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31.
The stratigraphic chronology of Yellow River terraces wa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in Lanzhou Basin,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Th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results show that terraces T1, T2 and T3 formed at 8 ka, 20 ka and 70 ka, respectively. Lateral accretion of the riverbed facies gravel sediments occurred during interglacial periods while vertical aggradations of the terrace sediments deposited predominantly under cold and dry glacial period. A thick layer of aeolian loess with a basal age about 35 ka indicates a remarkable drop of air temperature and a dry, cold climate. The temporal correlation between terrace formation and tectonic movement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research, but the stratigraphic chronology of the terrace sections provides the timing of the terrace formation, the incision rate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slip rate of the fault horizon.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现场调查及烈度点评估等工作,对1936年天水南6级地震等震线重新进行了改绘,并对此次地震的震害特征、等震线特征及其与活动构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极震区最大烈度为Ⅷ度,集中位于天水镇及其以北地区;NEE向的礼县-罗家堡断裂中东段基本与此次地震重破坏区长轴线重合,应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受NWW向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与NNW向六盘山断裂带2条区域深大断裂及北部黄土区的影响,低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逆时针旋转,地震动及烈度向北衰减变缓,地震等震线呈现明显的南北衰减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33.
滇西南地区孟连断裂晚第四纪走滑速率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获得滇西南地区孟连断裂的几何特征和活动性参数。孟连断裂总体走向NE-NEE向,不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连续性较好。断裂从单侧控制着沿线的勐滨、孟连和勐马三个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断裂沿线地貌以线性较好的断层谷、断层崖和断层陡坎为主,并发育多级左旋位错的河流、冲沟和阶(台)地等,观测到的最小左旋位错约为7 m。采用高精度Li-DAR测量方法,对4处典型水平位错地貌进行精细测量,根据获得的相应地貌面年代,得到孟连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平均左旋走滑速率为2.2±0.4 mm/a。其结果与滇西南地区其他NE向左旋走滑断裂滑动速率相当,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的整体协调性。根据跨断层地质体最大左旋位错量9.5±1.8 km,估算断裂开始左旋走滑的时代为距今4.7±1.6 Ma左右,即中新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34.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发育一系列与西秦岭构造带走向近似平行的断裂系统,历史上沿上述断裂系统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甚至大地震,预示着断裂系统的最新活动特征,同时也表征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文章选取南北地震带中段西秦岭构造带交接区长江水系嘉陵江一级支流白龙江和西汉水,黄河水系一级支流洮河以及渭河等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宏观地貌发育、水系平面展布和河流纵剖面陡峭程度等特征为基础数据,初步分析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貌发育总体特征及其与西秦岭构造带的关系.研究发现,地貌特征指示南北地震带中段明显存在构造活动性差异特征:南侧白龙江流域表现为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河流陡峭指数高等特征,主要受控于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的持续活动;北侧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发育部位,武山以西断裂迹象明显,渭河流域上游与洮河岷县-临洮南段等地区的地貌参数也指示了该段断裂较强的活动性.渭河及嘉陵江上游西汉水地区水系分布不对称特征指示了晚新生代以来西秦岭造山带与渭河地堑系活动的共同控制.白龙江水系主要支流所表现出的平行展布的线性水系特征表明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等一系列平行断裂带对水系发育的控制作用.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历史强震和大震以及微震分布资料,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南北地震带中段存在一条地震密集带,该带沿岷山-龙门山构造带向北,至舟曲-迭部附近跨过白龙江,向北沿礼县、宕昌及岷县至天水-甘谷-武山一带再向北经通渭、西吉等地区与六盘山构造带相接.这一认识支持南北向构造特征晚于东西向构造体系,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深部地幔动力学和岩石圈圈层关系调整变动的产物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南北地震带与西秦岭构造带复杂的叠加复合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35.
采用浅层高分辨率多次覆盖共中心点地震反射技术,对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地震隐伏发震构造:民乐—永昌断裂和童子坝河断裂,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地震勘探剖面揭示,民乐—永昌隐伏断裂与先前推测的断裂性质基本一致,为逆冲断层,倾向北东,倾角越往深部越缓,约在30°—45°之间,测线处上断点深度小于15m;童子坝河隐伏断裂根据地震剖面结合地貌特征及区域应力分析,可判定具正断层特性,倾向南西,倾角约77°,并非以前所认为的逆冲断层.上述两条断裂于晚第四纪表现出了一定的新活动性,其共同作用导致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MS6.1和MS5.8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7.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强烈地震(图1),造成数人受伤,房屋倒塌,部分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被破坏或受损。中国地震台网(CENC)测定该地震的震级为MS 6. 9,震中位于37. 77°N,101. 26°E,震源深度为10 km(https://www.cenc.ac.cn/cenc/dzxx/396391/index.html)。利用欧洲航空局哨兵2号雷达卫星的震前、震后SAR数据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同震形变场分布图。限定此次地震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断层走向NWW,断层面近直立;主体破裂深度在10 km以上并到达地表,形成长度>35 km的地表变形带,最大滑动量约2 m。2022年门源MS 6. 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 柴达木次级地块的北部(图1)、托莱山断裂带和冷龙岭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是继1986年和2016年两次门源MS 6. 4地震之后在冷龙岭断裂带上发生的震级最高、地表破裂最长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38.
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破裂习性及破裂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7年古浪8级地震是继1920年海原8.5级地震之后发生在海原一祁连山断裂带上的另一次特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破裂习性,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在多探槽揭露和地面追踪调查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分析后,认为本次地震是由构成古浪推覆体的天桥沟一黄羊川断裂、皇城双塔断裂冬青顶断裂段以及武威一天祝隐伏断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古浪推覆体平面和剖面变形机制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其应力和应变的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天桥沟一黄羊川断裂西段、皇城一双塔断裂冬青顶一带以及武威一天祝隐伏断裂和古浪一双塔断裂所在的古浪峡一带,这与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是一致的,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是该推覆体整体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青海拉脊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拉脊山断裂带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两条向NE凸出的弧形断裂所组成,分别长约230km和220km。它们是介于NNW向的热水一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和NWW向的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一个大型挤压构造区和构造转换带,也是分隔拉脊山南北两侧的西宁一民和盆地和循化一化隆盆地的重要边界断裂。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发现了其新活动的部分地质地貌证据。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仅局部为全新世早期),性质以挤压逆冲为主稍具左旋特征。该断裂的新活动可能导致了该区20余次5级左右中等地震的发生。可以说,拉脊山地区既是反映构造活动,又是反映地震活动的地震构造窗。  相似文献   
40.
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古地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古地震探槽剖面及断坎年代资料,综合分析了北祁连山东段活动为裂带的 震活动特征。沿断裂带的古地震具有非均匀性活动的特点,表现为活动期次的差异性、空间上的分段性和中段时间上的准周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