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388篇
测绘学   225篇
大气科学   290篇
地球物理   353篇
地质学   928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基于激光信标发射和接收共光路系统中探测器受杂散光影响的关键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转盘式机械快门装置,对光信号进行高频率开关控制,从而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探测器起到彻底保护作用.设计时,分析了瑞利信标的采样厚度以及快门开关与脉冲激光器的发射、探测器探测时间的时序控制.  相似文献   
972.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6年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151个监测站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水平速度,水平运动速度大小在3.44~19.74 mm/a之间,平均为11.68 mm/a。分析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测站运动方向的变化得出: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在围绕喜马拉雅东结点作顺时针旋转,川滇地块南北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挤压,东西方向上存在延伸现象。使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川滇地块整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3.36 mm/a,运动方向为东偏南64.9°,川西北次级块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5.66mm/a,运动的方向为东偏南52.1°。滇中次级块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2.57 mm/a,运动方向为东偏南72.4°。  相似文献   
973.
滇西宝兴厂斑岩铜钼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诺  黄明  闵毅  陈浪  刘江涛  曹宝宝  熊伊曲 《岩石学报》2014,30(9):2644-2656
宝兴厂斑岩铜钼金矿床是三江成矿带上与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斑岩型矿床,产出于金沙江-哀牢山深大断裂带中部东侧。宝兴厂矿床铜、钼、金、铁等各类型矿化皆有发育,具有复杂的岩浆活动及热液演化。矿区岩浆岩主要为喜马拉雅期富碱复式岩体,包括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和斑状花岗岩等,具有多期次侵入特征。铜钼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斑岩和斑状花岗岩内部,铁金矿体主要分布于岩体内外接触带上,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或似层状。热液蚀变由内向外分带显著,依次为钾硅酸盐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绿泥石-绿帘石化),局部黏土化。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详细的岩芯编录以及全面的岩相学观察,依据矿物共生组合、矿化热液脉体穿切关系及蚀变特征,将宝兴厂矿床内主要矿化脉体分为3类:A脉、B脉及D脉。通过对3类脉体内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工作和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计算,剖析了成矿流体演化特征,探讨了成矿作用过程与成因机理。A脉与钾长石化和黑云母化蚀变关系密切,多为不规则脉状,宽约1~5mm,矿物组合一般为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少量黄铜矿±少量黄铁矿。石英多呈他形细粒,少量黄铁矿、黄铜矿沿石英颗粒边界呈浸染状产出。脉体中常含有黑云母、钾长石,两侧常见钾长石蚀变晕。A脉中一般没有矿化。B脉宽约15~30mm,矿物组合一般为:石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靠近脉壁的石英多为他形细粒,向中心转变为长柱状垂直于脉壁对称生长。硫化物呈线状分布于脉体的中心或边缘。B脉一般没有蚀变,偶见少量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D脉与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脉体规则连续,脉体宽度变化范围大,为1~30mm。矿物组合一般为石英±绿泥石±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石英数量较少,多呈半自形-他形粗粒,相对于B脉黄铁矿含量明显增多,黄铜矿含量减少,呈浸染状分布,脉体中钾长石、黑云母常蚀变为绢云母和绿泥石,脉体两侧常具有绿泥石-绢云母蚀变晕。A脉形成于成矿早阶段斑岩尚未固结时,其流体包裹体以含子晶(NaCl子晶为主)多相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组合为特点,均一温度为364~550℃,盐度分别集中在45.64%~52.89%NaCleqv(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和3.3%~16.34%NaCleqv(气液两相包裹体)两个区间内,该阶段流体显示出沸腾、不混溶及发生相分离特征。根据A脉中5个含石盐子晶的包裹体压力估算图,得出宝兴厂矿床A脉中LVH相包裹体被捕获时的最低压力为50~145MPa,按地压梯度27MPa/km换算,A脉形成的深度最少1.8~5.4km。B脉形成于成矿主阶段,石英中发育含子晶多相包裹体(NaCl子晶)和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10~410℃,盐度集中在34.24%~52.04%NaCleqv和5.23%~13.99%NaCleqv两个区间内,该阶段成矿流体发生减压沸腾作用,使得Cu、Mo、Au大量沉淀,根据NaCl-H2O体系P-T相图压力估算,B脉的形成压力大约为15~48MPa,形成深度为0.56~1.78km。D脉形成于成矿晚阶段,石英以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为特征,均一温度为223~303℃,盐度集中在3.53%~11.71%NaCleqv范围内,该阶段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的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为主,流体压力也降低到15MPa,形成深度不超过0.56km。宝兴厂矿床热液流体演化总体趋势为:由早阶段的高温、中-高盐度的岩浆热液向成矿晚阶段中-低温、低盐度的岩浆热液+大气降水混合流体转变。  相似文献   
974.
地外天体表面巡视器就位探测是深空探测研究的重要手段,其自主导航定位能力是任务开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对视觉导航方法中的视觉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方案开展应用研究。介绍了当下经典的视觉SLAM框架,并以具有代表性的ORB-SLAM3算法为例开展研究;分别利用公开数据集、深空探测地面模拟场数据进行试验验证,探索视觉导航定位算法在深空探测场景下的有效性。本文研究为我国后续开展长距离连续巡视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5.
随着人类空间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月球与深空探测已成为测绘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和新战场。在多类型深空探测任务的驱动下,测绘遥感技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深空探测的各类任务,对地外天体环绕遥感测图、着陆导航遥感避障、巡视环境感知与视觉导航定位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未来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需求,对深空遥感测绘技术的发展,包括地外天体海量全球遥感数据智能处理、全球控制网精化、月球南极精细三维形貌测绘、多传感器融合的着陆导航避障和巡视环境感知与定位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76.
邹伟勇  熊云军 《地理科学》2022,42(7):1207-1217
基于2000—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关键词检索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申请数,运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空间杜宾分解模型,探析中国城市人工智能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人工智能发展在时间上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以及高速发展期;空间上呈明显的层级效应,东部沿海城市优势明显,中西部城市正加快崛起。② 人工智能存在较强的空间正向相关关系,局部地区城市形成集聚发展态势。空间分布沿“东北?西南”方向产生极化现象,沿“西北?东南”方向产生扩散现象。分布重心位于安徽省内,有持续向东南迁移的趋势。③ 市场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力资本、外商投资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干预与人工智能发展呈倒U型曲线关系,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77.
雪峰造山带中段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峰造山带的地质构造特征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中段东部怀化—两丫坪地区的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变形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和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雪峰造山带中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大型膝褶带、逆断裂、正断裂、右行走滑断裂等;(2)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构造体制均为NW—NWW向挤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加里东运动尚形成了板劈理和大型膝褶带;(3)雪峰造山带中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区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东带板劈理发育,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上古生界与下伏地层产状相近,表明加里东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明显大于西带,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逆冲断裂的发育特征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较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早中生代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加里东期向西迁移25 km以上;(5)南华纪早期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大幅伸展断陷并接受巨厚沉积,晚古生代期间断裂东侧大幅伸展沉降而构成湘中沉积盆地的西边界,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为一块体强度低的构造薄弱带,这是其变形强度大于西带及成为雪峰推覆构造根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8.
五团岩体位于湘西南,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具块状构造。用SHRIMP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试,其中9颗锆石给出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0.5±4.4)Ma,该年龄被解释为岩体的形成年龄,表明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中期。岩石高硅、富铝、高钾、中碱,Si O2含量70.64%~75.32%,平均72.33%;Al2O3含量13.24%~16.37%,平均14.47%;K2O含量4.27%~6.66%,平均5.10%;全碱(Na2O+K2O)含量为6.71%~8.46%,平均7.65%;K2O/Na2O比值为1.54~5.34,平均2.23。ASI值平均为1.24,总体属铁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Ba、Nb、Sr、P、Ti表现为明显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ΣREE含量为84.35~222.90μg/g,平均156.81μg/g;δEu值0.17~0.52,平均0.39;(La/Yb)N值为1.81~17.12,平均10.57。ISr值为0.71813~0.72110,εSr(t)值为193.5~235.6,εNd(t)值为-9.78~-9.70,t2DM为1.78~1.79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变质泥质岩和碎屑岩。强过铝花岗岩样品的Al2O3/Ti O2比值大部分小于100。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酸性岩石。花岗岩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主要显示为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五团岩体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中三叠世印支运动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深部压力降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上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并向上侵位;此外,深部软流圈上涌和热量的向上传递对五团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79.
林雄 《福建地质》2014,(1):57-61
根据基桩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低应变反射波法在岩溶地区灌注桩检测工程实例,对岩溶地区灌注桩检测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80.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knowledge innovation,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and slogan publicity, et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rs of changes in water management policies. Earlier studies into water culture were mainly based on qualitative methods. However, using only qualitative methods, it is difficult to reveal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ulture evolution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a rising knowledge discovery method, can holistically reveal the sources of knowledge and the laws of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exploiting its potential as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researches targeting at water culture evolution. By extracting the key words related to water from People’s Daily, knowledge domains on water culture evolution in China during 1946 2012 are mapped and interpreted, based on which the water culture evolution is unveiled. By comparing the water culture evolution with changes in water policies, stages of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xtreme hydrological ev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clear relationships. This convinces us that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could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water culture evolution. Further steps towards better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on water culture evolution using this method includ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universality of newspapers, improvement on the accuracy of key words extraction, and increase in the precision of visualization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