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313篇
地质学   542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了降低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成本和功耗,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实现∑-△模数转换器中的数字抽取滤波器算法。通过采取查表法、倒序循环遍历法以及模拟循环寻址法等优化方法,以较低工作频率实现了四通道四级抽取滤波运算,达到了系统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2.
???????????????????????????????????????????????????????????????????????ж?λ?????????????????????????????????Σ??????λ?????????????????????????????????????????????μ???????????????б???????????????????????????????ú???????????????????????????????????????Ч?????б??????????????????ò??ù??????о????λ???λ?????  相似文献   
133.
基于氮稳定同位素的九龙江口鱼类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3年6—8月九龙江口采集到的隶属于13目42科61属共71种鱼类的营养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鱼类的δ15 N值跨度较大,介于7.23‰~14.66‰之间。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基准生物估算出鱼类的营养级介于1.70~3.89之间,营养级最低与最高的鱼类分别为少牙斑鲆(Pseudorhombus oligodon)与多鳞鱚(Sillago sihama)。与Fishbase同种鱼类的营养级数据进行比较,83.1%的鱼类的营养级均值处于Fishbase同种鱼类的营养级范围内,但81.7%的鱼类的营养级均值比Fishbase同种鱼类的营养级均值略低;与传统的胃含物分析结果比较,58.3%的鱼类的营养级在0.5个营养级的误差范围内。基于氮稳定同位素估算的鱼类营养级较低的原因可能与本研究样品中低龄鱼及幼鱼比例较大有关。与其他方法相比,稳定同位素法在研究体型较小的幼鱼和低龄鱼营养级更具优势。鱼类营养级随其个体大小的变化明显,但存在种的差异性:不同体长的髭缟鰕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和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的营养级跨度较大,分别为1.54和1.43;而鳓(Ilisha elongata)等的营养级则跨度较小,这可能与不同鱼类的食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对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外航海保障体系的研究,重点从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技术支持与主要产品、质量管理与服务体系几方面分析了的国外航海保障体系的先进性,指出其对我国航海保障体系发展的启示之处,提出了我方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5.
登陆台风边界层风廓线特征的地基雷达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登陆台风边界层风廓线特征,利用2004—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收集的17个登陆台风资料,采用飓风速度体积分析方法,反演登陆台风的边界层风场结构特征。与探空观测对比表明,利用雷达径向风场可以准确地反演登陆台风的边界层风场结构,其风速误差小于2 m/s,风向误差小于5°。所有登陆台风合成的边界层风廓线显示,在近地层(100 m)以上,边界层风廓线存在类似急流的最大切向风,其高度均在1 km以上,显著高于大西洋观测到的飓风边界层急流高度(低于1 km)。陆地边界层内低层入流强度也明显大于过去海上观测,这主要是由陆地上摩擦增大引起。越靠近台风中心,边界层风廓线离散度越大,其中,径向风廓线比全风速以及切向风廓线离散度更大。将风廓线相对台风移动方向分为4个象限,分析边界层风廓线非对称特征显示,台风移动前侧入流层明显高于移动后侧。最大切向风位于台风移动左后侧,而台风右后侧没有显著的急流特征,与过去理想模拟的海陆差异导致的台风非对称分布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36.
廖必军 《气象科技》2007,35(4):567-570
在高电阻率地区,建造符合要求且经济实用的地网一直是防雷工程施工的难点。因为组成地网的接地极的形状关系到材料利用效率和施工难易程度。提出了"多角辐散地极"的概念,设计制作了多角辐散地极,并选择了3个不同的地域环境,对这一设计技术进行了试验。通过与普通地网的比较,证明了在高阻率地区多角辐散地极组成的地网优于普通地网。通过对不同安装距离,不同降阻剂投放量的比较,确定了多角辐散地极的最佳安装方法,并根据试验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并联系数,得出工程量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7.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廖菲  洪延超  郑国光 《气象科技》2007,35(3):309-316
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地形对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形的动力效应和热力效应,详细分析了地形的动力、热力效应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变化。重点分析了地形对气候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及对流性天气系统降水的影响。简单地讨论了在研究地形对降水影响时观测分析、气候统计、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8.
新疆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的PGE成矿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铂族元素(PGE)矿化主要与镁铁-超镁铁杂岩有关,成矿类型主要为岩浆型矿床,这类PGE矿床的形成主要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岩浆中富含PGE;二是具备PGE从岩浆中分离和富集的机制,主要是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硫达到饱和。新疆北部镁铁-超镁铁质杂岩发育,并产有喀拉通克、黄山、黄山东、图拉尔根4个大型铜镍矿床和香山、土墩、葫芦、白石泉等中、小型铜镍矿,以及香山西、尾亚等中型钒钛磁铁矿矿床,但迄今尚未发现成型的PGE矿床。文中通过对PGE矿床的形成机制与镁铁-超镁铁杂岩源区特征研究,探讨了北疆地区PGE矿床的成矿问题。综合分析认为,新疆北部后碰撞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岩石类型为经过了分离结晶形成的铁质岩石系列,是PGE矿床的有利容矿岩石;矿床的Sr、Nd、Pb、O、Os和S同位素和含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在岩浆演化和成矿过程中有地壳物质加入并可导致硫化物熔离作用,说明在成矿机制上也存在形成岩浆型PGE矿化的条件。新疆北部PGE矿化微弱的原因可能在于该区广泛发育的亏损型地幔源(具正的εNd值特征),这一亏损型地幔可能部分源于洋壳熔融,与产于后碰撞造山带环境、发育于"洋壳"或"不成熟"陆壳基底之上有关,由此决定了原始岩浆为贫PGE的源区,因此不利于PGE的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39.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迁移演化与坳陷西翼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陆上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为研究对象,以地震反射资料为基础,主要采用地震剖面"层拉平"与"平衡剖面恢复"等技术手段,对天环坳陷形成与迁移演化历史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天环坳陷最早形成于晚侏罗世,后期由于受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山期构造运动影响,坳陷核部逐渐向东迁移至现今位置,前后累计迁移距离约30 km;2)当坳陷核部向东迁移至有效烃源岩范围附近时,原先已形成的油气藏发生重新调整,油气向坳陷西翼高部位运移、聚集,从而形成了次生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0.
Being the heaviest fraction of crude oils, asphaltenes are liable to aggregate, and other molecules in the oils can be steadily adsorbed onto, and even occluded inside the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s of the asphaltenes. These occluded compounds inside the asphaltenes can survive over geological time in oil reservoirs owing to effective protection by the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s of the asphaltenes. The asphaltenes of a crude oil (ZG31) from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NW China, were hierarchically degraded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H2O2/CH3COOH to release the occluded compounds. Besides the common components, series of even numbered n-alk-1-enes and 3-ethylalkanes were detected among the occluded compounds. Comparison of the biomarker distributions and the compound-specific C isotopic results between the compounds from the maltenes and those from the occluded fraction, the ZG31 reservoir was suggested to have been charged multiple times, with different charges being derived from different strata of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