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0篇
  免费   1272篇
  国内免费   1940篇
测绘学   761篇
大气科学   1498篇
地球物理   1263篇
地质学   2902篇
海洋学   835篇
天文学   165篇
综合类   596篇
自然地理   65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86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414篇
  2018年   319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357篇
  2015年   393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88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干旱及高寒荒漠区土壤温湿度特征及相互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黑河试验1991年6月20日~8月21日、1990年12月17日~2月15日每天48个时次和第二次青藏高原试验改则及狮泉河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土壤温湿度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PCA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干旱及高寒荒漠区两种典型下垫面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除日和年变化周期外还存在6~30天的不同周期;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及其季节变化及温度梯度变化对土壤水分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冬季温度梯度变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大于夏季温度梯度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且温度梯度与水分运动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82.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和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年以来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等有关信息对该地区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 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自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平均蒸散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 1980年相比 ,1998年区域年平均蒸散量减小了 2 4mm。区域平均感热通量与蒸散量相比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通过对该地区的云量、太阳辐射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认为 ,造成该地区平均蒸散量减少趋势的的原因之一是用于蒸发的能量即太阳辐射的减少 ,而造成太阳辐射减少的可能原因为云量及大气透明度的变化所至 ;原因之二是该地区地表覆盖条件的改变。近 2 0a来 ,该地区的水田、旱地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分别减少 1.35 3% ,4 .4 4 2 %和2 .5 97% ,而城镇建设、工矿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 3.345 %。耕地及水面的减小和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从整体上使区域平均蒸发量减少。  相似文献   
8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48/1949-1999/2000共52个冬季的北太平洋上空中纬度阻塞异常的气修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小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阻塞发生的频数具有很明显的3-7年的年际振荡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2-7年带通平均的小波方差谱分析结果表明阻塞的这种年际变化的振幅存在着缓慢下降的趋势,且气候突变在20世纪70年代,这进一步证明了北太平洋上空的阻塞活动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对强阻塞异常的冬季和弱阻塞异常的冬季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阻塞异常强的冬季,北太平洋西向东北方向加强并分裂成两个中心,而SST异常在中纬度太平洋则对应着典型的PDO型,在赤道地区则为类La Nina型的海温分布。而对于阻塞异常弱的冬季则对应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分布特征,即500hPa高度异常场表现为符号相反的PNA型,风暴路径中心在日界线附近呈纬向型分布。同时SST异常在赤道地区则为典型的El Nino型的海温分布。以上结果揭示出北太平洋阻塞活动的年际变化可能主要与热带海温的遥响应相联系,而年代际变化则主要与中纬度局地的PDO型海温及其通过斜压瞬变波的海-气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4.
北京北部城区 SO2和NO2浓度垂直分布特点初探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2001年1~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0 m铁塔10个不同高度(320、240、200、140、100、80、47、15、8 m和地面)使用无动力扩散采样器对SO2和NO2日平均总量及夜间平均浓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200m以下高度SO2和NO2浓度较大.北京城区不同高度大气中SO2的浓度1月份最高.NO2浓度1月份和2月份呈现高值.不同高度SO2和NO2浓度与逆温强度有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5.
城市大气环境边界层观测试验工程提出了城市区域大范围大气污染"空气穹隆"动力过程三维结构,首次揭示出北京周边地形"山谷风"与城市"热岛"效应相互作用对城市大气环境影响的综合特征.试验采用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揭示北京周边地区污染贡献及其气溶胶远距离输送轨迹特征,提出建立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点-面结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相结合立体综合监测网的设计新方案.该项目被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组工作会议评为国际城市大气环境观测优秀示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于2002年作为特邀撰稿发表于美国<环境与健康>(SCI),研究成果在北京市及有关省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沙漠化:从圈层耦合到全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沙漠化概念提出伊始 ,沙漠化成因机理的研究就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沙漠化过程究竟有多少是由自然因素所致 ,多少是由人类活动所为 ,诸因素与沙漠化之间有何内在关系 ,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诱因等 ,当属地球系统科学应解决的难题。文章从全球变化的角度 ,将沙漠系统视作一种类生命的非线性动力系统 ,指出沙漠化源于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之间复杂的相关与耦合作用 :气候变化是控制沙漠进退的首要因素 ;陆表水持续亏损则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发展的直接原因 ;岩石圈构造运动塑造了不同的地形地貌单元 ,奠定了沙漠分布的地理格局 ;人类的不当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生产力的衰退及土地覆盖的破坏 ,造成了现代沙漠化的快速扩张。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介绍了数字化射线照相技术对轻物质进行判断的方法。经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可大大增强对轻物质的识别能力,是一种非常可行的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88.
对山西北部至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的 4 .0级地震进行了研究 ,得出其特征为异常增强—异常平静—信号地震的结论 ,认为该区某些 4 .0级地震活动似可作为某些中强地震的前兆地震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90.
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成像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察和环境监测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勘探手段,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成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随着地球物理反演和成像技术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层析成像技术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的应用,提高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勘探质量和精度。本文献电阻率法层析成像技术的前提条件及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成像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粗浅探讨,最后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