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21.
从传统矢量数据简化算法及基于并行技术的矢量数据简化算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将当前传统的矢量数据简化算法:Douglas-Peuker的简化算法及演化、Li-OpenShaw简化算法及演化、渐进式的简化算法及演化、基于小波理论的简化算法及演化和简化质量的评价,在基于并行技术简化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矢量数据并行简化和简化算法的智能化、感知化、自动化是矢量数据简化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22.
根据中、美两国合作开展的西藏深反射地震结果,提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的"双陆内俯冲"构造模式和缝合带南、北分别存在着不同特征的、规模不一的部分熔融层;提出YZS处断裂向深部延深有限,认为YZS处地壳增厚有4种机制:①地壳规模的大的俯冲增厚;②上部地壳内的俯冲和背冲增厚;③下地壳内的底部垫托增厚和挤压增厚;④深部熔融体的向上挤入而引起的地壳增厚.提出可能存在两条大的伸展性断裂,造成江孜南、北地块间出现了大升降.  相似文献   
223.
大气探测学科是大气科学学科重要的核心学科分支之一。我校大气探测学科从1973年创建至今,经47年的风雨征程,几代人的努力与执着,历经重组和调整,始终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将专业建设与国家需求紧密接合,不断探索和加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提升科研水平,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为学校和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概略介绍了大气探测学科内涵和我校大气探测学科概况,从初始建立、改革发展、发展提升等三个阶段描述学科沿革拓展、师资队伍壮大、实习实验设备、课程教材建设、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气象系统开发、学科建设成果及未来发展规划等。  相似文献   
224.
针对干旱绿洲农业区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多目标模型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以张掖绿洲为研究背景,结合经济目标、生态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进行水资源优化利用实例研究。结论表明,采用多目标模型方法研究干旱绿洲农业水资源优化利用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主,进一步加强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效益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25.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after snow thawing in South Gurbantunggut was quantitatively studied using ANOVA and geostatistics at various sca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moisture heterogeneity varies along with spatial scales. At the shrub individual scale, there is a gradient in soil moisture from shrub-canopied area to canopy margin and to the interspaces between shrubs. At the community scale, soil moisture is highly autocorrelated and the semivariogram is fitted as spherical model, with an 89.6% structural variance and a range of 4.02 m. In addition, Kringing map indicates that the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pattern after snow thawing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shrub patch pattern. At the typical inter-dune transect scale, soil moisture presents a pattern of high value at inter-dune depression and low value at dune, and this variation is fitted as Gaussian model with a structural variance of 95.8% and a range of 66.16 m. The range is comparable with the scale of topography zoning, suggesting that the topography pattern controls the pattern of snowmelt at this scale.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heterogeneity of soil moisture at various scales is controlled by various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fter snow thawing. For Gurbantunggut Desert,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nowmelt at various scales is ecologically valuable, because it promotes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snowmelt for the desert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226.
常用围岩分类方法对某深埋隧洞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深埋隧洞局部地应力高达42 MPa,局部外水压力高达10 MPa,具有高地应力、高外水压力的特点。一般认为,最大主应力大于20 MPa属于高地应力,外水压力远大于1 MPa为高外水压力。采用Q系统、RMR分类、水电规范HC分类、国标BQ分类等4种常用围岩分类方法对该隧洞进行了围岩分类。分类结果表明,高地应力条件下,Q系统的适用性较好,RMR分类、HC分类、BQ分类适用性均差。4种分类方法在高外水压力条件下的适用性均差。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Q系统通过最大切向应力与岩石抗压强度的比值σθ/σc的大小,反映高地应力对围岩类别的影响。故其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适用性较好;RMR分类没有考虑高地应力对围岩类别的影响。其分类结果在高地应力区特别是岩爆段偏高;HC分类在高地应力区简单地采用降级的方法。其分类结果误差较大;BQ分类对岩石强度过于敏感。其分类结果在高地应力区过于保守。这4种方法均未考虑高外水压力对围岩类别的影响。论文提出了一种“归一化方法”,可以对不同分类方法分类结果进行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227.
对称不稳定与初始扰动尺度关系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20  
采用两个不同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1951~1999年间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一致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左右,东亚夏季风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年代际变化。而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其强度和位置也在197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这种大气环流背景的年代际变化造成了19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  相似文献   
228.
理解城市环境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对城市合理规划及布局具有重要的人文参考价值。城市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具有空间异质性的特点。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以往基于街景图像的城市感知研究难以全面精细地分析环境关键要素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本研究以武汉市中心为研究区,首先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将街景图像分割为城市地物类型,耦合感知打分数据和随机森林算法建立6类城市感知模型;然后基于沙普利值方法分解在随机森林模型中各类城市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并识别城市环境关键要素;最后结合分解结果,探究在非线性模型中沙普利值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势。结果表明:沙普利值方法能够有效考虑环境异质性,精确地定量表示在不同场景中各类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城市高楼、天空、绿地空间是对人类感知影响最大的3类地物,且地物的体积和分布与其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有关,图像占比大、分布连续的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比图像占比小、分布离散的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大;受城市环境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主要地物类型对各类感知的影响程度和形式有显著不同;高楼与人类感知为非线性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单调递增或递减的形式;绿地空间与积极感知呈非线性关系,与消极感知呈线性递减的关系。基于可解释性方法,本研究主要分析城市环境关键要素对人类感知的影响特点,探究了城市感知模型中的可解释性问题,能够为城市感知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9.
安徽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仙霞褶皱带,受张性断层控制,成矿地质体为构造角砾岩,围岩为早奥陶世印渚埠组泥岩和寒武纪—奥陶纪西阳山组泥质灰岩夹微晶灰岩。通过对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槽探及钻探工作,总结该区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印渚埠组泥岩是该区金矿形成的基础,当张性断层通过印渚埠组泥岩,或西阳山组泥质灰岩与印渚埠组泥岩界面附近叠加断层时,易圈定低品位的金矿体。通过系统分析东山坞地区金矿的矿化特征、成矿结构面、成矿地质体及Au来源,初步认为东山坞地区金矿为远成低温热液交代叠加构造岩后形成的微细浸染型金矿。  相似文献   
230.
系统考查了Fe(Ⅱ)分别与高岭石、蒙脱石结合的界面结合系统对邻硝基苯酚(简称2-NP)的还原转化作用。研究表明,矿物表面结合态Fe(Ⅱ)能够有效提高2-NP的还原转化速率,2-NP的还原反应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且速率常数(k)随溶液p H值、亚铁离子初始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当温度25℃,p H值6. 7,Fe(Ⅱ)和2-NP初始浓度分别为3. 0 mmol/L、0. 022 mmol/L,以及黏土的投加量为4. 0 g/L时,Fe(Ⅱ)/高岭石系统对2-NP的还原转化率在4. 0 h内可达到100%。同样,p H值从6. 0升高至7. 3时,Fe(Ⅱ)/蒙脱石系统对2-NP的还原转化也显著增强;但在较低p H值和较低初始Fe(Ⅱ)浓度时,蒙脱石对Fe(Ⅱ)的还原催化性能不如高岭石,可归因于蒙脱石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性能。因此,Fe(Ⅱ)在上述两种矿物上吸附形态的差异是导致该系统对2-NP还原转化出现不同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