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8篇
  免费   437篇
  国内免费   534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360篇
地球物理   563篇
地质学   1218篇
海洋学   358篇
天文学   89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2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刘文胜  曹敏  唐勇 《山地学报》2003,21(2):162-168
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岷江上游地区自然恢复的灌丛以及 3种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储量为 192 5 0~ 3 13 60粒 /(m2 × 10cm)之间 ,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和物种数量都大于自然恢复的灌丛 ,其顺序为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混交林 >连香树林 >油松林 >毛榛Corylusmandshurica、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灌丛 ,各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垂直分布均为上层 >中层 >下层。在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生活型组成中 ,乔木种类所占比例极少 ,而草本种类的数量较多。在灌丛的土壤种子库中 ,灌木的物种数量及其在种子库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人工林。大序醉鱼草Buddlejamacrostachya、喜阴悬钩子Rubusmesogaeus、华西绣线菊Spiraealaeta在种子库中的大量存在明显提高了灌木在各样地土壤种子库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63.
Surveys of breeding birds on small islands in Penny Strait and Queens Channel, Nunavut Territory, Canada, were conducted in July 2002 and 2003. Approximately 3600 marine birds were observed, with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being Arctic terns ( Sterna paradisaea , N=2400) and common eiders ( Somateria mollissima borealis , N=620). We observed no Ross's gulls ( Rhodostethia rosed ) in either year, and we found ivory gulls ( Pagophila eburned ) only in 2003, even though these species commonly bred here in the 1970s. This previously unsurveyed region supports numerous breeding marine birds, but reproductive success on these small islands may be dependent on annual ice conditions and consequent movements of Arctic foxes ( Alopex lagopus ).  相似文献   
64.
中国煤炭地质钻探技术发展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要介绍了煤田钻探技术五十年来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今后的设想。  相似文献   
65.
紫阳-岚皋地区碱中性岩地质特征及其含矿(铌钽)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盛波  王炜红  汪显均 《陕西地质》2003,21(2):19-26,32
陕西紫阳县至岚皋县一带,分布着东西长160余千米、南北宽20~40千米的古生代碱中性岩浆岩带。通过对碱中性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及其铌钽等稀有金属含矿性调查和研究,认为该岩浆岩带是本区重要的铌钽成矿区,碱中性岩浆岩是本区主要铌钽含矿岩体,碱中性岩具铌钽稀有金属矿化,伴镧铈稀土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66.
地理信息系统及图形数据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为多学科提供服务的新兴学科。GIS的应用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个部分构成,其软件系统应具备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存贮与管理、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与输出等五项基本功能。图形数据库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光栅扫描矢量化方法,对地质矿产和地物化遥资料及其它地质资料进行数字化,按照图层划分方案建立关系属性表,属性库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从矿产预测角度出发,对有预测意义的属性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67.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则是目前用于探测岩石圈导电性最有效的地球物理先进技术。它把现代性能优良的宽频带大地电磁系统 (MT 2 4NS或V5 2 0 0 0 )与长周期智能化大地电磁系统 (LIMS)配套使用 ,采集地面上频率范围为n× 10 -4~n× 10 2 Hz的天然电磁场信号 ,并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和反演计算 ,获得深达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地下导电性结构模型。此模型不仅可以提供有关岩石圈地质构造轮廓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可以间接反映现今地下深部的热结构特征和物质状态分布特点。多年来 ,应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表明 ,高原的中、下地壳确实是良导电性的 ;它可能说明西藏地壳中普遍存在岩石的局部熔融 ,或地热流体。沿着应县—商河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从电性的角度证明了太行山山前断裂为一组向东倾斜的深断裂 ,华北地区岩石圈以其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为低阻区 ,与构造活动区的岩石圈导电性特征相符 ;西区为高阻区 ,表现出稳定大陆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68.
海底MT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设计海底大地电磁信号采集电路,需考虑海底信号特征、海上作业以及海底环境等各种因素。分析表明,除遵循电路设计的一般原则外,海底大地电磁测量要重点解决微弱信号检测、智能化数据采集、海底环境监测和同步记录等4个方面的问题。在设计方案中,电路灵敏度达到微伏级;使用嵌入式计算机实现采集控制;对方位、倾斜、振动、温度等参数进行巡回记录;仪器的时钟精度精准到微秒。所研制的电路经过了室内模拟测试和海洋试验。首次采集到中国海域的大地电磁数据。  相似文献   
69.
第四纪沉积物天然热释光测量是一种累积间接油气勘查新方法。文中给出了首次系统研究的成果 ,从数百个样品中总结出的适用油气勘探的预热线形升温、恒温最佳加热程序 ,升温速率以 β=6℃ /s为宜 ,恒温温度 40 0℃ ,40 0℃恒温时间为 12s。在沉积物辐射剂量响应及日光晒退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总结了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测量方法。通过对山东草桥油田第四纪沉积物天然热释光与游离气烃野外实测资料的分析 ,发现天然热释光异常与气烃异常完全吻合 ,在油水边界上方 ,热释光、甲烷、乙烷出现高值异常 ,油田上方是低值带 ,为串珠状异常模式。热释光最大值为 2 0 4.2 μGy ,平均值为 79.45μGy ,标准差为 3 4 .14 μGy ;甲烷浓度异常下限为 2 5μL/L ,乙烷浓度异常下限为 4.4μL/L。  相似文献   
70.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in the Ngatamariki geothermal field, North Island, New Zealand were made to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 for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istivity structure within a geothermal field. Low-frequency square wave signals were transmitted through three grounded bipole current sources sited about 8 km from the measurement lines. Despite high levels of electrical noise, transient electric field vectors could be determined reliably for times between 0.02 and 3.3 s after each step in the source current. Instantaneous apparent resistivity tensors were then calculated. Apparent resistivity pseudosections along the two measurement lines show smooth variations of resistivity from site to site. Over most of the field the images consistently show a three-layer resistivity structure with a conductive middle layer (3–10 Ωm) representing the conductive upper part of the thermal reservoir. A deep-seated region of low resistivity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field may indicate a conductive structure at about 1 km associated with a deeper diorite intrusion. Measurements sited closer than about 100 m to drillholes appear to have been disturbed by metallic casing in the holes. A change in resistivity structure in the east of the field may indicate a major geological or hydrothermal bound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