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462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事件有着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从时代和力学性质上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和郯庐断裂活动等重要地质事件。这些认识为理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包括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郯庐断裂的演化,以及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对应关系。在125~140Ma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造成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卸载上涌,发生减压部分熔融;约125Ma,太平洋板块漂移方向发生了大幅度转折,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岩石圈停止减薄和减压部分熔融,出现岩浆宁静期。随着俯冲的深入,到110Ma前后俯冲板块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岩浆活动又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12.
通过西澳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的远程测试,在双桥山群横涌组和安乐林组斑脱岩中获得大量锆石,其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31 Ma±5 Ma(横涌组)、829 Ma±5 Ma(安乐林组),在河上镇群上墅组中获得加权平均年龄767 Ma±5 Ma。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华南地区广为发育的双桥山群应归入新元古界,该年龄为标定双桥山群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倪婷  凌新锋  黄勇  汪才军 《气象科技》2021,49(6):897-902
利用2008—2016年中国区域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多卫星降水数据相融合的、分辨率为0.1°×0.1°的逐时降水量数据集,将每年5—8月分为梅雨前(5月1日至入梅前1日)、梅雨期(入梅当日至出梅当日)和梅雨后(出梅次日至8月31日),分析了大别山区梅雨季节降水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大别山区梅雨期间年平均降水量360.3 mm,梅雨前平均降水量279.7 mm,梅雨后平均降水量287.0 mm。梅雨季节主要存在3个降水大值区:山区北侧中段、主峰东南侧和西南侧。从日变化情况来看,梅雨期降水日变化呈现双峰特征,出现峰值的时间分别是09:00、16:00。梅雨前、梅雨后降水日变化呈单峰特征。强降水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大值区也随着梅雨前—梅雨期—梅雨后的时间变化逐渐北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新疆巴喀勒萨依地区发现一套含少量火山碎屑岩的含铜砂岩地层,由于该地层位于近东西向的断裂夹块中,其含矿层位的确定就成了难题。在该地层中发现了一些腕足类、珊瑚、腹足类、植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时代属晚石炭世晚期。介绍了巴喀勒萨依地区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含铜砂岩剖面及铜矿特征,并获得铜资源量19 797 t,银铜资源量371 t,提出了该区铜、银富集在红色含铜砂岩中有机质聚集处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5.
新疆尼勒克县巴斯尔干地区有一套棕黄、褐红色砂砾岩,过去仅采获硅化木化石,根据岩性对比将其归属早白垩世.根据最近采获的植物化石资料,论证了该区巴斯尔干组地质年代为二叠纪乐平世.岩石地层单位称巴斯尔干组。  相似文献   
16.
苏皖地区石炭纪海相碳酸盐岩碳和氧同位素演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江苏南京孔山和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系碳酸盐岩C、O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苏皖地区石炭系δ^13C,δ^18O记录是以4个同位素演化阶段为特征,前3个同位素演化阶段与同时代的北美石炭纪相似,仅仅是内部演化特征略有不同,这反映了区域性的沉积环境的不同变化。在金陵组下部、和州组下部、黄龙组中下部和船山组层段,δ^13C表现出明显的正漂移,这可能是受植物和生物量增长、有机碳储藏量增加所引起的。δ^18O记录总体上与δ^13C值呈相似的变化趋势。δ^18O增加记录了气候变冷和冰川作用的结果。δ^18O负漂移与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是一致的。在浅水潮坪环境,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使δ^13C和δ^18O值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速报中平台程序基本流程和使用特点,程序采用Vi编程方法实现以二维坐标点阵结构显示汉字,与台网的交互软件(EDSP-IAS)中的WaveView程序自动链接运行,该闰台界面操作方便直观,易于定位地震参数,自动速报上网和自动寻呼。  相似文献   
18.
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本文在全面归纳与总结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及与之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直接针对我国桥梁工程中的主要震害问题,提出在我国开展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的必要性,并阐述作者对液化场地桩-土-张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应用改善了的质量平衡方程研究冬瓜山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的元素活动性及质量迁移,结果表明:系统中Zr,Hf,Y和Nb为不活动元素,其余均为活动元素。主量元素中仅CaO为迁出组分,其质量迁移量为84%,其余均为带入组分,带入量最大的SiO2的质量迁移量高达2384%;稀土元素均为带入组分,其中,中稀土较轻稀土和重稀土的活动性更强;其它微量元素中,带入序列由强到弱为:Cr→Ta→Sn→Th,迁出序列由强至弱依次为:U→Sb→Ni—Sr→Ba→Bb→Co→W;成矿元素Cu和Ag为带入组分,其中Cu的带入量最大,质量迁移量高达1200%。本文还得出两点具普适性认识:①稀土元素较其它微量元素对体系条件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能更好地示踪地质地球化学过程。②不同元素在不同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差异极大,仅凭经验判定某一元素为不活动元素往往不可靠。因此,在开展质量平衡研究时,首先采用适当方法确认体系的不活动元素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前提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相山铀矿田成矿机理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本文重点研究了相山铀矿田的成矿时代及成矿环境 ,并剖析了典型矿床在垂向上物质成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相山矿田主要经历了两期铀矿化作用 ,第一期为铀 赤铁矿化阶段 ,成矿年龄为 1 1 5± 0 6Ma ;第二期为铀 萤石 水云母化阶段 ,成矿年龄为 99± 6Ma。两期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环境 ,第一期成矿作用主要与大规模火山塌陷及次火山岩侵位有关 ,第二期成矿作用则主要与因太平洋板块的松弛作用而形成的区域性伸展、裂解及中基性脉岩的活动有关。相山矿田的热液蚀变类型不仅在平面上存在东碱、西酸的演化趋势 ,而且在垂向上还存在上酸、下碱的演化规律。通过对相山矿田成矿机理的深入探讨 ,认为相山矿田是成矿元素多阶段富集、成矿热液多期叠加以及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