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196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41.
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揭示海岸带开发强度演变过程与规律,推动海岸带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故文章以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20年7期海岸线与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东海区大陆海岸线、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强度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岸线平均移动速率为32.34 m/a,北部区域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43.54 m/a)大于南部(20.23 m/a)。杭州湾南岸区域在多个时期内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最快,厦门-漳州区域的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较慢。在空间分布上,海岸线变迁较为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口、海湾以及城市等级较高的沿海区域。(2)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海域等面积不断减少,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海岸带南部与北部的土地开发强度整体较高,中部区域土地开发强度较弱。(3)自然因素奠定了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要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42.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ology of several basins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e reveal that the study area mainly experienced six tectonic uplift stages at approximately 52 Ma, 34–30 Ma, 24–20 Ma, 16–12 Ma, 8–6 Ma, and 3.6–2.6 Ma.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pollen assemblages from the Qaidam, Linxia, Xining, and West Jiuquan Basins show that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has undergone six major changes in vegetation types and climate: 50–40 Ma for the warm-humid forest vegetation, 40–23 Ma for the warm-arid and temperate-arid forest steppe vegetation, 23–18.6 Ma for the warm-humid and temperatehumid forest vegetation, 18.6–8.5 Ma for the warm-humid and cool-humid forest steppe vegetation, 8.6–5 Ma for the temperate sub-humid savanna steppe vegetation, and 5–1.8 Ma for the cold-arid steppe vegetation.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s of tectonic uplift events inferred from sedimentary records, climatic changes inferred from polle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s show that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climate in the Paleogene at low altitude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ile that in the Neogene interval with high altitude landscapes of mountains and basins is more controlled by altitude and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743.
One of the essential inputs in settlement prediction models is the soil modulus, which may be obtained from laboratory tests or estimated from in situ measurements. The total uncertainty in predicting the confined modulus of a sandy soil is quantified with data from side-by-side in situ testing using the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 the static cone penetration test, the light dynamic probing and the laboratory oedometer test. To estimate transformation errors, correlations are proposed between in situ and laboratory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milar magnitudes of total uncertain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 situ methods, which are approximately twice as high as those from the direct oedometer method. The quantified uncertainties are an important input for reliability-based designs of foundations under similar soi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744.
烟台牟平海洋牧场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烟台牟平海洋牧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影响因子及低氧对该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于2015年6月和8月分两个航次在该区域分别设置相同的18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调查和分析。对采集的生物样品进行群落特征分析,使用生物统计软件PRIMER计算优势度指数(Y)、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并进行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法(MDS)分析以及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AMBI)和multivariate-AMBI(m-AMBI)分析。其中6月航次共采集和鉴定大型底栖动物97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总平均生物量达到10.64 g/m2,甲壳类贡献率最高;8月航次共采集和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8种,多毛类是优势类群。总平均生物量达到9.28 g/m2,多毛类贡献率最高。6月份的H',D,J分别为3.071±0.773、2.782±0.778和0.622±0.143;8月份分别为3.192±0.369、2.730±0.510和0.751±0.076。通过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发现,6月份和8月份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子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关系较大,其中最能解释该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水温、浊度,而溶解氧是造成6月份与8月份丰度和生物量较大差异的主要因素。AMBI和m-AMBI分析表明该区域部分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以污染耐受种为主,底栖生态健康不佳。烟台牟平海洋牧场8月份季节性的缺氧环境,已在短期内影响了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  相似文献   
745.
戴瑶  段增强  艾东 《测绘通报》2021,(1):121-123,147
地形地貌、土壤、覆被类型、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及卫星影像对规划工作十分重要,而很多资料分散于多个互联网资源及研究者中.本文借助云服务器,在GeoServer协助下构建WebGIS服务,并以OpenLayers为客户端发布专题地图信息,为国土空间规划所在地区提供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关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46.
地基沉降预测模型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基沉降预测是岩土体稳定性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邓英尔和Gompertz等已有预测模型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地基沉降预测模型——邓英尔-Gompertz曲线模型,并提出了求解此类模型的新方法——规划求解法,解决多变量非线性方程的极值问题;同时探讨了测量点数目及其所处阶段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即:测量点越多预测效果越好。测量点处于发生阶段时预测结果一般偏小;测量点达到发展阶段时预测结果一般偏大;测量点达到成熟阶段时预测结果与预测模型、工程沉降特点有关;测量点达到极限阶段时预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邓英尔、Gompertz等模型相比,新模型预测的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747.
艾加秋  王非凡  杨兴明  史骏  刘凡 《遥感学报》2021,25(5):1071-1084
针对双边滤波在抑制SAR图像相干斑噪声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匀质性的改进双边滤波算法BH-IBF(Improved Bilateral Fil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Background Homogeneity),并将其应用于SAR 图像斑点噪声抑制.BH-IBF以传统双边滤波作为基...  相似文献   
748.
针对2020年1月5—17日乌鲁木齐出现的重污染天气,利用乌鲁木齐的探空站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数据计算了最大混合层高度、平均风速、逆温特性、边界层通风量、能见度、相对湿度等,对最大混合层高度、能见度、相对湿度与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模式分析污染形成源。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大气层结较为稳定,主要表现为逆温层厚(平均577 m)、逆温强度大(平均1.7℃/100 m)、最大混合层高度低(平均400 m);边界层通风量对局地空气质量影响显著;PM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呈弱的正相关,与能见度呈指数相关;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模式分析得出此次污染过程以局地排放为主要形成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