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372篇
测绘学   17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82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91.
西沙海槽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涵盖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等多门学科, 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可以从海底介质中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痕量地球化学信息, 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依据2000年和2001年在中国南海西沙海槽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现场快速勘查实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的多种烃类结果, 获得了海上工作区气态烃地球化学异常分布, 以及与该区水合物地震BSR和BZ的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同时根据现场实测同位素数据, 探讨了工作区形成水合物气态烃甲烷的成因.研究成果为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92.
二元气体等温吸附实验及其对煤层甲烷开发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别进行了CH4-CO2和CH4-N2二元混合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 并且分析了二元气体在吸附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在CH4-N2二元气体的吸附过程中, 吸附相中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 N2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在CO2-CH4二元气体的吸附过程中, 吸附相中CO2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 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实验结果证实了CO2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 而N2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处于劣势.注入CO2比注入N2可以更有效地置换或驱替煤层甲烷, 提高煤层甲烷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893.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总被引:103,自引:9,他引:94  
郑亚东 Davis  GA 《地质学报》2000,74(4):289-302
对冀北、辽西火成岩体和火山岩的定年与野外构造的研究揭示,燕山地区主要缩短变形期为:①前中侏罗期(180Ma);②晚侏罗期(161~148Ma);③早白垩期(143~127Ma→117Ma)。前中侏罗期为SN向缩短可能与蒙古弧-华北板块沿索伦缝合带拼合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与蒙古-华北拼合板块沿其北1000~1800km外,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碰撞的板内响应。我国东部NNE  相似文献   
894.
胶东西北部金热液成矿系统内部结构解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成矿系统研究可划分为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2个方面, 外部环境分析立足于代表性成矿带———矿集区宏观地质背景的深入解剖, 着重揭示地球圈层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体制转换-岩浆活动-流体汇集多种事件的耦合作用对成矿单元内部成矿流体活动与大规模成矿事件启动机制.内部结构研究主要通过矿田-矿床-矿体等多个尺度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解析, 解剖矿体-矿化网络的时空结构, 查明成矿流体物理输运机理及元素的富集-输运-沉淀过程.以胶西北矿集区为例, 从分析系统内部结构的视角出发, 力图查明系统外部地质背景对矿集区内部成矿作用的影响, 并建立成矿系统内部各成矿要素(成矿产物、成矿过程等) 的内在联系; 作为成矿学研究思路的一种新的尝试, 深化区域成矿作用认识有一定推动作用.研究发现, 区域构造体制转换所引发的胶西北矿集区应力-应变场性质转变不但启动了区域成矿活动, 成矿活动在由压剪向张剪过渡的时空界面发生; 而且还造就了复杂多变的控矿构造形迹, 由于空间构造形迹及力学性质的差异, 导致了区域成矿的多样性.应力-应变场性质的变化引起流体各项物理化学参数发生了突变, 并引发成矿物质的富集沉淀, 成矿过程中流体一则由氧化状态向还原状态稳定过渡; 而不同构造形迹控制下的流体运移方式差异则是导致成矿多样性的内因; 成矿过程具复杂性, 其主要表现为矿体金品位和厚度的空间分布多重分形特征、蚀变分带的自相似性、成矿作用的突发性及成矿产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95.
异常压力环境下流体活动及其油气运移主通道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沉积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与盆地流体作用密切相关, 而异常压力环境下流体活动有其特殊性, 因而与之相关的油气运移和成藏也有其特殊性.对于异常压力体系(包括高压和低压)而言, 存在2类流体系统, 即半开放型和封闭型流体系统.前者由于封闭层的间歇开启导致流体幕式释放, 后者以封闭层内热对流作用为主.按照封闭层开启的成因机制可划分为3类, 即水力破裂或流体压裂型、断裂型、断-压双控型.封闭层的间歇开启构成异常压力环境下油气运移的主通道.这些流体活动和油气运移在海底以及盆地的浅层和深层显示不同地球物理特征, 如气苗、麻坑、气烟囱和流体底辟带等.同样, 还可以利用岩石中残留的一些标记或异常现象示踪盆地流体活动, 如流体包裹体、地层水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异常、成岩作用异常、流体场动态模拟等.这些特征和标志为流体和油气运移主通道的识别, 同时也为异常压力环境下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6.
滦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确切描述扇三角洲各相带空间分布形态与规模, 以便与地下相同类型的沉积体进行比较, 采用精细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 重点对滦平盆地晚期阶段发育的扇三角洲序列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划分.在幕式构造作用下, 滦平盆地经历了5期火山喷发和构造沉降演化阶段.在分析目前高精度层序划分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初始水泛面作为划分四级层序界面的观点, 建立了若干界面识别标志; 提出了划分五级层序的基本原则.按照上述观点, 对滦平盆地所研究层段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划分, 共划分了2个层序、15个四级层序和40多个五级层序.剖析了滦平扇三角洲沉积构成, 认为它是属同生断裂构造控制的近源陡坡粗粒浅水为主的扇三角洲体系, 发育了3种沉积组合, 共17种成因相.概括了盆地构造活动性对扇三角洲发育的3种控制模式, 即构造平静期干旱气候发育了缓坡浅水型扇三角洲; 沉降作用为主的构造活动期发育陡坡半深水-浅水型扇三角洲; 盆缘抬升为主的构造活动期则发育陡坡粗粒扇三角洲.研究结论对于中国东部类似盆地的沉积体系类比以及能源勘探开发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97.
决策树方法在遥感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赜  白志强  樊光明  施彬 《地球科学》2004,29(6):753-758
决策树理论在遥感分类中, 分类准确、高效.依据其理论方法, 对青海省民和地区的遥感数据———ETM +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进行了分类, 选用的ETM +数据为1999年10月份数据, 数字高程(DEM) 数据来自于1:2 5万民和幅地形图, 数据格式为MapInfo通用格式MIF, 数据进行了坐标转换(地理坐标), 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 从等高线中提取数字高程.对遥感数据进行地形及光照矫正, 计算植被因子及缨帽变换的3个分量, 同其他5个遥感波段结合形成原始分类图层, 同时确定目标分类结果.原始数据的采样基于目视, 首先采用不同的彩色合成方案突出不同的目标地物, 交互式进行采样, 使用IDL语言编制程序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地物数字信息, 使用Clementine7.2对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10 %的采样数据验证模型准确率, 其余数据用来推算模型, 对数据进行10次迭代, 同时给予75 %的剪枝, 得到区分不同地物(如红层、黄土等) 的最合适图层(band 1 & band 3)和具体数值, 形成决策树模型, 将决策树模型导入Envi4.0中, 对原始数据(9个图层) 进行计算形成初步分类结果图, 对初步分类结果图进行一定的碎片合并, 最终形成分类结果图.该图同1:2 5万地质图进行对比确认分类的效果, 同传统分类图比较确认决策树分类方法优于传统分类.另外来自于决策树所提取的信息, 有利于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898.
铀—油相伴性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怀渊  张守鹏 《地质论评》2000,46(4):355-361
本文以内蒙古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内的铀矿床、油气藏为例,通过对这两种矿产在空间分布,地质、水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联系证据的分析研究,探讨其相伴性的成因机理,概括总结铀-油相伴性的机理模式,为这两种相关矿种互相指示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99.
A New Geochemical Reaction Model for Groundwater Syste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rough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on geology, hydrogeology and hydrogeochemist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hydrogeochemical model for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n a dross-dumping area of the Shandong Aluminium Plan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roundwater-bearing medium is a mineral aggregate and tha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the groundwater-bearing medium can be described as a series of geochemical reactions. On that basis,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energy and the equations of mass balance, electron balance and electric neutrality are applied to construct a linear programming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calculation of mass transfer between water and rock with the simplex method.  相似文献   
900.
Analysis of the four cases of the sequence boundary (SB)-transgressive surface (TS) relation in nature shows that applying transgressive surfaces as sequence boundaries has the following merits: it improves the methodology of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the position of transgressive surface in a sea level curve is relatively fixed; the transgressive surface is a transforming surface of the stratal structure; in platforms or ramps, the transgressive surface is the only choice for determining the sequence boundary; the transgressive surface is a readily recognized physical surface reflected by seismic records in seismostratigraphy. The paper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to delineate a SB in terms of the TS i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etter than to delineate it between highstand and lowstand sediments as has been done tradition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