的贡献较小,南支槽和东移南下的高原短波槽是造成该月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南、强度偏强,河源受其西侧的异常西南风影响,获得充足的水汽供应,有利于暴雨的发生。(4)秋季华南地区海平面气压偏低或冷空气活动偏弱时,有利于河源暴雨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4.
利用GFDL CM2p1模式, 本文探讨了初始海温误差对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可预报性的影响. 当热带印度洋存在初始海温误差时, IOD预报发生了冬季预报障碍(WPB)现象和夏季预报障碍(SPB)现象. WPB发生与否与正IOD事件发展位相冬季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关. 即当冬季存在ENSO时, IOD预测不发生WPB现象, 反之亦然. 相比之下, SPB发生与否和ENSO没有必然联系. 此外, 进一步探讨了最容易导致SPB现象的初始海温误差的主要模态, 指出该模态在热带印度洋上表现为东-西偶极子型, 这和前人研究中最容易导致WPB现象的初始海温误差模态相似. 当在热带印度洋上叠加这些初始海温误差后, 热带太平洋上出现了海表温度异常和风场异常, 进而通过大气桥和印尼贯穿流的作用影响热带印度洋, 使之在夏季出现了东-西偶极子型的海表温度异常, 该异常在Bjerknes作用下快速发展, 加强, 最终导致SPB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本文利用哈达庙含金侵入杂岩体各主要岩石类型REE分析数据,结合野外地质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论证了杂岩体REE贫化、富集规律与成岩岩浆结晶演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岩过程早期以矿物结晶分异作用为主,而晚期阶段受热重扩散效应制约的成岩模式,二种分异作用的交替进行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非金斑岩体热液蚀变岩相比,含金斑岩体的热液蚀变岩以LREE丰度明显增高为特征,其独特的分布型式和组成特点可作为该区斑岩体含金性评价的地球化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8.
内蒙古乌拉山石英-钾长石脉金矿床铅和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内蒙古乌拉山金矿床是近年在我国北方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床主要由赋存在太古界乌拉山群变质岩地层中一系列石英-钾长石脉和石英脉组成。矿区范围内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类分布广泛并且同金矿化具密切时、空分布关系。本文对乌拉山金矿床,大桦背花岗岩体和变质岩地层的硫、铅同位素比值进行了系统测定,并解释了不同地质体硫、铅同位素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金成矿作用发生在240×10 ̄6a,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大桦背花岗岩体及有关的岩脉,乌拉山金矿床形成过程中,亦有部分非岩浆物质混入。  相似文献   
149.
本文根据一个三维气流过山的模型,用数值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讨论理想东北季风气流经过台湾岛产生的扰动气压场、扰动垂直速度场和水平流场.经与实际东北季风下台湾岛的气候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0.
简要叙述了电磁波CT成象技术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诸如机场跑道、隧道工程和高层建筑地基评价中的应用。通过井下激发和观测电磁波能量的衰减,利用CT技术重建了地下介质在观测平面内相对吸收系数的二维分布图象,这些图象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地下介质的构造形态、地层界面、风化壳以及破碎带的分布特征,在岩土工程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