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734篇
海洋学   156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6篇
  1934年   5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及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及石炭系包括5个组,自下而上分别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石炭系巴楚组、卡拉沙依组和小海子组。其中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巴楚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早中期,卡拉沙依组地质时代为晚杜内中期至巴什基尔期,小海子组地层时代为巴什基尔末期至莫斯科早期。岩石类型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还有膏盐岩,并夹薄层火山碎屑岩。沉积相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组合,包括河流、三角洲、滨岸、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6种相和12种亚相及33种微相。晚泥盆世东河塘期至石炭纪发生过4次较大的海侵,海侵范围由下而上逐渐增大,至晚石炭世小海子期海侵规模最大。东河塘期开始海侵,海水由西而东侵入,此时周缘碎屑物质供应充分,主要为无障壁海岸和障壁海岸沉积,西南缘为浅海相沉积。巴楚期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源向北或北东方向退却,陆源碎屑物质注入急剧减少,形成了一套富含生屑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中期海侵规模比巴楚期更大,海水深度加大,西部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其余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晚期和小海子期海侵达最大,向东扩展,大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东部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塔北大部分地区缺失。  相似文献   
102.
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研究区实测露头剖面沉积构造、岩矿、沉积地球化学、粒度分析、古流向资料、重矿物及沉积相的综合研究,结合地层、古生物、区域岩性资料等,对研究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早石炭世有5个古陆,即阿勒泰古陆南准噶尔古陆、敦煌-走廊古陆、阿拉善古陆、陇西古陆;有10个沉积相区,即库马苏滨浅海相区、布尔津-富蕴滨浅海相区、博格达滨浅海区、北准噶尔深海-半深海相区、北天山半深海-深海相区、克拉美丽冲积扇-湖泊相区、克拉玛依冲积扇-湖泊区、南天山-北祁连滨浅相区、柴达木碳酸盐台地相区、中祁连滨浅海相区。晚石炭世的岩相古地理与早石炭世相比,既有继承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古陆范围有所小;有5个古陆,即阿勒泰古陆、北准噶尔古陆、马鬃山古陆、敦煌-阿拉善古陆、中天山古陆;有9个沉积相区,即库马苏河湖相区、布津-富蕴河湖相区、克拉美丽-巴里坤滨浅海相区、博乐-库尔勒-红柳园滨浅海相区、克拉玛依-哈密半深海-深海相区、乌鲁木齐生物滩丘区、柴达木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宗务隆山浅海-半深海相区、祁连滨浅海相区。半深海-深海相区、滨浅海相区和三角洲相区是较为有利的气分布区。  相似文献   
103.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factors in tower latitudes on Meiyu/Baiu front,adiagnostic analysis for the two cases during June to July of 1985 and 1986 was examined.We foundthat (1)when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activity moves westward to 10.5-15.5′N/140°E from eastside of 10.5-15.5°N/160°E,the northward shifts of the Meiyu/Baiu rain belt occurs;(2)themain factor which results in the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shifts of Meiyu/Baiu rain belt is thoughtas the 8,18 and 30 day oscillations of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activity around West Pacific.Meanwhile,the wave train propagating from Lake Baikal via Okhotsk Sea to the tropics couldsometimes shift Baiu rain belt southward;(3)the onsets of Meiyu in China of both cases tend totake place just when the convective activity around lower latitudes moves westward through about140°E with the 8,18 and 30 day oscillation periods firstly coming to June.  相似文献   
104.
相山铀矿田横涧矿床的成因归属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万良 《地质论评》2001,47(4):377-382
横涧矿床位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相山铀矿田)的北部,是相山众多与花岗斑岩有关的铀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主要产于横涧花岗斑岩体中,其外接触带粉砂岩、变质岩中也有矿体分布。矿体形态为脉状,是岩浆热液作用的产物,成矿前热液呈碱性,第一期成矿热液呈弱碱性,第二期成矿热液呈弱酸性,该花岗斑岩以往认为是潜火山岩,但潜火山岩本身概念太复杂,实际上不便运用,相山铀矿田边部的浅成一超浅成侵人体,与其说是潜花岗斑岩(潜英安斑岩)石油如说是花岗斑岩(英安斑岩)。横涧矿床是斑岩铀矿床。  相似文献   
105.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层序地层与油气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立  付荣 《古地理学报》2001,3(1):71-77
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 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断陷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联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断陷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的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岩; 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条件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06.
油、水、干层的地球化学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一种判断油、水、干层的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储层样品中有机抽提的的含量和组成特征,结合油层物性,地层测试和试油资料编制织识别油、水,干层的图版,提出判别油、水、干层的地质/地球化学指标,确定油层的地球化学参数的下限,并运用此方法对松辽盆地新站油田主要油层分布段的油、水、干层进行判别。根据试油资料验证表明,地球化学判断结果比传统的地质录井及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判断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7.
大连湾60多年来生态环境地质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林景星  张静等 《地质学报》2001,75(4):527-536
依据对大连湾60多年来沉积柱的生态环境地质演化研究,发现其污染变化可以分为3个时期:①1933-1974年为洁净时段;②1974-1989年为污染较重时段;③1989-1997年为严重污染时段。若视第一时段的污染度为0,则第二时段的污染度为第一时段的8倍,第三时段的污染度为第一时段的25倍,可见污染度增加是非常迅速和严重的。其中Cd、Pb、As、S、Zn5种元素含量增加最快。1997年大连湾表面沉积物中Cd、Hg、Pb、As的含量分别为自然背景值的81.42倍、6.0倍、7.54倍、3.82倍,表明大连湾污染的严重性。研究发现自1950年以来大连湾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说明污染度增加已对生命健康造成严惩的影响。大连湾的臭水套已成为一个生物多样性异常低下的、超级污染的环境,是一颗巨大的隐性化学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108.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出砂冷采机理及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对地层原油含有溶解气的各类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它通过大量砂子的产出和泡沫油的形成,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河南油田于199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稠油出砂冷采技术调研及可行性研究,出砂冷采机理及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并于1997年6月进入现场先导试验,矿场试验已展示出明显出砂冷采特征的G4906井,日产油量20t-30t,是常规开采和蒸汽吞吐的10倍和4倍以上,开采成本比蒸汽吞吐降低47%,出砂冷采工业化应用配套技术的形成和应用,将使国内及河南油田稠油资源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9.
一种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10.
The Changjiang Rive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normous volume of runoff and the great amount of sediment load with remarkable seasonal variation. The annual runoff sometimes is respondent to the amount of sediment load, and sometimes not. The amount of monthly sediment load after the month of the maximum runoff is larg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month.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net quantity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vicinity of the river mouth varies greatly in time between the ebb and flood, spring and neap, and dry seasons and flood seasons. The three bifurcations also have differences in concentration and net quantity in space. Even in the same bifurcation they have differences in and out of the sand bar. At present, the North Channel is the main passage for water and sediment load emptying into the sea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the sediments from the river basin are deposited nearby the South Branch entrance and the main depositional area is situated in subaqueous delta off the South Channel. Between 122°30'E and 123°E is an important boundary for eastward sediment dispersion from which the suspended sediment are dispersed towards the east by sou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