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几乎所有大陆岩石层的减薄现象,可能都与海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相关,但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迄今仍不十分明确,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包含洋-陆俯冲系统的二维数值模型,来探讨海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对上覆大陆岩石层变形行为的影响,尤其对大陆岩石层减薄效应的制约.模型结果表明,海洋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地幔楔熔体对大陆岩石层地幔的热侵蚀以及由熔体上升所诱发的地幔局部对流的强烈扰动会导致上覆大陆岩石层的减薄效应.这种效应不仅表现在横向上的向陆内蔓延,还表现在垂向上的向浅部发展.且多类动力学参数都能制约大陆岩石层的减薄效应.具体地,随着汇聚速率和洋壳厚度的增加,上覆大陆岩石层在横向上的减薄范围越大,在垂向上的减薄程度也越深;而随着俯冲海洋板块年龄的增加,上覆大陆岩石层在横向上的减薄范围增大,但在垂向上的减薄程度会减小;随着上覆大陆岩石层厚度的增加,其横向减薄范围会减小,但在垂向上的减薄程度会加深.本文研究成果能为揭示华北克拉通减薄/破坏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2.
地铁影响南京台磁电观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对周围地磁、地电场、地电阻率的观测都会产生影响,但影响的机理不尽相同。以南京地铁为例,就地铁影响磁电观测的基本原理展开分析,对影响幅度和范围进行了理论计算,以便给有地铁城市的台站磁电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在新乡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的基础上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了地下水防污性能 ,从而揭示了地下水污染与防污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为新乡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4.
渤海西南海域自中生代以来历经多期构造活动,记录了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过程。为了明晰渤海西南海域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间的关系,以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以及深层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特征,恢复了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动力学机制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于渤海湾盆地陆上油区NEE向的构造面貌,渤海西南海域发育多走向、多类型构造,三维地震资料揭示中生代发育NWW向负反转裂陷、NEE向走滑逆冲、挤压褶皱等异于新生代伸展样式的特殊构造,其中尤以NWW向负反转构造占主导。(2)渤海西南海域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逆冲褶皱成山、燕山早期左旋逆冲改造、燕山中期裂陷反转以及燕山晚期褶皱等多期变形过程, 其中印支期逆冲褶皱是潜山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燕山中期反转是构造体制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3)NWW向构造的形成与印支期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有关,燕山早期左旋走滑是太平洋板块NWW向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的结果,代表太平洋构造域接替古特提斯构造域控制华北板块变形;燕山中期的裂陷反转与区域大规模中基性岩浆活动相对应,是华北克拉通大规模破坏的浅层响应。印支期NWW向先存构造燕山中期反转裂陷模式的提出,丰富了传统华北克拉通破坏形成NEE向盆地的简单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65.
针对高阶统计量混合相位地震子波提取方法的局限性, 提出一种基于矢量预测的单输入多输出系统(SIMO)的混合相位地震子波提取方法. 该方法利用二阶循环平稳统计量包含的系统相位信息, 将CMP道集视为一个单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输出, 利用道集中相邻两道或多道数据通过矢量预测来构建反子波计算的方程式, 进一步进行混合相位子波提取. 利用提取出的子波相位信息对CMP道集进行纯相位滤波, 能够替代相位校正技术, 并且利用获取的反褶积算子对CMP道集进行反褶积处理, 使提高分辨率后的不同道子波振幅、 频率、 波形相一致, 提高叠加的质量. 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 文中方法适用于任意相位的子波提取及反褶积处理, 且处理精度较高, 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为提升我国暴雨研究水平及暴雨监测与预测能力,促进科研与业务的互动,加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人员与地方各级气象业务、研究人员的沟通与交流,2008年9月26~28日,由我院97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08年我国南方暴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的研究与业务人员140人参会,陶诗言、  相似文献   
67.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发的“中尺度灾害天气分析与预报系统(RAFS)”2008年6月14日首次在全国天气会商中亮相,并于6月15日按业务运行方式进行试验。根据RAFS平台监测与预报产品做出了未来1~3天的预报意见,提出了我国雨带未来几天内可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8.
2008-2009年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从2008年5月1日起在广东、湖北、上海、安徽等14个省市展开。该试验由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出任野外试验总指挥兼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和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研究员任副总指挥兼领导小组副组长。倪允琪教授任SCHeREX计划实施课题组组长,周秀骥院士、陈联寿  相似文献   
69.
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的领导下,经过80多位科学家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任务并实现了前3年的预期目标.2007年度取得了以下阶段性进展:  相似文献   
70.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于2006年12月11~12日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并获得高度评价。经过研究人员两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方致洪暴雨的中尺度结构、机理以及监测与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显示出良好的业务应用前景,圆满完成了头两年任务书所规定的目标与任务,为后3年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