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测绘学   290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上安装的7层CO2涡动相关系统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区不同高度上CO2浓度、通量时空分布及湍流谱的特征。结果表明:城市CO2浓度日变化除了冬季都呈现双峰型,冬季由于人为碳源排放的大幅增加,双峰型不明显。每层的CO2浓度、通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高,春末、夏季最低。CO2浓度整体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北京城区是CO2源,CO2通量的日变化不如CO2浓度日变化规律明显。CO2通量在47 m以下为负,47 m以上为正。通量在140 m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140m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根据对CO2时空分布的分析可知:边界层CO2浓度、通量强烈受到碳源、下垫面植被、大气稳定度、环境温度和天气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各变量谱与Kaimal等的研究结果接近:归一化速度谱和CO2谱在惯性子区有-2/3的斜率,在低频区与稳定度参数(Z/L)有一定的关系。这说明复杂地形的城市下垫面的湍流谱结构与平坦地形相比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992.
青藏高原复杂下垫面能量和水分循环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季节变化,利用GSWP(Global Soil Wetness Project)、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AMSR-E(Advance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土壤湿度以及台站观测资料等多种数据,采用滑动t检验初步分析高原下垫面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且联系密切。高原下垫面净短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在1月中旬显著开始增加,5~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净长波辐射5月表现为高值,夏季表现为低值。地表潜热通量在1月显著开始增加,在夏季达到全年最高值。表层土壤3月开始输送热量到大气,9月大气开始向土壤表层传递热量;融雪3~5月加快,雪盖减少。降水和1 cm植被含水量在2月显著开始增加,1 cm土壤显著开始加湿,5~6月降水陡增,1 cm土壤湿度表现为峰值。1 cm植被含水量、植被蒸腾、总蒸散与降水在7~8月达全年最高值,1 cm土壤湿度在7月表出现为谷值,9月达全年第二峰值。10月下垫面温度转冷后,雪盖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93.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且在显著增温的21世纪初最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东北最北部、华南最南部以及新疆局部区域春季推迟,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最北部的小范围地区夏季推迟,华南及西南局部地区冬季提早。此外,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并不是很明显,而在21世纪初非常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春季提早,冬季推迟。而在21世纪初春季、冬季均推迟,但冬季的变化比春季明显得多。华南南部地区春季推迟、冬季提早。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春季、夏季明显提早,秋季、冬季推迟,但之前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4.
周定文  范广洲  华维 《大气科学》2009,33(3):649-656
利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 初步分析了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 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NDVI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一般而言, 高原冬季NDVI大值年时, 贵州至两广地区降水减少, 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降水增加, 长江流域以北至东北的广大地区降水将减少, 特别是黄河与长江之间地区降水量偏少可达40 mm以上。高原冬季NDVI与我国东部季风区春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呈 “-+-” 的分布状态。100°E~130°E各月降水及其差值时空剖面分析也可看到其差异。文章也初步分析了高原冬季NDVI大值年和小值年春季海平面气压场、 850 hPa风场、 500 hPa高度场以及700 hPa垂直运动场的差异,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 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差异也同样明显。可见, 青藏高原冬季NDVI的大小将通过改变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春季大气环流的分布状态, 导致冬季风和夏季风爆发和进退差异, 从而引起我国春季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5.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这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过程。青藏高原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全球变暖对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必将导致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的变化又将会引起局地、区域气候的响应,导致局地、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植被演变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一个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在对青藏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关于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取得的新的进展,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物理过程,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96.
利用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9月30日设置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采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模式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过程具有一定模拟能力,能够较真实地模拟出地表特征量的变化特点。通过敏感性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生长过程有明显影响: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尤其在雨季最为明显,其他季节无太大变化;气候变暖对植被生理过程的综合作用是植被净光合作用的变化,即春季增强,夏季减弱,秋季和冬季变化不大;"暖湿化"对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春季和夏季植被活动增强,尤其春季最为明显。植被物理特性参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陆面过程,进而导致高原热源发生变化,因此,为准确估计地表能量收支,对模式陆面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97.
我国东部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东部地区的1982—200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以及131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用相关分析、奇异值分析(SVD)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植被与气温、降水的相互作用,得到以下几点认识:NDVI的最大值滞后于气温最高值的时间尺度在一个月左右。前期气温与后期NDVI的相关系数在春夏为负值,在秋冬却以正值为主。前期植被与后期气温的相关系数以负值为主。NDVI最大值滞后于降水最大值的时间尺度在两个月左右,同期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为负值,而无论降水超前于NDVI或者NDVI超前于降水的时间尺度大于1个月时,二者的相关系数转为正值。由SVD方法得到东部地区7月份的NDVI与8月份的气温、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河南西南部及东北部区域NDVI与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为正相关;长江流域NDVI与32 °N以南地区的降水有较好的负相关。因此,前期植被的变化特征可以作为后期气温、降水的预报的一种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998.
热带气候风场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给出了热带气候风场V-的一个傅立叶分析方案。对热带(30°S~30°N)区域1月850hPa气候风场V-的试分析结果表明:V-具有低维、低阶特征,|m|=0,4的9个低波数分量共拟合了V-模方的92.4%。0波分量V-0最重要,拟合了V-模方的56.4%,它主要给出了纬向平均信风带结构特征。定常波(V-*)拟合了V-模方的43.6%,也具有低维、低阶特征,|m|=1,4的8个低波数分量拟合了V-*模方的82.6%,由它们构成的定常波合成风场V-4*与V-*的相似系数高达0.909,它给出了V-*的主要环流系统。因此,傅立叶分析方法是分析热带气候风场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9.
基于RS和GIS的城市绿地评估系统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RS和GIS的结合出发,在对城市绿地评估系统的总体框架阐述的基础之上,对数据源的选取和预处理、城市绿地评估数据库的建立、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效益评价实现的流程和关键技术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00.
湿地水环境中生物膜吸附铅、镉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向海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湿地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了铅、镉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湿地水环境培养的生物膜吸附铅、镉的热力学数据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来描述,各水体生物膜吸附铅、镉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吸附铅的能力大约比吸附镉的能力大一个数量级,且吸附铅、镉的能力与膜上锰、铁氧化物的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