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372篇
测绘学   17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82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51.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钻探甲酸盐钻井液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底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钻进时, 水合物的分解和进入泥浆循环系统的天然气重新生成水合物是影响钻井安全的主要因素.为获得确保在水合物地层安全钻进的钻井液, 利用“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系统”研究评价: 粘土对甲酸盐钻井液低温流变性的影响、甲酸盐无土钻井液的低温流变性和动力学抑制剂PVPK-30、PVPK-90的水合物抑制效果.表明: 加入粘土的甲酸盐钻井液在低温条件下粘、切增长较快; 甲酸盐无土钻井液在低温条件下, 流变参数变化不大; 在-4℃和18MPa附近压力的实验条件下, PVPK-90抑制性能优于PVPK-30;加入1%PVPK-90的甲酸盐无土钻井液抑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52.
北喜马拉雅扎西康铅锌锑银矿床成因的多元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扎西康矿床是北喜马拉雅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中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Pb-Zn-Sb-Ag共生矿床.矿体赋存于SN向的高角度张扭性断裂带中, 该矿床的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硫锑铅矿和辉锑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为4.5‰~12.0‰, 多数集中在8‰~11‰, 富集重硫且变化较小, 表明其硫源是一致的, 主要来源于围岩中的海相地层还原硫.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在18.474~19.637, 15.649~15.774和39.660~40.010范围内, 并成一条直线, 具有放射性异常铅的特征, 投图落在上地壳铅演化线附近.流体包裹体的δDV-SMOW为-127‰~-135‰, δ18OH2O为-13.7‰~12.4‰, 偏向于西藏地热水的分布范围; He-Ar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壳流体和饱和大气水的混合, 没有明显的地幔流体成分混入.其多元同位素组成与北喜马拉雅成矿带的金或金锑等其他矿床具有明显的差异, 表明其成矿作用具有特殊性, 在中新世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走滑阶段转换, 在北喜马拉雅构造带内形成一系列的SN向高角度断裂, 并促使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熔融层, 引起局部热流值剧增, 地温异常梯度增大, 驱动地下水对流循环, 萃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一套浊流或喷流灰黑色碳硅泥岩系地层中的成矿物质, 沿着SN向断裂带充填交代成矿, 属于沉积-构造-热泉水改造的多阶段充填交代热液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853.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背形负花状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峰  董月霞  王华 《地球科学》2010,35(6):1029-1034
花状构造以其独特的构造样式而成为在剖面上识别走滑构造的重要标志.经典的花状构造包括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发育一种新型的花状构造——背形负花状构造.在三维地震剖面上,背形负花状构造是由一束向上、向外撒开的大多数为正离距的离散的走滑断层或转换伸展断层所限定的,下部呈"向形",上部呈"背形"的组合样式.平面上,褶皱和相关正断层呈雁行排列.背形负花状构造发育于南堡凹陷转换伸展的构造背景.浅层的"背形"是由转换伸展断层牵引塑性的盖层而形成的一种强制褶皱.该构造经历了牵引背斜形成和背斜脊部断裂-塌落两个发育阶段.背形负花状构造普遍发育于渤海湾盆地的新近系.   相似文献   
854.
老君山和秦岭梁岩体产于秦岭造山带商丹缝合带北侧,其岩石普遍发育环斑结构,表现为碱性长石巨晶多为卵球状,有些发育斜长石外壳,有些不发育。这不同于一般花岗岩局部出现的具斜长石外壳自形碱性长石巨晶结构。在地球化学上,该岩石显示I—A型花岗岩过渡特点。区域背景、构造被动定位特点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它们可能定位于后碰撞或后造山环境。这些特征与典型的元古代克拉通非造山环境中的环斑花岗岩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差异,而与巴西造山带中环斑花岗岩较为相似。本文认为,它们不是一般的斑状花岗岩,而是最近注意研究的环斑结构花岗岩,有可能是一种造山带型环斑花岗岩,即产于造山带中的非典型环斑花岗岩。  相似文献   
855.
北岔沟门地区广泛分布中生代侵入岩体.本文选取了该地区有代表性的8个岩体进行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旨在建立其年代格架并探讨岩石的成因演化.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颗粒级锆石的U-Pb同位素测年数据表明所研究的岩体主要有三期早三叠世(245~250Ma)、晚侏罗世(140~147Ma)和早白垩世(125~137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岩石普遍具有较高的钾含量、准铝质,主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部分为橄榄玄粗岩系列.岩石不同程度地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和大离子亲石性元素(LILE)解偶等特点.进一步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区内侵入岩可划分为高BaSr和低BaSr两种类型,其中高BaSr型具有高Al2O3(≥15%)、Sr(≥400×10-6) 和低Y(≤18×10-6)、Yb(≤1.9×10-6),高的Na2O/K2O(>1), Sr/Y(>20)、La/Yb(≥10)比值;较高的Mg#(38.47~57.78)、具正的或弱的铕负异常等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特征与埃达克岩具有某些相似性;而低BaSr型岩石SiO2、K2O、Y、Yb含量相对较高、Al2O3、Sr、Ba含量相对较低、具明显的铕负异常等地球化学特征.尽管两类岩石在时空上密切共生,但可能具有不同的源区和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表明本区中生代侵入岩总体形成在加厚地壳的构造背景下,与底侵作用或壳幔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56.
为了进一步研究东沟坝矿床的喷流沉积成矿特征,对东沟坝矿床矿石及围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ICP-MS测定。东沟坝矿床矿石普遍显示明显的Eu正异常和弱的Ce负异常,说明成矿热液为温度较高(250℃及其以上)、相对还原的流体。Eu正异常和弱Ce负异常同时在矿石中发育,说明矿石沉淀时较高温度的热流体与少量的海水发生了对流混合。根据矿石与围岩的稀土配分模式的相似性及矿石铅、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推断成矿金属元素主要来自赋矿围岩。根据矿石中大量发育重晶石和矿石普遍具有的LREE富集、明显的Eu正异常和弱Ce负异常的事实,推断同生成矿流体中大量SO4^2-的出现与岩浆脱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57.
一种特殊类型硅质岩的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江江山晚石炭世藕塘底组上段发现一种较为特殊的硅质岩。该类岩石呈白色、黄白色,夹于浅海相黄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砾岩中。其显著特征是,岩石具残余生物碎屑结构,见大量腕足类、海百合茎、珊瑚等钙质生物假象,主要为mm级完整个体,密集堆积。生物已完全硅化,但内部组构清晰可辨。常见由多个微晶石英交代的自形细晶白云石假象以及碳酸盐交代残余。岩石质地较轻,具大量圆形、菱形和不规则状孔隙,系由海百合茎等生物碎屑、白云石(或钙质成分)风化淋滤流失造成空洞所致。岩石属于交代成因,原岩可能为亮晶(或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为潮下浅滩沉积产物。岩石硅化前曾发生过白云化作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硅质来源于正常地下水,无热水或火山硅质来源的迹象。笔者将这类硅质岩取名为“钙骨假象燧石岩”。  相似文献   
858.
859.
在聂荣县查吾拉区一带首次发现中侏罗统巴通阶与下伏前奥陶系基底变质岩系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包括查吾拉区在内的索县——左贡地层分区中.中侏罗统仅有巴通阶超覆不整合于“浅基底”变质岩系之上。反映了南、北羌塘盆地之间的中央隆起带不仅在双湖一带发育,而且在查吾拉区以东地区同样也发育。这一发现对该地层分区构造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0.
国土资源部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基本实现了部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建设过程、设计原则、系统结构及系统功能,同时提出了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