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41篇
  免费   22541篇
  国内免费   46166篇
测绘学   4935篇
大气科学   25279篇
地球物理   18127篇
地质学   46782篇
海洋学   18126篇
天文学   2002篇
综合类   7304篇
自然地理   5893篇
  2024年   180篇
  2023年   631篇
  2022年   1694篇
  2021年   2130篇
  2020年   2963篇
  2019年   6467篇
  2018年   6849篇
  2017年   6470篇
  2016年   6768篇
  2015年   5897篇
  2014年   5696篇
  2013年   6275篇
  2012年   5919篇
  2011年   5777篇
  2010年   5726篇
  2009年   5050篇
  2008年   4245篇
  2007年   4199篇
  2006年   3600篇
  2005年   3440篇
  2004年   3412篇
  2003年   3152篇
  2002年   2854篇
  2001年   2728篇
  2000年   2490篇
  1999年   2870篇
  1998年   2646篇
  1997年   2612篇
  1996年   2176篇
  1995年   2037篇
  1994年   1818篇
  1993年   1684篇
  1992年   1392篇
  1991年   1097篇
  1990年   947篇
  1989年   806篇
  1988年   695篇
  1987年   494篇
  1986年   427篇
  1985年   315篇
  1984年   345篇
  1983年   217篇
  1982年   239篇
  1981年   172篇
  1980年   131篇
  1979年   126篇
  1978年   58篇
  1977年   52篇
  1971年   53篇
  1970年   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Using the decimetric (700–1500 MHz) radio spectrometer and the synchronous observational system with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at four frequencies (1420, 2130, 2840 and 4260 MHz) of Yunnan Observatory, two rare events were observed on 2001 June 24 and 1990 July 30. The former was a small radio burst exhibiting pulsations with short periods (about 29, 40 and 100 ms) in the impulsive phase. The latter was a large radio burst, which at 2840 MHz produced radio pulsations with period of about 30 ms. This paper focuses on pulsations with very short periods in the range of 29–40 ms. The mechanism of generation of such pulsations may be modulation of radio radiation by the periodic trains of whistler packets originating in unstable regions of the corona. Alternatively, these pulsat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wave-wave non-linear interactions of electrostatic upper hybrid waves driven by beams of precipitating electrons in flaring loops.  相似文献   
32.
样品在分解过程中 ,亚铁易被空气部分氧化 ,致使测试结果偏低 ,采用在HF H2 SO4溶矿过程中加入邻菲卟罗啉 ,与亚铁形成络合物 ,对保护亚铁具有较好的效果。拟定了在塑料坩埚中加邻菲卟罗啉、H2 SO4及HF ,中高温电热板溶矿 ,容量法测定样品中的亚铁 ,方法精密度为 0 .2 3% ,样品加标准回收率 98.8%~ 10 1.9%。此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3.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34.
A synthesis of Holocene pollen record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shows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Palynological evidences from 24 cores/sections have been compiled and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shifted from subalpine/alpine conifer forest to subalpine/alpine 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forest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plateau; from alpine steppe to alpine desert in the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 and from alpine meadow to alpine steppe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lateau regions during the Holocene. These record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began about 9 ka from the southeast, and a wide ranging level of increased humidity developed over the entire of the plateau around 8-7 ka, followed by aridity from 6 ka and a continuous drying over the plateau after 4-3 ka. The changes in Holocene climates of the plateau can be interpreted qualitatively as a response to orbital forcing and its secondary effects on the Indian Monsoon which expanded northwards  相似文献   
35.
本文运用带通滤波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81年7月由西南低涡等天气系统引起的大暴雨过程作了地面气象要素场的中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带通滤波后的场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其中一些物理量场的适当配置与6小时后的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了此带通滤波方法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同时采用4个台站的国际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同步地球自转参数,研究了极移引起的地球重力场变化特征。利用自回归模型估计了各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和积谱密度,结果表明极移导致的重力效应的主要能量集中在Chandler摆动和周年项附近,叠积后实际重力观测与极移重力信号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分别为0.4%和3.9%,说明超导重力仪可有效监测极移导致的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37.
地震前后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的量化指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表达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的量化指标——区域应变率、应变集中度。在此基础上,对南北地震带各水准监测区近30年的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实际计算.并结合具体震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震前后形变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地壳运动状态,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以丰富的实际资料,论证了地下水的卤素元素(F、Cl、Br、I)的形成、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与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地下水退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江汉平原东部区和鄱阳湖区地下水中Br、I元素的调查研究结果及它们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南部区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分析对比,指出该区是一个形成Br、I矿泉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9.
阿吾拉勒山体西段发育了厚度巨大的下二叠统火山岩,这些火山岩均属碱性玄武岩系列,以钾质类型为主,钠质类型次之,岩浆演化呈现出跨越B型趋势。这种火山活动是在大陆地壳内部产生的,代表了陆内裂谷演化的早期阶段。在早二叠世末期,由于受到新源运动的影响,这种火山活动被终止了。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