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combined with bioassays was employed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crude fucose-containing sulphated polysaccharides (cFCSP) from Sargassum fusiforme.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was used with four variables, five levels, and four responses. The four variables were pH value of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extraction temperature (°C), ratio of liquid to raw material (mL g?1), and extraction time (h), respectively. Chemical and bioassay indices were used in combination as the response parameters, which included the yield of cFCSP, fucose content, proliferation rate of spleen cells, and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proliferation of splenocytes.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fitted to a second-order polynomial equation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examined using the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best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the pH value of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was 3.50; th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was 100°C; the ratio of liquid to raw material was 15.00 mL g?1 and the extraction time was 2.50 h. The experimental yield was close to the predicted from the model. The extract could promote splee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especially the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vitro, which suggested that its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on B lymphocytes. Therefore, cFCSP extracted from S. fusiforme could be utilized as an immunostimulant in functional foods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future.  相似文献   
42.
李海花  刘大锋 《干旱气象》2013,(3):505-510,516
利用1961~2012年新疆阿勒泰地区7站1月、2月和12月及冬季日最低气温低于-20℃的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经验正交函数分解、Mann—Kendll突变检测、R/S分析等方法,对低温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冬季及各月的低温日数具有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1月出现的低温日数最多,12月出现的最少;(2)冬季低温日数的极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平均值的一致。其中,年极大值出现的时间集中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之间,年份差异较大,而年极小值均一致的出现在2006年;(3)各站冬季平均低温日数在近51a内的倾向率为-1.71--4.24d/10a,呈减少趋势,而各月的倾向率(吉木乃站1月除外)同冬季的一致,均为负值,但变化率均小于冬季的;(4)第1特征向量场的分布显示,冬季低温日数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值区位于阿勒泰市、哈巴河县等高发区,中心值为0.455;(5)西部的哈巴河、吉木乃和布尔津3县及中部的阿勒泰市,均没有发生突变,而南部的福海和东部的富蕴和青河2县均在1980年代有下降趋势的突变发生;(6)各站红季及各月的低温日数的R/S分析的H指数显示,未来的趋势与过去一致,仍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43.
根据岩心、岩石铸体薄片、岩石物性分析化验资料并结合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龙岗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飞仙关组孔隙较发育、物性较好、能作为优质储集层的基本上都是白云岩类,尤其是鲕粒白云岩。初步认为这类鲕粒白云岩的形成主要与早期白云化作用(可能为混合水白云化)有关。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飞仙关期相对海平面呈振荡下降,其对早期白云化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在垂向上形成飞三1、飞二1两个白云化旋回,而优质储集层主要发育于这两个旋回中。  相似文献   
44.
岩溶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地区含水介质结构的多重性和岩溶地貌形态的高度复杂性,使岩溶系统的水文效应和水资源的评价与预测一直都成为水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岩溶含水介质特点和岩溶水文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评述了黑箱模型、概念性模型、物理性模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岩溶水文模拟中的应用.其中黑箱模型包括基于核函数的算法、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概念性模型包括蓄泄模型和流量过程线衰减函数;物理性模型主要包括达西定律、Darcy-Weisbach方程、有限元法和等效连续多孔介质;分布式水文模型主要是SWMM模型,并分别对各类模型的概念、方法、应用效果以及存在的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就岩溶流域水文模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对于解决岩溶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流磁测量作业中一般通过填写纸质记录表记录和检核观测数据,存在作业效率不高和不便数据存储、传输、存档和后续调用处理等问题。为此,在分析电子记录可行性的基础上,利用VS2008,在WM6平台开发流磁测量PDA记录软件。应用表明,该项工作对改进已有观测技术、优化数据管理方面,具有实践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6.
利用2009年以来的山东流动重力网复测数据,给出了区域重力场差分和累积动态变化图像及GPS站的重力值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大体反映出近期山东地壳物质运动状态,累积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区域构造块体之间的运动与断裂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47.
笔者对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地区出露的花岗质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探讨该区花岗岩成因类型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区的花岗质岩主要以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岩石明显富SiO2、Al2O3和碱质,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S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图总体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特点,LREE/HREE的值为3.12~16.17,平均为10.07;LaN/YbN为2.72~28.71,具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Ce、Ti,具碰撞型花岗岩的特征。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将花岗岩划为低Sr低Yb型,说明花岗岩可能是在较高的压力下形成的。锆石U-Pb年龄为(242.6±2.5)Ma,表明该区古亚洲洋的俯冲碰撞发生在三叠纪,花岗岩体的形成与碰撞拼合有关。  相似文献   
48.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地区,也是中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其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覆被状况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线性光谱分离技术是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土地覆被变化的有效方法。本文选取西藏乃东县为研究区,利用1988、2000和2010年三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采用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定量提取了研究区三期影像中单个像元的植被、裸土、裸岩覆被率比例,同时将植被分量与NDV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表破碎,混合像元比例高,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可以很好地处理复杂地物的土地覆被变化;②1988-2010年间,研究区裸土面积下降幅度较大,植被覆盖率及裸岩覆盖率有所上升,说明本区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同时石漠化也在进一步加剧;③通过对线性光谱分离的植被分量与NDVI结果比较,发现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对青藏高原土地覆被识别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9.
50.
大兴安岭南部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查干布拉格村老龙头组(原幸福之路组模式)剖面首次发现孢粉化石18属21种,以Cyclogranisporites sp.,Alisporites parvus De Jersey,Alisporites circulicorpus Clarke,Sulcatisporites rhombicus Qu,Lueckisporites virkkiae R.Potonie et Klaus,Piceites sp.为主。通过典型属种对比,结合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孢粉组合及同位素测年结果分析,确定幸福之路地区老龙头组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即二叠系-三叠系界限存在于这套陆相连续沉积内部。孢粉化石的亲缘母体以发育种子蕨纲和松柏纲的针叶植物为主,指示当时研究区处于暖温带的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