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5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510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411篇
地球物理   399篇
地质学   898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81.
Seismic capacity, including the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and ultimate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precast segmental concrete double-column(PSCDC) piers with steel sleeve(SS) connection or grouted corrugated-metal duct(GCMD) connection, has been verified to be similar to those of cast-in-place(CIP) piers by quasi-static tests. However,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damage process of PSCDC piers has limited their application in high-intensity seismic areas. Therefore, shake table tests, using variable types and intensities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connection joints and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SCDC piers with SS and GCMD connections. Also,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esign parameters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pi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damage in PSCDC piers was caused by the cyclic opening and closing of connection joints. Under high-intensity ground motions, the PSCDC piers had a lower seismic performance than the CIP piers due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ir integrity and stiffnes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SCDC piers is comparable to CIP piers when using an appropriate initial stress of the prestressing tendons.  相似文献   
982.
Yu  Fangjie  Zhang  Xuan  Chen  Xin  Chen  Ge 《Ocean Dynamics》2020,70(11):1449-1459
Ocean Dynamics - The ocean thermal structure (OTS)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that affects tropical cyclone (TC) intensities, as energy drawn from the ocean fuels TCs. Satellite altimetry can be used...  相似文献   
983.
甲醛溶液对发头裸腹溞及其体表聚缩虫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诚  陈勤  葛家春  孟文新 《湖泊科学》1997,9(2):183-186
不同浓度的甲醛溶液对枝角类发头裸腹溲Modinairrasa的致毒效应以及对其体表附着的聚缩虫Zoothamiumsp.的杀灭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12h、24h两俱和用时段中,甲醛浓度与发头裸腹溲相对存活率之间以及甲醛浓度与发头裸腹溲体表聚缩虫营养体脱落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84.
40-30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MIS3晚期。青藏高原在岁差周期夏季高太阳辐射作用下,据古里雅冰芯与若干孢粉记录指示温度比现在高2-4℃,高原及邻区众多大湖的高湖面记录指示大范围降水丰沛。应用Kutzbach水能平衡方程推算了封闭湖泊流域(青海湖、扎布耶/拉果错、阿克塞钦/甜水海)年平均降水可达640mm,560mm,260mm,分别是现代降水的1.7倍,3倍,5倍。高原及邻区包括祁连山以北和云南部分区域在内的大降水对水系河流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原内部河湖串联,水系合并;如色林错、班戈错、纳木错串联为高原上最大的内陆水系;若尔盖古湖外流并入黄河水系;长江上游大水在三峡束狭形成强烈旋涡掏蚀成低于海平面的深槽,形成了深槽中、底部的砂砾沉积。这次高温大降水事件是由高太阳辐射导致的由青藏高原高温热低压加强、热带洋面增暖蒸发强烈、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增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高原特强夏季风,同时极地冰盖迫使西风带南移也可能加强了对高原尤其是西部的降水.H3事件(27kaBP)促进了高温大降水事件的结束,H4事件(35.5kaBP)则可能短期萎缩了夏季风,使高温大降水事件呈现不稳定性特点。  相似文献   
985.
王瑞  何亮  张萌  曹特  张霄林  刘颖  倪乐意  葛刚 《湖泊科学》2021,33(5):1315-1333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众多淡水水体的扰动、污染,我国苦草属(Vallisneria)植物的种群规模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明确苦草属植物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因素,阐明苦草属植物退化的原因,是保护和恢复该属植物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总结了影响苦草属植物萌发和生长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挖掘文献中的数据,对重要环境因子与苦草属植物萌发和生长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涉及苦草(V.natans(Lour.) Hara)的研究较多,而涉及刺苦草(V.spinulosa Yan)和密刺苦草(V.denseserrulata Makino)的研究较少;(2)苦草属植物种子的萌发受到温度、光照强度、水深、掩埋深度、基质情况和储存方式等因素的影响;(3)苦草属植物生长受到光照强度、水深、水体营养水平、底泥营养水平、底泥有机质和动物牧食等因素的影响;(4)其他条件适宜时,苦草和刺苦草种子在20~30℃都保持较高的萌发率(均值 50%);(5)苦草种子萌发率随着掩埋深度的增加而快速下降;(6)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随水深增加而下降;(7)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着氨氮浓度增加而下降;(8)水体和底泥中高含量的总氮和总磷对苦草属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生长导致的遮光,而不是直接毒害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苦草属植物萌发、生长参数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定量研究,更好地服务于该属植物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986.
Local seismic event slopes contain subsurface velocity information and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seismic stacking velocit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ovel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stacking velocity automatically from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using similarity‐weighted k‐means clustering, in which the weights are local similarity between each trace in common midpoint gather and a reference trace. Local similarity reflects the local signal‐to‐noise ratio in common midpoint gather. We select the data points with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to be used in the velocity estimation with large weights in mapped traveltime and velocity domain by similarity‐weighted k‐means clustering with thresholding. By using weighted k‐means clustering, we make clustering centroids closer to those data points with large weights, which are more reliable and have higher signal‐to‐noise ratio. The interpolation is used to obtain the whole velocity volume after we have got velocity points calculated by weighted k‐means clustering.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one obtains 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of the stacking velocity because the similarity‐based weighting in clustering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reliability of different data points in mapped traveltime and velocity domain.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at, we apply the proposed method to synthetic and field data examples, and the resulting images are of higher qualit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nes obtained using exist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987.
在已有理论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复式钢管混凝土外肋环板节点的抗剪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建立了节点核心区的抗剪受力模型,将节点域抗剪贡献分为三部分:节点域内外钢管腹板的抗剪贡献、节点主要连接件竖向肋板与锚固腹板的抗剪贡献以及节点域混凝土的抗剪贡献,推导了复式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屈服抗剪承载力和极限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复式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的工程设计提供承载力计算方法。理论得到的节点屈服剪力和极限剪力值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并提出抗剪能力储备系数这一新指标反映节点的抗剪切破坏能力,量化地解释了节点发生梁铰破坏后抗剪能力的安全储备。得出此类新型节点在破坏时抗剪储备能力充足,可保证节点达到良好延性的破坏模式,说明节点设计符合强剪弱弯的抗震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88.
本文用板块构造理论全面分析和恢复了川西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通过阐明大地构造对金矿成矿的专属性及金矿大地构造成矿带的概念,划分了本区的金矿大地构造成矿带.并对各成矿带大地构造控制及主要的成矿地质作用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区内金矿床的实际产出情形和相应区带对金矿矿床类型的专属性,确定了区内不同环境中金矿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989.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营养盐历史变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娅  于革 《湖泊科学》2016,28(4):875-886
湖泊营养盐变化在自然条件下受到气候水文因素控制,同时受到湖泊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作用和反馈.作为动力机制探讨,本文试图基于水文和生态动力学方法,分别构建气候-流域水文作用于湖泊营养盐的外源模式和湖泊生物群落作用于湖泊营养盐的內源模式.针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经过控制实验和率定,发现营养盐模拟与观测数据在时间序列上达到90%百分位的正相关,因此用来模拟1640 1840 A.D.期间的营养盐演变历史.研究表明:(1)模拟的湖泊营养盐变化与沉积钻孔揭示的历史营养盐变化基本一致,沉积记录与模式模拟的7个湖泊的营养盐变化均显著相关;(2)气候因素是湖泊营养盐历史演变的主控因子,来自于湖泊生物群落的反馈作用贡献约占40%;(3)在温度和降水因子的驱动下,湖泊营养盐历史变化主要受降水控制,在极端干旱时期,60%的营养盐变化同步响应于降水变化.同时,面积在400 km2以下的湖泊营养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2000 km2以上的大湖更为敏感.研究结果对长江中下游湖泊营养状态的长期变化机理认识和趋势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0.
北京市北运河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北运河土沟、榆林庄及和合站3个典型河道断面,进行河道0~60 cm深度沉积物对氨氮、磷酸盐的吸附/解吸批平衡静态试验研究,采用多种动力学模型分析北运河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提出适用于北运河沉积物吸附/解吸特性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北运河典型断面各深度的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解吸过程总体呈现3个阶段:快反应阶段—慢反应阶段—平衡阶段;在0~0.5 h的快反应阶段可完成吸附或解吸总量的60%,且对氮、磷的吸附速率大于解吸速率.2)北运河各断面对氨氮与磷酸盐的平衡吸附量表现为S(榆林庄)S(土沟)S(和合站);对氨氮的平衡解吸量表现为S(土沟)S(榆林庄)S(和合站),对磷酸盐的平衡解吸量表现为S(和合站)S(土沟)S(榆林庄),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平衡吸附与解吸量随断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20 cm表层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能力较强.3)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各深度沉积物的吸附/解吸过程拟合最优,模型参数公式为k2=S-0.369max+0.163;qe=0.022 Smax+18.077 Kf+41.947.通过模拟得出在400 mg/L氮、磷浓度下吸附于沉积物中的氮、磷污染物会随着解吸过程释放52%~80%的氨氮和6%~42%的磷酸盐,可能不仅二次污染上覆水体,还随河水下渗从而对地下水质形成潜在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