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373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在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芋螺科 Conidae 标本, 以及近年来在南海补充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的过程中, 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鉴定发现隶属于芋螺属 Conus 的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 锈色芋螺 Conus ferrugineus Hwass in Bruguière, 1792, 标本采自西沙群岛。文章描述了该种的外部形态, 查明了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特点, 并与相似种犊纹芋螺 Conus vitulinus Hwass in Bruguière, 1792 进行了比较, 通过壳口内面前沟部位的颜色可将两者区分开: 锈色芋螺呈白色, 而犊纹芋螺呈紫 (褐) 色; 同时对这两个相似种的其他区别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2.
大直径宽浅式筒型基础,阻水宽度大,在位工作期间受波浪海流作用,其周围土体易被冲刷。为研究单侧地基土体受冲刷后筒型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变化,通过引进冲刷率的概念,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冲刷率下筒型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并基于Meyerhof理论建立了计算不同冲刷率下筒型基础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极限平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刷率增大,筒型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当冲刷率为0.8时,即筒型基础单侧土体冲刷深度达6.4 m时,筒型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折减率为3.28%。建立的极限平衡算法可准确计算冲刷条件下筒型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3.
迪彦钦阿木钼矿床位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矿区侵入岩不发育,主要为细粒正长岩和基性岩脉,矿体主要发育在侏罗纪火山岩中,少量发育在细粒正长岩中,主要矿化类型为细网脉状、脉状、浸染状,具有斑岩型矿化特征。矿区的细粒正长岩中可见含矿石英-钾长石囊团或由之构成中心相的热液脉体,是岩浆-流体转化过程的直接证据。本文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石英-钾长石囊团中主要组成矿物开展了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对石英、萤石中流体包裹体开展了显微测温实验,并借助SEM/EDS、显微激光拉曼探针、LA-ICP-MS等手段对包裹体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对岩浆流体的出溶过程、出溶流体特征及矿质沉淀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钼成矿与细粒正长岩岩浆出溶流体有关;富F和挥发分造成成矿岩浆具有低的固相线温度和较低的黏度,因此成矿岩浆可以沿断裂快速上侵到地壳浅部;岩浆上侵过程中的减压沸腾可能是流体出溶的主要机制;早期出溶流体为富F和富CO2的中高温(227~457℃)、中低盐度[w(NaCleq)=0.3%~8.6%]流体,由于快速减压造成流体沸腾形成低盐度富CO  相似文献   
164.
单点高频地波雷达资料估算潮能耗散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嵊泗站所布设的地波雷达观测获取的径向流数据,以及嵊泗、芦潮港、岱山3个潮汐观测站水位资料,采用两点近似投影方法反演流场全矢量流速,并用T-Tide程序计算调和常数,分别计算O1、K1、M2、S2各分潮流速场及迟角场,并计算各点上的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得到嵊泗岛以西杭州湾口区域潮能耗散同地形存在良好对应关系,充分证明了采用地波雷达观测数据进行潮能耗散计算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供相关工作者作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5.
从油田污水中筛选得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细菌Lz-2,对其生理生化性能及产物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初步分析了其产物结构。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在最佳培养条件即:柠檬酸钠为30g·L-1,蛋白胨为5g·L-1,氯化钠为5g·L-1,pH=9,温度为37℃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最初75 mN·m-1降低到30.6mN·m-1,表面活性剂产量可达到1.228g·L-1,且该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具有良好的增溶性能,能使芘的表观溶解度增加1.25倍。  相似文献   
166.
乳山湾邻近海域波浪特征要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高分辨率MASNUM第三代海浪模式并根据Yuan等(2009)提出的波浪破碎统计物理模型,对乳山湾外海2008年各个季节波浪特征要素(有效波高和跨零周期等)与波浪破碎参数(白冠覆盖率、卷入深度和破碎能量损耗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Janson-1卫星高度计观测资料对有效波高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平均误差在0.17m左右。模拟结果显示,该海域波浪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2008-08乳山湾邻近海域受大风天气过程影响期间,有效波高在1.0~1.8m,破碎参数变化显著,白冠覆盖率最大达4.5%,卷入深度在1.5m以上,相应的破碎能量损耗率量值在6~11kg/s3。结果表明,波浪破碎过程对该区域海洋动力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是造成乳山湾口表层高溶解氧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7.
蜑螺科软体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蜑螺科是一类广盐性腹足类动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是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科动物为探讨物种适应辐射及热带海域生物多样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本文对蜑螺科的国内外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蜑螺类动物为适应不同生境而进化出多样的贝壳形态,仅依据外部形态很容易产生误导或错误鉴定,因此蜑螺科的分类系统以及一些种属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我国缺乏系统的蜑螺科分类学研究,已报道的种类还不能完全反应中国海实际的物种数。未来需强化标本采集,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和解剖学等手段,明确中国海蜑螺科种属组成和区系特点,进而完善蜑螺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8.
吴德辉  连东英 《台湾海峡》2005,24(3):377-382
本文应用准地转正压无辐散模式对双涡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只考虑相对涡度平流的情况下双涡以互旋为主,而且随着初始间距的缩小,互旋越来越明显。双涡的相互作用与它们的初始间距以及它们的强度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2)双涡的移动加速和减速都是出现在它们移动方向改变的时刻,当移动方向向逆时针方向变化时移速减慢,否则加快。  相似文献   
169.
桑沟湾扇贝养殖对甲藻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1983-1984年和1999-2000年桑沟湾的扇贝养殖区内、外甲藻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扇贝养殖区内甲藻细胞的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均低于养殖区外;在扇贝存养生物量高且摄食活跃的8月,扇贝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的主要优势种也由甲藻变为硅藻。这表明桑沟湾的扇贝养殖对于甲藻的密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0.
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的EOF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07%,其结果基本反映了东、黄海SST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其中,EOF的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30.17%,其空间模态揭示了以东海北部为中心的、整个海域SST变化趋于一致的特征,这一模态的显著变化周期为6.3周;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14.36%,其空间模态呈现东南海域与西北海域SST的反相变化趋势,显著变化周期为8.7周和10.6周;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7.0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黄海海域,显著变化周期为6.8,8.7,10.2周等;第四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5.5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东、黄海近海,显著变化周期为6.8周。东、黄海SST季节内变化与此海区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