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4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984篇
测绘学   338篇
大气科学   466篇
地球物理   662篇
地质学   2041篇
海洋学   396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241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陕北神木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与研究了该区中生代含煤岩系的层序地层特征、盆地充填样式,初步建立了该地区区域岩石地层模型。本文反映了该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对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成煤规律分析及成矿预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2.
小秦岭金矿含金石英脉中石英晶体微形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微分干涉显微镜等手段对小秦岭金矿含金石英脉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晶体微形貌进行了研究。石英晶体{101^-1}、{011^-1}、{101^-0}单形晶面上不同特征的微形貌对了解石英晶体的生长机理、生长速率、生长环境的变化及成矿溶液的过饱和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提供成矿阶段划分及晶体生长时热力学条件的信息。  相似文献   
83.
利用高铁钾长石粉合成13X沸石分子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苏丰县的富钾页岩进行预处理,得到钾长石含量达76.4%的钾长石粉,其Fe2O3含量高达7.52%。以此钾长石粉为原料经过焙烧处理、水热合成实验,在铁含量较高情况下成功合成了13X沸石分子筛,并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优化工艺参数。对实验产物的主要性能测试表明,合成的富铁沸石产品与13X沸石分子筛工业产品相似,吸附量达到国家化学工业产品标准,可用于对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吸附处理。  相似文献   
84.
薄层水流速度测量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水流影响电解质扩散和其导电特性的分析,结合电解质脉冲在水流中迁移的数学模型,设计了薄层水流速度测试系统。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了操作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参数计算和分析自动化。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水槽实验中用流量法测量的流速和电解质扩散法测量的水流速度误差很小,说明用此系统测量浅层水流的流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5.
正、反演结合对川东石炭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及难点储层之一。该储层以厚度小且变化大、低孔、低渗、非均质特点强为特征;地震响应上表现为典型的薄层响应特点。这里综合考虑了石炭系储层和上覆梁山组地层不同的地质特征,建立了地质、测井分析控制下的精细模型及正、反演,探讨了檀木场气田石炭系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其正演结果表明,梁山组地层对石炭系的地震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时差较振幅更为敏感。在正演结论指导下,运用考虑了时差和梁山组地层的初始模型,获得了较高精度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86.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与自然系统产生的影响已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关注。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社会与生态系统似乎变得日趋脆弱。人们关心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天气与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希望了解未来的21世纪,人类居住的地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气候情景。根据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观测记录、研究成果以及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评估与预测展望,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概括。首先阐明20世纪地区性气候变化的事实;并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科学技术报告中关于20世纪全球气候变化进行的总结性评估以及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作为阐述过去与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科学家对IPCC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结论所持的不同观点或质疑。还就气候变化对社会与自然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87.
设计了一种地震参数计算与数据传输程序,能够通过交互方式自动完成mb、mB、MS7、MS、ML五个震级及其他相关地震参数的计算,自动生成大震速报文件,直接连接PCU速报。不仅适用于数字地震仪同时也可以用于模拟仪器(如DD—1,DK—1)解决了SSB大震速报软件数据不易改动、容易出错、速度慢等问题。同时也完善了SSDP软件参数计算功能,提高了数字测震台的效能和速报水平,充分发挥了数字地震仪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8.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通过DNA、α-葡萄糖苷酶和硫酸盐还原菌等的变化,研究了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在沉积物深度11cm以下被降解到相对较低的含量.DNA的分布表明表层9cm的沉积物深度内微生物的活动较为强烈,是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主要位置.α-葡萄糖苷酶在悬浮层含量最高,达0.75μmol/min*g干沉积物,提示有机质中的淀粉和糖原等物质在悬浮层降解较为激烈,被大量分解;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弱,在有机质降解明显开始变缓的11cm沉积物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已降低到0.17μmol/ming干沉积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红枫湖沉积物表层7cm是硫酸盐还原菌的主要分布位置,结合有机质和SO2-4含量的研究结果,提示红枫湖沉积物中SO2-4不可能成为有机质氧化的主要电子受体,硫酸盐还原的限制因素也不是有机质供应.  相似文献   
89.
GIS支持下的全国广播电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GIS支持下的与专业信息充分结合的 ,为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实例。从技术和应用角度论述了服务于全国广播、电视信息管理和决策的“GIS支持下的全国广播电视覆盖信息管理系统”。对构成系统的数据组成、数据库结构、主要功能模块、应用效果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90.
There are many thrust-related structures occurring in the Paleozoic strata of the Niushou Mountai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he fault-related folds are the typical structures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se struc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these structures of the Miboshan Formation were formed are reconstructed, and the strata underwent about three stages of deformation: (1) horizontal shortening, (2) folding, and (3) thrusting. And the fact that the Niushou Mountain is the leading edge of an old thrust sheet was proved, the Niushou Mountain, the Daluo Mountain and the Xiaoluo Mountain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front part of this old thrust zone, so the Niushou Mountain and the Ordovician strata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Ningxia now are likely allochthons. In the period from middle Ordovician to Devonian, the areas of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Ningxia belonged to the back-arc foreland basin of North Qilianshan orogen, which was adjacent to the continent in the north.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early Paleozoic period, the Niushou Mountain was formed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 back-arc foreland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