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28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白垩纪四足动物足印的生物地层学、生物年代学与遗迹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全球范围来看,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多数是非鸟恐龙与鸟类留下的痕迹;少量足印来自翼龙、鳄鱼、龟、哺乳动物和其他四足动物。白垩纪的足迹化石以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和北美西部的最为人所知。南美(主要是阿根廷和巴西)也有一定数量广泛分布的足迹化石,欧洲、非洲与澳大利亚的白垩纪足迹组合则鲜为人知。以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记录为基础,我们对两个全球足印生物年代重新进行了检查。早白垩世生物年代以蜥脚类与鸟脚类的足迹为特征。晚白垩世生物年代中的蜥脚类足迹较少,但是鸭嘴龙、暴龙和角龙的足迹增多了。另外,白垩纪足印化石的记录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地层学信息,如北美白垩纪中期蜥脚类恐龙的消失,以及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越来越多来自东亚的白垩纪足印记录使我们对更精细的地方性白垩纪足印生物年代学有了初步印象。因此,以地方性四足恐龙(包括鸟类)遗迹属的地层分布为基础,可以识别出三个或四个足印生物年代。种类丰富并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东亚的白垩纪鸟类动物的遗迹群,可能指示白垩纪时东亚存在着一个独特而繁盛的鸟类动物群。以足印化石为基础的这一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92.
以非海相介形类为依据而建立的侏罗纪末至白垩纪的生物地层学,尤其是欧洲所谓"Purbeck-Wealden层段"(提塘阶顶部至巴列姆阶/阿普特阶底部)和全球同期沉积层的生物地层学建立已久,但这一生物地层学存有很多问题与局限性。本文对中生代晚期(聚焦于早白垩世)的非海相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历史、目前进展、存在问题和前景进行了综述。因为介形类的繁殖、扩散与成种机制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所以介形类的生物地层学的应用潜力被认识已久。然而,全球不同地区中生代晚期的非海相介形类众多的研究积累已构成了一个丰富但常常混乱和矛盾的文献库。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介形类的分类鉴定中,也见于关于古环境和系统发育的解释中。虽然地区性的盆地内的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已产生了好结果,并可能能够用于局部地区的高精度对比。但是在进行地区间(盆地间至全球)的对比时,其实用性广遭怀疑。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许多学者采用了将今论古的古生物学研究方法,努力修订和更新中生代晚期的非海相介形类的生物地层学与古环境意义,从而促进了地区间生物地层学研究和对比的发展。古生物学家认识到,对于许多非海相介形类动物来讲,它们的分布和扩散不仅仅局限于单个的水系或较小的地理区域,而是和现生的非海相介形类一样,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非海相介形类动物和它们的卵可被较大的动物或风长距离搬运,跨越迁移的屏障,进行扩散。鉴于以上事实,地区间的对比必须涉及两大内容:分类学的应用与古环境背景。缺乏适用于地区—全球的稳定和一致的分类学系统是进行正确对比的重要障碍。由于大量地方性分类命名、地方性特有动物的假设、与壳体特征相关的分类和生态型认识的混乱,以及对种内变异尺度的统一认识的缺乏,导致了对生物分异度的过高或过低的估量。非海相白垩纪介形类的地层记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分类单元的演化与灭绝、扩散事件、当地的环境变化和地区性至全球的气候变迁。在生物地层学的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手段去把握同时代的Cytheroidea,特别是Cypridoidea中具重要地层意义的Cypridea属及其亲近者(即CypridoideaMartin,1940)的分类单元的形态变异度。解释种内变异时需要格外谨慎。区分生物自生(内因)导致的变异(遗传的和形态的变异)和环境(外因)导致的变异(生态表型)是一大难题。比较保守的分类学观念(分类单元很少,但变异极大(分类单元中包含了多种生态表型))有助于不同古环境间的(生物地层)对比。另一方法是运用随着时间的古环境变化及其对介形类组合的组成的影响来进行(生物地层)对比。古生物工作者已在利用受环境控制的周期性介形类组合变化建立对比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但这些工作仍处在争议中。建立全球生物地层学方法,建立统一而持久的分类概念这一目标可以达到,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用现代的思想(概念)理解和研究非海相介形类的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理学及新资料将有助于修订工作的进展。尽管我们对中生代的非海相介形类的演化和分布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但目前我们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盆地间至大陆间的对比是否可行,早已不是问题。目前和未来的指导原则无疑是发展以介形类为基础,并与其他的年代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及方案相结合的从地区至全球范围的地层对比系统。因为我们正在迈向一个非海相晚中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的重新解释和应用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相似文献   
193.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就是将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编图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盆地构造发展演化紧密结合,利用层序界面和其他关键界面为相对等时界面,按相关界面划分体系域,并以体系域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以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为例,进行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研究并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而揭示该区古近纪构造运动对沉积特征与湖平面变化的关系,更进一步阐明该区盆地沉积充填的时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4.
湖平面相对升降对断陷湖盆充填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希源  辛仁臣 《地球科学》2004,29(5):539-542
数值模拟工作的研究对象多为海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湖平面相对升降对盆地充填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松辽断陷盆地的充填特征,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了在湖平面总体上升背景下, 3个湖平面变化周期的断陷湖盆充填特征.在模拟过程中, 假定构造沉降和碎屑供应为常数, 湖平面升降为一正弦函数.模拟结果表明: (1) 每一个湖平面升降周期形成一个相应的层序, 在湖平面升降周期的极小值点形成层序界面; (2) 湖平面升降规模直接控制了所发育的层序规模, 所模拟的3个湖平面升降周期中, 第二周期湖平面升降规模较大, 所形成的层序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均较大; (3) 湖平面升降所形成的沉积层序要很好地保存下来,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湖平面保持总体上升, 在总体上升的背景上叠加次一级的湖平面升降; ②在湖平面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同时, 叠加盆地基底的沉降.在具备上述条件下所得到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剖面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5.
引言自然灾害随时都会发生。这些灾害包括 :洪水、滑坡、火山、地震和森林火灾。每年数百万欧洲居民面临着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欧洲委员会在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是以揭开灾害涉及的过程、全面的灾害评估、灾害预报和减轻灾害、灾害管理为整体目标进行的。目前 ,有大约 3 5个研究项目在大约 40 0 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整体预算的资助下进行。这些项目最近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总体来说 ,许多成果反映科学成就为决策和有效的管理提供有用信息是值得的。1 洪水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后果和环境的改变 ,最近数十年在欧洲与洪水有关的…  相似文献   
196.
断层相关裂隙的一种定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平衡剖面及几何学原理,建立断层面脱空空间理论模型、断层破裂带裂隙空间的置换模型,推导出一个在2维剖面上计算断层相关裂隙空间的定量计算公式,并讨论了相关参数的地质含义及取值方法。结果表明,断层面与层面的夹角变化率是控制断层相关裂隙空间的主控因素。该计算方法为断层裂缝的预测及评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7.
南秦岭早古生代地层含硒量及硒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南秦岭大巴山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各种岩石的含硒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含硒量与岩石的岩性和形成时代密切相关,与岩石的含碳量和含硫量成正线性关系。碳质板岩和石煤相对于其他类岩石的含硒量高,碳质板岩一般为6×10~(-6)~35×10~(-6),石煤的含硒量为8×10~(-6)~45×10~(-6);中、下寒武统和志留系大贵坪组的碳质板岩和石煤含硒量较高,可达30×10~(-6)。同时,下寒武统的含硒量远远大于早古生代其他层位同类岩石的平均含硒量,是同类岩石平均含量的5~10倍。如碳酸盐岩的含硒量为2×10~(-6)~4×10~(-6);细粒岩石的含硒量较粗粒岩石的含硒量高,下志留统陡山沟组的厚层状到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和上寒武统的砾屑灰岩的含硒量相近,约0.05×10~(-6)~0.08×10~(-6),是本区最低的。因此,并非本区所有岩石都富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