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28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Regional high-precision velocity models of the crust ar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examining seismic activity, seismogenic environments, and disast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Hefei-Chao Lake area contains the main geological units of Hefei Basin, with thick sediments and the Chao Lake depression. Several major concealed faults of the southern NNE-trending Tanlu Fault Zone cross this area. To further explore the undergrou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s and their tectonic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tectonic units, this study used ambient noise data recorded by a seismic array deployed in Hefei City and Chao Lake, constructing a 3-D velocity model at the depth of 1–8 km. Then a multi-scale high-resolution 3-D velocity model of this area was constructed by this new upper crustal velocity model with the previous middle and lower crustal model. The new model reveals that a high-velocity belt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a low-velocit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efei Basin and Chao Lake depression. The distribution morphology of high and low velocity bodies shows that the sedimentary pattern of Hefei-Chao Lake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since the Mesozoic. This study also identifies multiple low-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southeastern Hefei City. We speculate that strong ground motion during the 2009 Feidong earthquake (magnitude of 3.5) was related to amplification by the thick sediments in the Hefei Basin. We also discuss further applications of multi-scale high-resolution models of the shallow layer to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s in cities and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22.
利用1982—2017年华西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CFS模式实时预测资料,通过SVD诊断分析,选取影响华西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同期关键区大气环流和前期海温及OLR因子场,建立预测与观测场相结合的组合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该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对1982—2017年的回报结果显示:与观测场的空间相关系数较CFS模式原始预测结果有显著提高,多年均值从-0.06提升到0.38,最高可达0.85。同时,此降尺度预测模型可较好地回报出华西南区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型。  相似文献   
23.
介绍了泸州市气象局9210工程通信网络的扩展情况,资料分发 及报文上行的方案和思路,并针对地市级业务应用系统出现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4.
山西省雾的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路为山西省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保证公路安全畅通,本文对影响公路安全行驶的重要天气--雾的地理和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并根据雾的发生条件,提出了雾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25.
利用1962—2018年华西地区301个气象台站秋季降水量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30项气候系统指数,采用年际增量法建立了华西秋雨预测模型。首先通过相关分析挑选了4个与华西秋雨年际增量前3主模态密切相关的影响因子,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建模,拟合时段和后报时段分别选为1962—1991年和1992—2018年。华西秋雨年际增量前3主模态累积值的预测模型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预测能力。然后用相同的预测因子分别建立华西地区301个气象站点的华西秋雨年际增量预测模型,大部分模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用PS评分指标对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后报期年平均PS评分达74.5分。从空间分布来看后报期大部分站点的PS评分都超过60分,其中四川盆地南部、贵州东部和湖南西部等地超过80分。与华西各省和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近6年秋季降水预测PS评分进行比较,发现模型后报结果有显著优势。总体来看,用年际增量法建立的华西秋雨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提出以资源生产量作为生态足迹分析中生态容量计算依据的资源产量法。该方法更全面地考虑了林地、可耕地、水域等具有的多重生态生产性功能,扩大了生态容量的内涵,将可再生能源、可回收利用废物等作为生态容量的供给,使生态容量与生态足迹的计算依据更为协调。以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的生态容量计算为实例,说明了资源产量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介绍省台———国家气象中心的电视会议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省台与国家气象中心电视会商系统使用维护过程中的经验,对系统的使用和正在进行安装调试的“省—市—县”电视会商系统的使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8.
1基于KED方法定量估测降水的技术研究《湖南气象》2006年第3期陈媛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融合雷达和雨量计数据开展定量估测降水的研究不少,  相似文献   
29.
基于PowerDesigner 的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PowerDesigner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在建库过程中生成了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等,实现了Oracle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介绍了山西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数字图书馆的构架及服务功能,从数字图书馆技术方面分析了气象科技图书馆的主要特点,同时对数字图书馆开通以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