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4篇
  免费   1009篇
  国内免费   1285篇
测绘学   325篇
大气科学   1174篇
地球物理   1535篇
地质学   2641篇
海洋学   669篇
天文学   286篇
综合类   640篇
自然地理   54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57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251篇
  1998年   226篇
  1997年   184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长江中下游东段庐枞、怀宁、繁昌、铜陵和宁芜地区的中基性岩属于碱性系列 ,具有高的U ,Th含量和Th/Pb ,U/Pb比值 ,分别平均为 2 .82× 10 -6,9.5 6× 10 -6和 0 .6 35 ,0 .184。样品的初始铅同位素 (130Ma)组成为 :(2 0 6Pb/ 2 0 4Pb) i=17.6 5~ 18.6 0 ,(2 0 7Pb/ 2 0 4Pb) i=15 .4 2~ 15 .5 0 ,(2 0 8Pb/ 2 0 4Pb) i=37.6 7~ 38.0 4。形成中基性岩的原始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具有EMⅠ和EMⅡ ,且以EMⅡ为主的特征。和长江中下游西段黄石地区以及大别地块西南部玄武岩的比较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地幔高的Th/Pb和U/Pb比值可能和俯冲板片析出流体的交代有关。晚中生代时期 ,华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Ⅰ特征为主 ,华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Ⅱ特征为主 ,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区域性分布与印支期扬子板块深俯冲事件密切相关。虽然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因岩石圈大规模减薄表现了亏损特征 ,但残留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Pb同位素中仍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42.
韩江  聂立军 《吉林地质》2003,22(3):19-23
在延边开山屯地区大蒜沟组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化石大部分在吉南—辽东地区太原组中所常见,具有明显的晚石炭世华夏植物群的色彩;动物化石也大多属石炭—二叠纪常见分子。将具有这种生物组合的大蒜沟组置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3.
文章首次对蒙甘新相邻(北山)地区各类金、铜和铜—镍矿床(点)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论证了金、铜和铜—镍成矿作用与古生代岩浆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壳演化过程中金、铜和铜—镍成矿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金矿床(点)大体可划分为变质岩型、火山岩型、斑岩型和深成侵入岩型;铜矿床(点)有斑岩型、夕卡岩型和铜—镍硫化物型。金和铜矿床(点)大都沿古板块汇聚带分布,与海西期火成岩具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它们是古板块对接碰撞期和碰撞期后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4.
土屋-延东斑岩型铜(钼)矿床多源信息找矿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东天山铜镍成矿带内的矿产勘查效益,文章综合了区域成矿环境、矿床特征、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等成矿信息,尝试建立了土屋—延东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多源信息找矿模型。认为成矿带内铜矿资源远景良好,必将成为我国又一个铜矿资源潜力区。  相似文献   
145.
我国天然锌铜金属互化物的发现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锌、铜金属互化物是罕见的天然合金矿物,由锌、铜两种元素组成。由于形成条件、环境不同及矿物中锌、铜元素含量不同,形成系列锌、铜金属互化物。经过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发现的各类型天然锌、铜金属互化物产出的地质特征,物理、化学及光学性质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在不同的地质体中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锌、铜金属互化物,该类矿物主要形成于高温、还原且缺硫的条件下,多数与造岩矿物共生,而与多数金属硫化物形成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146.
文章以金川和红原两组泥炭纤维素Δδ13C时间序列值的反向变化来指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5000年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可分为4个阶段,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在2800~2200B.C.期间持续偏北,2200~600B.C.期间持续偏南,600B.C.~1200A.D.期间在北进与南移之间频繁波动,以及1200~1900A.D.期间再次持续偏北,它们导致降雨量在中国大陆上不同的分布.从约1900A.D.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似乎又开始一个新的偏南阶段,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47.
河南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S34)、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S32)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S1)。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律组成,每一单韵律由盐岩和泥岩组成。两套等时对比标志层(深湖沉积)之间盐岩与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盐岩是在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的,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的卤水,分层卤水是盐形成的基本形式,上涌通道是基底大断裂,动力基础是岩浆活动。盐的阻隔作用使其对下部地层的温度、压力均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盐下地层中的有机质成熟与演化。盐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盐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东濮凹陷的岩性油气藏与盐岩的沉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搞清盐岩的分布规律对东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8.
根据库仑静应力变化的概念,对青藏块体中部地区1997年11月8日玛尼7.9级地震及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表明,玛尼地震造成了昆仑地震断层面上10^-3MPa量级的库仑应力增量,该变化仅使得昆仑地震的发生提前了最长10年左右,表明当前地壳应变能水平可能并不很低。对照20世纪初以来全球7级以上强震频度和强度演化特征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认为地球自转幅度衰减、变化频率升高是近期强震活动的重要控制因素。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地球自转持续加速阶段后期,青藏块体内部区域应力场逐渐强化,及玛尼地震应力触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9.
Based on Coulomb static stress variation, the stress trigging action of the Mani ( Ms7.9, Nov.1997) earthquake on the West Kuulun Mountains Pass (MsS.1, Nov. 2001 ) earthquake is researched. Results of different source mechanism resolutions show that a 10_3 MPa Coulomb stress due to the Mani earthquake was added to the fracture fault of the Kunlun earthquake, and this may shift the broken date to about 10 years earlier, and infer that the stress level in the crust is not low. 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ong earthquake strength and frequency and earth rotation change, it is shown that the strength‘s decrease and the variation period‘ s shortening of earth rotation are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 on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This great event with Ms = 8.1 took place probably due to a gradual strengthening background of regional stress field within the Qinghai-Xizang block in the period of acceleration of change of day‘s length and stress triggering from the Mani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50.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GPS data, aseism/c negative dislocation model for crustal horizontal movement during 1999-2001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block is presented, combined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strain field in this are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tion and deformation of active blocks and their boundary faults, together with the place and intensity of strain accumulation are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a) 9 active blocks appeared totally clockwise motion from eastward by north to eastward by south. Obvious sinistral strike-slip and NE-NEE relative compressive motion between the blocks separated by Qilianshan-Haiyuan fault zone was discovered; b) 20 fault segments (most of them showed compression) locked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blocks to varying degrees, among the total, the mid-east segment of Qilianshan fault (containing the place where it meets Riyueshan-Lajishan fault) and the place where it meets Haiyuan fault and Zhuanglanghe fault, more favored accumulation of strain. Moreover, the region where Riyueshan-Lajishan fault meets north boundary of Qaidam block may have strain accumulation to some degree, c) Obtained magnitude of block velocities and locking of their boundaries were less than relevant results for observation in the period of 1993-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