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作为北山造山带微陆块碰撞的产物,在北山造山带早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勒巴泉地区构造变质核杂岩以及其中产出的蛇绿岩带。为了更好确定其构造变形时代,文章通过对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野外构造剖面和显微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具有由北西西向南东东逆冲,兼具右行剪切运动特征。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带中未变形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确定了野马泉和勒巴泉地区韧性剪切变形年龄上限为416 Ma,结合前人所报道的年龄,将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大致限定在423~416 Ma之间,可能与牛圈子洋壳往北北东方向朝野马泉弧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252.
主要研究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历次中强震前,黑吉蒙交界地区小震活动图像特征,结果发现该区的小震活动集中与否对发生在嫩江断裂两侧的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并结合地质构造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53.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阵列式的勘探方法,具有采集观测数据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数据采集多以剖面形式工作,成果多为二维反演结果,资料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局部畸值或相邻测线对照一致性差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在探查采空区分布和巷道位置的工作中,结合剖面数据采集特点提出非规则“#”剖面布设勘探法来补充纵向数据信息,并通过三维可视化软件建立以高密度电法电参数为依据的地质体模型,实现高密度电法数据场三维可视化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54.
多板纲软体动物(石鳖)生有8片重复排列的贝壳,与其他类群如腹足类、双壳类等有显著的区别,这些差异蕴含着重要的发育和演化意义。前期研究发现,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a rubrolineata)幼虫贝壳发育组织的细胞排列欠规则,在普通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单个细胞结构。本研究首先利用整装原位杂交手段鉴定出一些参与贝壳发育的细胞群体,发现表达engrailed的细胞分布于贝壳发育区中央区域的突起部位(脊)和边缘区域,其中脊区域的表达呈条纹状,边缘区域的表达则与贝壳发育区的外周吻合,但是对这些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模式等细节无法开展深入观察。接下来对石鳖幼虫进行了半薄切片,发现可以识别出壳板发育区细胞及脊细胞的大致轮廓和分布模式,但分辨率仍然受限。为了进一步提升分辨能力,结合了整装原位杂交实验及半薄切片技术,对表达engrailed基因的贝壳发育相关细胞开展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对整装原位杂交后的幼虫进行半薄切片,组织细胞结构保持完整,细胞轮廓清晰,能够清楚区分engrailed阳性细胞。观察表明,这些细胞具有较高的核质比,总体呈V形排列,且贝壳发育区中央部位与边缘部位的engraile...  相似文献   
255.
2019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彦哲  桂海林  李思腾  尤媛 《气象》2019,45(4):587-592
2019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环流呈三波型,南支槽平均位置大致位于90°E附近,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位置偏西,强度偏强。本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0 mm,较常年同期(13.5 mm)偏多4%,月内出现三次较强降水过程,江南和西南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全国共有35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全国平均气温为-4.1℃,较常年同期(-5.0℃)偏高0.9℃,共出现4次冷空气过程。本月共发生2次大范围雾 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56.
基于1966—2015年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年最高气温、高温日数、极端高温日数、暖夜日数、炎热日数和高温热浪日数等指数,研究其极端高温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近50 a年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1990年后增加趋势明显,有6 a左右的主要变化周期,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极端高温天气呈增强趋势,尤其在1990年以后,年炎热日数和轻度高温热浪日数最多出现在1994年,年高温日数最多出现在1997年,年极端高温、暖夜日数和重度高温热浪日数均出现在2005年;中部地区发生极端高温天气频率高,南部山区发生频率低。  相似文献   
257.
以涠西南凹陷W油田为例,为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开展了基于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研究,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油田稀井网资料,通过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并参考类似储层地质知识库特点,开展了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利用筛选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流动带指数(FZI)把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并在复合砂体内部刻画了流动单元的分布,总结了其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内部结构复杂,复合砂体构型、流动单元、断层等地质因素对油田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影响较大,并深入分析了调整井水淹层的水淹特征,总结出了受流动单元主控的“差异驱替控油模式”、受流动单元与隔夹层共控的“复合遮挡控油模式”和受流动单元与断层共控的“断储联合控油模式”3种主要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成果为油田挖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58.
提出一种新的高精确度的方法来计算沉积旋回韵律,即以样品断面光学灰度参数作为韵律沉积变化的替代指标,利用数字图像分析软件,通过最小二乘法、一阶差分法等数据处理后,定量计算沉积旋回韵律。对采自四川江油西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纹层藻白云岩样品进行研究,观察样品抛光面和薄片,确定藻白云石具有明显的潮汐沉积韵律纹层。应用此方法计算得出研究区样品共有217个潮汐层偶对,层偶对最大厚度为4.2mm,通过人工计数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这种技术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更省时、更高效,可推广性高,同时也可应用于其它类型频段韵律旋回中。  相似文献   
259.
应用筛析粒度、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与高压压汞等方法,对苏北盆地沙埝地区E1f3和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地区J2x两类不同低渗储层的孔喉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其差异性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E1f3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溶孔,J2x储层主要为凝灰质和长石溶孔,前者溶蚀成因的粗大孔隙较多,而后者细小的晶间孔较多.E1f3储层喉道分布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的细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无峰分布,以及溶蚀成因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四类;J2x储层喉道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细单峰分布,及管束状喉道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三类,未见溶蚀成因喉道与其他成因喉道组成的双峰分布.两区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均随粒级变细呈减小趋势,平均孔隙半径也总是小于碎屑颗粒半径;在粒度相近的情况下,J2x储层孔隙、喉道半径均小于E1f3储层.E1f3储层较高的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和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使其在压实过程中保存了较大的原始粒间孔隙空间,且为后期溶蚀作用所扩大,牛圈湖地区J2x储层较高的塑性岩屑含量和同沉积期形成的凝灰质,使储层原始孔隙空间在压实过程中大量减少,后期溶蚀作用较弱.杂基对原始孔隙空间的充填程度及其与塑性岩屑共同造成的压实与溶蚀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区目前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0.
Human-driven dynamics of land cover types in the Tarim Basin are able to affect potential dust source regions and provide particles for dust storms. Analyses about dynamics of potential dust source regions ar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fragile ecosystem in the extremely arid zone and als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rational l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therefore selected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as a representative study area to reveal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land cover and their impacts on potential dust source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rmland, desert and forest increased by 28.63, 0.64 and 29.27%, while grassland decreased by 10.29% during 1990–2010. The largest reclamation, grassland loss and desertification were 639.17 × 103, 2350.42 × 103 and 1605.86 × 103 ha during 1995–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lamation and grassland loss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hile a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0.993 between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grassland loss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most serious dust source region was the desertification during 1990–2010 (1614.58 thousand ha), and the serious region was stable desert (40,631.21 thousand ha). The area of the medium and low dust source region was 499.08 × 103 and 2667.27 × 103 ha. Dramatic reclamation resulted in the desertification by destroying natural vegetation and breaking the balance of water alloc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