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5篇
  免费   1712篇
  国内免费   2277篇
测绘学   486篇
大气科学   1937篇
地球物理   2532篇
地质学   4696篇
海洋学   972篇
天文学   513篇
综合类   968篇
自然地理   1210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421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395篇
  2019年   512篇
  2018年   544篇
  2017年   501篇
  2016年   570篇
  2015年   466篇
  2014年   573篇
  2013年   529篇
  2012年   494篇
  2011年   588篇
  2010年   556篇
  2009年   511篇
  2008年   464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260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400篇
  1998年   337篇
  1997年   339篇
  1996年   282篇
  1995年   246篇
  1994年   291篇
  1993年   221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Summary The Jinchuan deposit is a platinum group element (PGE)-rich sulfide deposit in China. Drilling and surface sampling show that three categories of platinum group element (PGE) mineralization occur; type I formed at magmatic temperatures, type II occurs in hydrothermally altered zones of the intrusion, and type III in sheared dunite and lherzolite. All ore types were analyzed for Os, Ir, Ru, Rh, Pd, Pt and Au, as well as for Cu, Ni, Co and S. Type I ore has (Pt + Pd)/(Os + Ir + Ru + Rh) ratios of <7 and relatively flat chondrite-normalized noble metal patterns; the platinum group minerals (PGM) are dominated by sperrylite and moncheite associated with chalcopyrite, pyrrhotite and pentlandite. Type II has (Pt + Pd)/(Os + Ir + Ru + Rh) ratios from 40 to 330 and noble met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with a positive slope; the most common PGM are sperrylite and Pd bismuthotelluride phases concentrated mostly at the margins of base metal sulfides. Type III ores have the highest (Pt + Pd)/(Os + Ir + Ru + Rh) ratios from 240 to 710; the most abundant PGM are sperrylite and phases of the Pt–Pd–Te–Bi–As–Cl syste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Jinchuan deposit formed as a result of primary magmatic crystallization followed by hydrothermal remobilization,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the PGE.  相似文献   
142.
Our high-resolution spectral observations have revealed variability of the optical spectrum of the cool star identified with the IR source IRAS 20508+2011. We measured the equivalent widths of numerous absorption lines of neutral atoms and ions at wavelengths 4300–7930 Å, along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adial velocities. Over the four years of our observations, the radial velocity derived from photospheric absorption lines varied in the interval V r⊙ = 15–30 km/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Hα profile varied from being an intense bell-shaped emission line with a small amount of core absorption to displaying two-peaked emission with a central absorption feature below the continuum level. At all but one epoch, the positions of the metallic photospheric lines were systematically shifted relative to the Hα emission: ΔV r = V r(met) ? V r(Hα, emis) ≈ ?23 km/s. The Na D doublet displayed a complex profile with broad (half-width ≈ 120 km/s) emission and photospheric absorption, as well as an interstellar component. We used model atmospheres to determine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tar’s atmosphere: T eff = 4800 K, log g = 1.5, ξt = 4.0 km/s. The metallicity of the star differs little from the solar value: [Fe/H] = ?0.36. We detected overabundances of oxygen [O/Fe] = +1.79 (with the ratio [C/O] ≈ ?0.9), and α-process elements, as well as a deficit of heavy metals. The entire set of the star’s parameters suggests that the optical component of IRAS 20508+2011 is an “O-rich” AGB star with luminosity M v ≈ ?3m that is close to its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to the post-AGB stage.  相似文献   
143.
通过对邯郸市某车间地基的勘察.分析和探讨了新近沉积粉细砂地层的勘察手段、其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利用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的标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提出的一些分析方法,对新近沉积的粉细砂地层的勘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4.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5.
胶北晚中生代煌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胶北煌斑岩分别采自龙口、烟台和威海地区,包括拉辉煌斑岩、斜闪正煌岩和角闪煌斑岩,煌斑岩K—Ar全岩年龄变化于89.3~169.5Ma,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42.02%~54.95%,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岩石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U,K,Th)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为特征,Mg^#=33.9~53.9,Eu/Eu^*=0.71~0.89,^87Sr/^86Sr初始比值0.707642~0.709791,εNd(t)为-17.6~-10.4,^206Pb/^204Pb=37.588~38.431,^207Pb/^204Pb=15.423~15.531,^206Pb/^204Pb=17.204~18.179。表明煌斑岩源自俯冲陆壳(扬子下地壳)在地幔源区发生交代作用时形成的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体.考虑到煌斑岩具有大陆边缘弧玄武岩的特征,我们认为煌斑岩在成因上同样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为碰撞后弧岩浆作用形成的脉岩。  相似文献   
146.
一次诱发山地灾害突发性暴雨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慕建利  杜继稳  张弘  侯建忠  赵奎锋 《气象》2005,31(12):36-40
应用MM5V3.5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对2003年7月14~15日发生在陕西省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暖湿气流和新疆冷空气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充沛的水汽输送、能量的积聚和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700hPa低涡、切变线是暴雨形成的触发机制.模拟结果表明:涡度场和散度场及垂直上升运动互耦;特强辐合辐散柱的出现早于强涡度柱,而深厚的强气旋性涡柱则几乎与暴雨最强盛时期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47.
方萍  赵卫  陈勇 《现代测绘》2005,28(1):29-30
介绍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定位技术,如何为滆湖公路大桥建立控制网,延伸出时控制网平差方案的确立上,以及如何使控制网中的成果与公路主线控制网中的成果互相兼容,从而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控制资料。  相似文献   
148.
本文主要讨论了利用空间投影一空间斜墨卡托(SOM)投影进行卫星遥感图像精纠正与定位,解决缺少控制点地区卫星遥感图像精纠正与定位问题,并根据正反算公式讨论了卫星遥感图像纠正的空间投影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9.
摄影测量数据库主要存储和管理数字地图成果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数字矢量地图数据(DLG)、数字影像地图数据(DOM)和数字栅格地图数据(DRG)。本文主要介绍了摄影测量数据库的设计、建立以及应用分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0.
不同辐射传输方案对中尺度降水影响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MM5非静力稳定中尺度气象模式中引进了建立在δ-4流近似和相关-k分布基础上的对云水、雨水、冰晶和霰的辐射特性进行详细描述的辐射传输方案。新建立的辐射传输方案和MM5中原有的辐射传输方案在华南暴雨中的模拟结果相互比较,并与天气实况的对比表明:辐射在中尺度暴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辐射传输方案对云辐射特性描述的准确程度对于地面降水影响是明显的;不同的辐射传输方案对地面降水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在白天比在夜间明显;辐射传输过程对地面降水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中心上,而对降水的地理分布改变很小;相对而言,不同的辐射传输方案之间对短波描述的差异对地面降水的影响明显,而对长波描述差异的影响不大;新辐射传输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MM5对中尺度降水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