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62篇
  免费   7538篇
  国内免费   10372篇
测绘学   3758篇
大气科学   7704篇
地球物理   9275篇
地质学   20344篇
海洋学   5095篇
天文学   1455篇
综合类   4251篇
自然地理   5490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578篇
  2022年   1847篇
  2021年   2088篇
  2020年   1648篇
  2019年   2033篇
  2018年   2169篇
  2017年   1990篇
  2016年   2246篇
  2015年   2108篇
  2014年   2436篇
  2013年   2494篇
  2012年   2490篇
  2011年   2661篇
  2010年   2768篇
  2009年   2651篇
  2008年   2521篇
  2007年   2361篇
  2006年   1939篇
  2005年   1785篇
  2004年   1339篇
  2003年   1232篇
  2002年   1184篇
  2001年   1203篇
  2000年   1283篇
  1999年   1561篇
  1998年   1211篇
  1997年   1139篇
  1996年   1052篇
  1995年   910篇
  1994年   797篇
  1993年   715篇
  1992年   568篇
  1991年   450篇
  1990年   331篇
  1989年   307篇
  1988年   272篇
  1987年   156篇
  1986年   145篇
  1985年   92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69篇
  1981年   57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1篇
  1958年   30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992.
地球物理问题的自适应模拟退火方法求解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对应用模拟退火方法来处理具有多参数性和非线性特点的地球物理问题时,温度参数和退火过程难以选取,需通过反复试验,不便于应用的缺陷,通过对晶体生长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温度参数的确定方法,不同的参数退火速度可以调节.使得本文所述算法具有自适应的特点,便于实际应用,通过理论和实际试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ADP数字地震前兆综合观测台网系统的功能与结构。ADP系统已在广东省地震局连续运行,满足前兆台网综合化、数字化、自动网络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4.
介绍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MASS系统)通过互联网信息发布实现的方案。该方案采用Windows2000server和ⅡS5.0平台,利用ASP技术和脚本语言JavaScript,VbScript及HTML技术,响应浏览器端的动态请求,实现诸如数据管理、数据服务和在线评比等功能,并根据用户请求完成波形数据和相应处理软件的下载。  相似文献   
995.
The Kotoda-Bortan (KB) model (Liu and Kotoda 1998) used for estimating evapotranspiration was modified.The monthly evapotranspiration for various surfa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118-123°E,28-33°N)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modified model,and the annual regional average of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1961 to 1998 was obtained using a weighting method.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the regional averaged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 has a decreasing trend over the past 40 years;the value dropped by about 24mm from 1961 to 1998.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tendency is due to the change of land surface condition.Compared with the case of 1980,the current proportions of paddy field,farmland and water surface have decreased by 1.353%,4.42% and 2.597% respectively,while the proportions of urban area and non-agriculture land have increased by 3.345%.These changes clearly result in a decrease of the regional averaged evapotranspiration.  相似文献   
996.
We presen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rag partition over rough surfaces.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odel is applied with high resolution to simulatingturbulent flows over arrays of roughness elements positioned on asmooth surface. The skin drag on the surface and the pressure drag on the roughnesselements are computed. The simulated drag partition compares well with wind-tunnelmeasurements and theoretical estimates for similar rough surfaces. This confirms that the computational approach offers an alternative to wind-tunnel and field experiments in studying drag and drag partition. The model is then applied to studying drag partition over rough surfaces with various roughness configurations. It is shown that drag partition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magnitude of the roughness frontal area but also on the sizes and arrangement of roughness elements, because (1) the pressure drag coefficient is sensitive to roughness-element dimensions and (2) the arragement of roughness elements lead to different interferences of turbulent wakes. The impact ofthe latter factor is not in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997.
文中研究了耦合海-气环流模式中的双热带辐合带(Double ITCZ)现象,并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从海洋热量收支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Double ITCZ现象是在热带太平洋赤道南北两侧各出现一条ITCZ的现象,这是耦合海-气环流模式中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异常现象,与实际气候中出现的Double ITCZ现象并非指同一问题。文中对比观测和模式结果,指出了Double ITCZ现象的主要特征,针对它的出现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再利用模式输出的热量收支各项进行统计,得到了从海洋热收支分析得到的海表温度变化原因。与观测到的正常模态相比,Double ITCZ是一个异常的模态,它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西太平洋暖池区的降温和东南太平洋10°S附近的升温。海洋热量收支分析表明,暖池区的降温主要是受到扩散的作用,而表层平流的异常增暖在决定异常辐合带区升温过程中占第一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模块化模糊神经网络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龙  林熙  金健  李菁 《气象学报》2003,61(1):78-84
综合应用预报量自身时间序列的拓展,数值预报产品和模块化模糊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一种新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研究。将这种新方法与常规的数值预报产品完全预报(PP)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模块化模糊神经网络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方法比PP预报方法的预报精度显著提高。并且,通过对预报模型“过拟合”现象的研究发现,这种模块化模糊神经网络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模型具有很好的泛化性能。  相似文献   
999.
用TRMM/TMI估算HUBEX试验区的云中液态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应用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微波成像仪的微波遥感资料反演云中液态水。由于微波成像仪85.5 GHz通道对云中液态水非常敏感,通过离散纵坐标矢量辐射传输模式,运用迭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出陆地上空非降水云中的液态水路径。在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中,分别运用微波成像仪85.5 GHz垂直极化单通道和微波成像仪85.5 GHz极化亮温差两种方法来估算陆地上空的云中液态水路径,反演结果与地基微波辐射计的测量结果是较为一致的。当地表比辐射率或地表温度误差较大时,用极化亮温差法估算云中液态水路径相对较好,尤其是对于低云,因为该方法对地表温度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00.
GPS水准在测图中的实用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大量的GPS资料指出,测图中在较平坦或低丘地区,除利用其平面信息(x,y)外,还可利用其第三维信息(h)。在不增加额外操作要求(即不增加GPS测量成本)的条件下,GPS水准高程精度可满足测图对高程精度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只利用GPS二维信息(x,y)加上用常规水准测量来获得第三维信息(h)的耗费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