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余炯  孙毛明  曹颍  林炳尧  严齐斌 《地理研究》2009,28(4):1115-1127
河流等级划分是认识河流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河流的治理和保护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现有的河流等级划分难以反映河流的时空特性,有的人为影响较大,有的不具备河流地貌特征,有的仅具备物理特征,有的仅方便行政管理。本研究基于河流连续体概念,综合了河流的物理、生物特征,引用北美新近提出的"基于生态功能的河流等级划分",阐明了对浙江省河流进行基于生态功能的等级划分意义。从流域尺度上构建了浙江省河流的等级层次结构,分析了浙江省河流各等级层次的物理特征和生态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明确了河流各等级层次的生态保护目标和相关对策。以钱塘江流域为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等级划分,探讨了基于生态功能的河流等级划分在确定浙江省河流生态需水的作用及应用前景,并明确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浙江省水行政管理机构在河流等级层次的相关管理范围和内容。  相似文献   
22.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地壳电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MS 8.0地震,5a之后于2013年4月20日在其西南侧即龙门山断裂带SW段发生了芦山MS 7.0地震。而在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主体部分存在7a间未发生4.0级以上地震的相对平静期。因此,汶川地震后人们研究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及其与汶川地震的成因关系,仅仅相隔5a时间,就在龙门山断裂带的SW段发生了芦山地震,其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以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为了研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附近的地壳结构,布置了一条穿越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附近的大地电磁探测剖面LS6,该剖面位于芦山地震破裂带的西南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对大地电磁数据的分析和二维反演,发现LS6剖面与其东北侧的穿过芦山地震区汶川地震后完成的LMS4剖面的地壳电性结构既有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其电性结构更复杂。研究表明,尽管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但是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的西北侧松潘-甘孜地块向SE的运动和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推挤作用,以及东南侧四川盆地的阻挡作用仍然存在,同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及其附近地区的地壳结构更复杂,而且还受到其西南侧川滇地块和鲜水河断裂等变形作用的影响,因此推测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既是相互独立的2次地震,但也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3.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鲕滩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沉积相和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编制了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和对鲕滩发育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Q1层序发育期,飞仙关组受持续海侵影响,形成以深水台盆为中心的台盆—台地边缘—开阔—局限—蒸发台地的相带展布格局,以海侵体系域的台地边缘和台内鲕滩最为发育,该体系域也是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最发育的层位;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和水循环受限及干旱炎热气候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极其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作者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非洲(F)、中国三亚(S)、泰国(T)和印度尼西亚(Y)的斑节对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取8对引物组合对斑节对虾4个群体共128个个体进行分析比较,共获得1 00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830个,各群体多态位点比率为47.8%~58.5%;群体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917~0.1271,Shannon’s信息指数为0.1484~0.2032。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Y与F之间最大,为0.331,T与S之间最小,为0.217。4个群体UPGMA聚类时,S、T与Y聚为一支,F为单独一支;128个个体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F群体除4个个体外其余个体聚为一大支,S、T、Y群体的部分个体互相混杂。AMOVA分析发现,35.92%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64.08%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592,表明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大。本研究为斑节对虾遗传育种提供了种质遗传背景资料,并为斑节对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5.
为了研究寻找一般平衡问题的公共解集中共有元素的迭代方法,及无穷非扩张映像族的不动点问题.通过在Hilbert空间中构造非扩张序列Ti得出了一种关于Wn算子的新黏性逼近迭代算法,在一定条件下,得出了其强收敛定理.  相似文献   
26.
郭献涛  黄腾  臧妻斌  李桂华 《岩土力学》2015,36(5):1421-1427
针对已有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TLS)技术实施变形测量的局限性,如变形提取的一维性及对小变形的不敏感性。提出了一个基于重复扫描数据实施滑坡变形监测的新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3个步骤:原始TLS数据的获取、TLS数据的总体配准以及基于子区域的变形计算。其核心是给出的一种三维表面匹配新算法(最小二乘2维图像匹配的泛化)。该方法可充分利用TLS数据的高冗余性,实现高精度的全三维变形测量,得到监测对象的位移量和旋转量,同时,在应用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性能。此外,利用该方法分析了一个滑坡变形监测实例,进一步证实了模拟试验的结果。该方法适用于变形监测,尤其是人员难以到达的面灾害监测领域。对促进变形监测从点测绘向形测绘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7.
秦岭特长隧道涌水量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模糊聚类理论用于隧道涌水量预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提出了影响隧道涌水量的主要因素及其量化公式, 并以秦岭特长隧道 (Ⅱ线)为对象, 预测出其涌水量介于 1.0~ 3.0m3/d·m之间, 与该隧道开挖后的实际涌水量 2.07m3/d·m基本吻合, 从而证明了用该方法进行预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8.
地震电磁卫星载荷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介绍了法国DEMETER电磁卫星搭载的电场测量仪、磁场测量仪、离子分析仪和高能粒子探测仪的科学目的、简单的工作原理、观测模式以及观测的物理量.同时介绍了国际现有运行的地震电磁卫星搭载的观测仪器,对空间-地面电磁观测系统进行了简要的讨论.这些资料将为我国地震电磁卫星计划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南岭锡钨多金属矿区碱长花岗岩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岭地区锡钨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早期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这些花岗岩一直被认为是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等,少量矿区岩体顶部出现钠长石花岗岩。通过对湖南瑶岗仙钨矿岩体的深入解剖,以及对杮竹园、黄沙坪、锡田、邓阜仙、栗木、梅子窝等矿区花岗岩全面的岩矿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确定钨矿区致矿花岗岩的长石主要为碱性长石,其中绝大部分样品中钠长石An<5,因此确定这些花岗岩均属于碱长花岗岩。与成矿有关的由浆液过渡态流体形成的云英岩包体中的钠长石更加富Na,An<3。碱长花岗岩的成分以及钠长石成分在岩体顶部约1 000 m深度范围内无明显垂向变化。致矿花岗岩体中部分早期花岗岩包体、晚期花岗斑岩,部分花岗岩基以及印支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等,钠(斜)长石An值明显高,很多属更长石、中长石甚至基性长石。这种包含有两种碱性长石的碱长花岗岩由富挥发分的岩浆形成,在岩体顶部附近广泛发生液态不混溶作用,是导致锡钨多金属矿富集成矿的主要分异方式。钨锡矿区碱长花岗岩钠长石An值明显低于区域大花岗岩基或不致矿花岗岩,可作为花岗岩的钨锡成矿评价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0.
边家大院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是一个典型的热液脉型银多金属矿床。基于稳定同位素C、H、O、S和放射性Pb同位素的测试和分析,对边家大院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进行示踪。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中水的δD_(水-SMOW)值为-138.5‰~-111.7‰,δ~(18)O_(水-SMOW)值为-8.85‰~9.38‰,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物。热液方解石δ~(13)C_(PDB)值为-7.7‰~-2.67‰,δ~(18)O_(SMOW)为-0.41‰~6.03‰,表明热液矿物方解石是2个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早阶段流体与岩浆水特征相似,碳主要来源于岩浆,成矿晚阶段流体具有大气降水的特征。边家大院银多金属矿床矿石硫化物δ~(34)S值为0.76‰~4.4‰,显示银铅锌矿体的形成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硫主要来自岩浆源。矿石样品~(208)Pb/~(204)Pb值介于38.1~38.634,~(207)Pb/~(204)Pb值介于15.518~15.681,~(206)Pb/~(204)Pb值介于18.155~18.284,表明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成矿流体中铅主要来自深源岩浆。成矿作用的发生是在一种总硫浓度比较低的平衡体系中进行的。边家大院银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火山-次火山热液脉状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