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8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272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259篇
地球物理   396篇
地质学   726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中国耕地与未来30年食物需求、保障及对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未来的 30年中 ,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 ,至 2 0 30年达到峰值 1 6亿 ,净增 3亿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食物需求的量与质越来越高。届时中国食物的保障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到 2 0 30年 ,满足上述食物需求量 ,食物主要来自耕地的生产潜力和非耕地的食物替代生产两方面。在政策非常强有力、一切从保护耕地出发、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维持动态平衡的条件下 ,到 2 0 30年 ,中国耕地面积可保持 1 31× 1 0 6 hm2。而中国到 2 0 1 0年、 2 0 30年年人均需求粮食分别为 42 0 kg和460 kg,这两个基期年分别需求粮食总量为 5 796× 1 0 8kg和 7360× 1 0 8kg。研究认为 2 0 1 0年、 2 0 30年中国耕地动态变化后食物保障能力分别在 93%和 87%。非耕地资源食物替代是补充食物生产和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2 0 30年其食物替代能力可达到 90 0 0 0×1 0 3t,其中草业 3380 0× 1 0 3t,木本粮油 1 70 0 0× 1 0 3t,水域 2 5 82 0× 1 0 3t,野生生物 1 340 0× 1 0 3t,非耕地的事物替代能力达到约 1 0 %。中国食物生产与发展的四个保证 ,一是有效的保护耕地政策 ,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投入 ,三是构建食物生产体系与保障体系 ,四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992.
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预警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论述了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建立山地生态系统预警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预警,在假定不作重大投资进行调控修复的前提下对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进行预警分析,复合生态系统及各子系统都将处于逆向演替状态,绝大多数子系统及复合生态系统在2010年前将处于各种预警状态。在预警分析基础上,提出优化调控战略要点,其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  相似文献   
993.
994.
黄铁矿热电结构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邵伟  孙岱生等 《现代地质》1992,6(4):404-410
本文提出了半导体矿物热电结构的概念。以黄铁矿为例提出了热电结构的分类命名,金矿床黄铁矿热电结构系列的实例,广泛的标型意义,热电结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995.
邵建波 《吉林地质》1992,11(2):55-60
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的研究是当代地质科学的一项热门课题。而在地壳上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石中的韧性剪切带的特征研究同样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碳酸盐矿物及岩变形机制和变形习惯的讨论,总结了碳酸盐糜棱岩的一些岩石特征,提出了在碳酸盐岩石中鉴定韧性剪切带的几项标志。  相似文献   
996.
陕南秦岭造山带东江口花岗岩体群含磁铁矿极高,并含镁质黑云母,稀土元素负铕异常极不明显,氧同位素和锶初始比值都较低.因此,东江口岩体肛为一典型的Ⅰ型花岗岩.用数学地质和图解法与全球重要造山带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类比后发现,本岩体群花岗岩为碰撞型花岗岩,是秦岭造山带碰撞造山的产物.据此分析了晚古生代秦岭造山带的演化.讨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与其构造环境的关系,认为碰撞型花岗岩既可是S型花岗岩,也可以是Ⅰ型花岗岩,这主要与花岗岩的源区岩石有关.而与构造环境没有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含氧酸盐矿物生成自由能的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元凯  邵俊  陈德炜 《地质科学》1978,13(4):348-357
地质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热力学理论和热化学方法的应用。在地质领域内应用热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矿物及有关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或热化学数据)。  相似文献   
998.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实时性、构想性等特点而越来越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之后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地球科学部分领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文献。与传统方法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能提供更丰富的可视化和交互环境,使科学家能够操纵多达GB甚至TB级数据,以一种身临其境方式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实时操作,而无需科研人员到达现场。通过虚拟现实系统,能将尽可能多学科的数据放到同一个环境下,增强科研人员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得出错误结论。同时能重塑不可再生资源,避免了在科学研究的同时对其造成的破坏,有助于科学知识在公众中的传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拥有大量高精度LiDAR地形数据的活动构造等领域亟待引入该项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地球科学研究,并推动该学科在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9.
利用濮阳小震集中区1970年1月—2019年12月地震目录,基于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计算地震丛集率,分析该区地震丛集特征。结果发现:(1)在中强地震前,濮阳小震集中区地震丛集率存在高值现象,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值,与强震前地震活动从增强到平静的过程相吻合,对地震危险区判定有一定指示意义;(2) 1997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聊城—兰考断裂西侧,且小震出现相对“稀疏”异常,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000.
运用褶积、广义回归及差分方法对泾阳地震前后关中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泾阳地震是大面积应力积累和调整的结果;②所监测的各断裂活动震前存在着中短期形变异常,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活动特征;③进入短期的异常标志是中短期异常出现转折或反向;④各断层活动速率呈准同步变化,曲线形态大都呈现典型的α、β、γ相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