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0篇
  免费   965篇
  国内免费   1334篇
测绘学   334篇
大气科学   1079篇
地球物理   1202篇
地质学   2431篇
海洋学   610篇
天文学   258篇
综合类   461篇
自然地理   52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Models of spatial choice behaviour have been around in geography urban planning for decades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planning actions or to predict external (competition) effects on existing destinations. Although these models differ in terms of complexity and key concepts, they all have in common that spatial choice behaviour is predic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he choice alternatives and distance or travel time separation only. None of these models do take into account that the attributes of choice alternatives and travel time may be highly non-stationary and that often the utility that people derive from visiting a particular location also depends on the choice behaviour of other individual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individuals may exhibit strategic choice behaviour. That is, they will choose particular choice option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expected behaviour of others such as to maximize their own utility. The purpose of the proposed paper is to discuss possible models of strategic choice behaviour for these urban planning problems. Theory will be outlined and some critical issu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models to problems of spatial choice will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2.
时晗 《物探与化探》2005,29(2):135-137
根据宋楼煤矿主斜井直流电法勘探资料及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煤矿主斜井突水原因应该是来自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及深层地下岩溶水。通过电法勘探确定裂隙发育带、富水区域、涌水部位,对此处实施钻孔注浆堵水后,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83.
韩亮 《物探与化探》2005,29(2):185-188
分析了非等截面超声波成孔质量检测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相应得改进措施。用工程实例说明超声波反射技术是一种保证非等截面桩成孔质量和成桩质量必不可少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4.
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晚三叠世地层展布和沉积型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北羌塘盆地地处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和双湖构造混杂岩带之间,自北向南可划分出5个沉积相带/岩石地层单位:以砂泥质复理石-洋岛、岛弧型火山岩-大理岩岩石组合沉积为特征的若拉岗日群,以深水复理石盆地相沉积为特征的藏夏河组,以深水暗色细碎屑岩盆地相沉积为特征的结扎群,以开阔台地相/缓坡相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的菊花山组,以三角洲相含煤碎屑岩系沉积为特征的土门格拉群.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显示为南缓北陡的箕状沉积格局,盆地内充填物为南薄北厚的楔形沉积体,且双物源、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一致,表明其具有前陆盆地的一系列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85.
寿阳盆地比西部的太原盆地高276m,有“山顶之盆”之称,因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又有“冷寿阳”之称.该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构造条件复杂,具有差异性与继承性的活动特点.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及地质构造条件,使盆地内奥灰岩溶不断向深处发育,导致岩溶地下水水位埋深达430~550m,具特深水位特征.  相似文献   
86.
地形三维可视化作为测绘行业的一项新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着重介绍了基于ARCGIS9.0的三维可视化建库、实现过程,并指出其在矿产勘探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7.
西北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资料,对西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气候区是各种云出现最多的地区,特别是积状云的云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区,但这些云的云水路径值低;西北地区大多数云云量的高值区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陕西东南部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高云和部分中云云量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沿着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是高值区,低值区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西部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西北部一带;绝大多数云类春夏季节云量维持较高,秋冬季节云量较少。云水路径值较大的层状云类的云量多寡与降水多寡相一致;积状云类和层积云类云量多少与降水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降水偏少时,这类云的云量大多与降水正常时相近,有些云的云量甚至比降水偏多时还要多。  相似文献   
88.
O3浓度增加对冬小麦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OTC 1型开顶式气室对冬小麦进行不同O3 浓度处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O3 浓度增加 ,冬小麦发育期表现为开花前期有所延迟 ,开花后期的各发育期明显提前 ,生育期缩短 ,植株矮化 ,干物质累积量明显下降。无论是长时期通气处理还是阶段性通气处理 ,产量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9.
岷江上游干扰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上游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地质环境导致区内表生地质灾害极为严重。通过对岷江上游(汶川以上)河段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表生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其分布沿岷江两岸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与河谷地貌分段基本一致,它们形成发展与特定地形地貌、易崩滑或软弱地层、特殊的构造部位、降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0.
成都外环路高速公路东半环超过有20km的路段处在成都粘土分布区,针对成都粘土的易滑性,本文提出了全封闭的浆砌片石护坡,土钉墙,非全封闭的锚杆框架护坡,钢纤维混凝土喷锚全封闭护坡,重力式挡土墙等五种方法处理成都粘土路堑边坡工程,施工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在该类土的边坡防护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