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51.
驾鹿金矿钾长石的结构态与平衡温度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对小秦岭驾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钾长石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晶衍射法测定其结构态与平衡温度 ,结果如下 :钾长石为微斜长石 -最大微斜长石 ,Al的占位率t1(o) =0 .73~ 1.0 0 ,t1(m) =0 .2 6~ 0 ;t2 (o) =t2 (m) =0 .0 3~ 0 ;晶胞参数a0 =0 .8388~ 0 .86 11nm ,b0 =1.2 837~ 1.2 96 8nm ,c0 =0 .7156~ 0 .72 4 8nm ,α =89.90 6~ 91.0 93° ,β =115.6 50~ 116 .2 30° ,γ=87.50 0~ 89.994° ;三斜度Δ =0 .6 86~ 1.115;平衡温度t =50 3.51~ 578.35℃。因此 ,认为驾鹿钾长石是热液蚀变的产物 ,它调整结构所释放的热量对早期高温阶段的含金热液有影响 ,起着一种活化金络合物的作用 ,不利于金沉淀就位。随着钾长石平衡温度的降低和三斜度的升高 ,这种作用相对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2.
板块俯冲碰撞拼合带是盆山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发育有弧前、弧间及弧后多种类型的盆地,沉积物的剥蚀搬运作用极为活跃。证据显示,沉积物搬运充填过程在构造—古地理控制型盆地中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伴随盆地演化,沉积物轴向搬运与横向搬运呈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南海南北两侧均发育了大型板块俯冲拼合带及相关的沉积盆地,在盆地发育早期沉积物沿盆地长轴方向分别形成昆莺琼古河和巽他古河,以轴向搬运的方式分别把越南中部及马来半岛沉积物由西向东输送到南海,形成大型三角洲及前三角洲深水扇沉积,河流发育位置均在板块拼合转折地段。在盆地发育的成熟阶段,沉积物以横向搬运的方式进入盆地,与轴向搬运沉积物形成混合堆积。轴向搬运是洋陆碰撞拼合盆地中一种重要的沉积物搬运途径,主要受盆地形成时的构造古地理控制。  相似文献   
153.
伊舒地堑构造演化的沉积充填响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建业  陆永潮 《地质科学》1999,34(2):196-203
伊舒地堑是一典型的转换伸展型盆地,它以构造上和沉积上的不对称结构,沉降中心的明显迁移和快速沉降充填为主要特征。本文应用盆地充填记录、盆地构造格架和盆地沉降史分析论证了伊舒地堑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级别的幕式裂陷作用,确定了幕式裂陷作用的沉积响应。此外,文章还总结了3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域构成样式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54.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自然环境复杂,生业经济形式多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是了解欧亚大陆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该区域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国内地不常见,而与中亚、欧亚草原类型相似的石器.本文对新疆伊犁地区青铜时代吉仁台沟口遗址(82.77°E,43.84°N;3600~3000 cal.a B.P.)出土的具有安德罗诺沃文化特征的长条形石磨盘、石杵和饼形石器的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为这些石器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分析结果显示,石器表面的淀粉粒来自禾本科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而石器表面发现的775粒植硅体中,粟类作物稃片植硅体占9%,其他类型的植硅体以早熟禾亚科(Pooideae)型和棒型为主,另在石杵上发现栝楼属(Trichosanthes)植物果皮植硅体及植物组织.结合遗址中大植物遗存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石磨盘曾用于研磨麦类作物种子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石杵亦用于麦类作物研磨,但也对粟类作物进行脱壳以及加工栝楼属植物果实.用于分析的饼形石器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打制饼形石器,残留物中的植物遗存显示可能与石磨盘组合用于加工植物的块根块茎;第二类为磨制饼形石器,其表面发现极少量粟类稃片植硅体,推测其可能用于粟类作物脱粒.研究结果为新疆伊犁地区考古遗址出土安德罗诺沃文化石器的功能、农作物加工过程,以及古代社会生计模式的认识提供了依据;石器残留物中块根块茎类淀粉粒以及农作物植硅体的发现,是对已有大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