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4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626篇
测绘学   238篇
大气科学   212篇
地球物理   226篇
地质学   1176篇
海洋学   297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汉江上游安康东段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学与水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沿汉江上游河谷深入的考察,在安康东段发现了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通过采集样品、实验分析,确定它们是古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当中的悬移质沉积物.根据地层对比、OSL测年和相关文化层年代,确定它们分别记录了发生在BL+AL与YD事件转折阶段(12500 a B.P.)的古洪水事件和发生在1000-900 a B.P.(1000-1100AD),即北宋后期的洪水事件.根据古洪水SWD的高程恢复其洪峰水位,结合相关参数,利用面积比降法计算恢复流量.结果表明在万年尺度,汉江上游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35970~47400 m3/s之间.同时,利用2010年大洪水洪痕恢复计算洪峰流量,对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进而结合历史洪水和观测洪水数据,获得了汉江上游万年尺度洪水洪峰流量与频率关系.这为汉江上游的水利水电和交通工程建设以及沿岸城镇防洪减灾提供了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942.
太湖不同湖区底泥悬浮沉降规律研究及内源释放量估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胡开明  王水  逄勇 《湖泊科学》2014,26(2):191-199
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湖湾、沿岸及湖心等区域受地形影响,湖流结构及水土界面水力要素均有显著差异.针对目前对不同湖区底泥再悬浮规律差异性研究的缺失,本研究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点采集太湖底泥,采用矩形水槽开展底泥再悬浮模拟实验,并结合太湖二维水量水质模型及太湖全年实测数据,建立了不同湖区底泥再悬浮通量与风速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室内静沉降实验,得到了静沉降通量与风速的相关关系;最后将底泥再悬浮实验结果参数化应用于太湖二维水量水质模型中,并对底泥悬浮沉降过程进行分解和概化,估算太湖全年内源释放量.结果表明:太湖每日的内源释放量受风速影响显著,和风速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太湖全年进入水体的净底泥量有47.81×104t,夏季最大,冬季次之;就营养物质释放量而言,COD约为2.06×104t、总氮约为1149.05 t、总磷约为564.35 t,其中秋季营养物质释放量最小,夏季最大.  相似文献   
943.
结合地震岩石物理技术,研究了叠前频变AVO反演在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含气性识别中的应用.首先,应用Backus平均理论将测井数据粗化为地震尺度储层模型,应用传播矩阵理论进行高精度地震正演及井震标定,分析页岩气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其次,基于岩心观测结果,应用Chapman多尺度裂缝理论设计页岩气储层理论模型,研究储层衰减、频散以及对应的地震反射特征.应用该理论模型测试频变AVO反演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地震数据,区分流体类型的优势频率不是地震子波的主频,还受层间调谐干涉等储层结构因素控制,也进一步说明理论模型测试和标定的重要性.最后,将频变AVO反演技术应用到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地层,计算得到的频散属性为页岩气储层含气性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4.
本文采用二维fractional Brown motion(f Bm)随机分形界面模拟不规则起伏地表,基于Longmire-Scott提出的土壤电参数等效模型(L-S模型),分析研究不规则起伏地表的土壤湿度对地闪回击垂直电场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的不规则起伏程度主要会引起垂直电场峰值的衰减和上升沿时间的滞后。随着地表不规则起伏程度的增大,垂直电场峰值衰减越明显,且波形上升沿时间增长。(2)无论地表不规则程度如何,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大,垂直电场的衰减反而减小。(3)总的来说,地表的不规则程度越大,土壤湿度越小,垂直电场的峰值衰减越大,波头上升沿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945.
干涉雷达技术用于林分高估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如何使用遥感手段测量林分高一直是遥感技术积极探索的应用领域之一,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充分利用了雷达数据中的相位信息,从单视复型干涉影像数据对中提取地表高程信息,近年来这一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利用美国航天飞机SIR-C/X-SAR L波段和C波段数据进行干涉测量处理,并将之应用于林分高估测,首先简要介绍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原理,接着总结提出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估测有效林分高的方法,并将估测结果与实际的外业测定数据进行了比较,采用直接与林缘相差分的方法进行有效林分高的估测,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实验区的初步结果说明了雷达干涉处理技术有用于有效林分高估测的潜力,显示了这一技术在林分高估测和林分高生长监测中的巨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6.
以2014年浙江省地震局5个地震台站进行综合防雷系统升级改造为例,阐述浙江省数字观测台站雷击隐患,从配电系统、接地系统、通信系统和综合布线等方面出发,结合台站实际情况,对地质环境特殊的台站进行针对性防护,总结此次防雷系统改造的实际效果,分析不足之处,提出后续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947.
为了研究轨道交通中几种典型隔振屏障的隔振效果,本文通过室外模型试验,以振动加速度级作为振动评价标准,对其做出分析并给出相应评价。结果表明:(1)土体振动主要是由中低频振动波引起的;(2)对比分析几种典型连续隔振屏障的隔振效果:空沟>地下连续墙>碎石填充沟>橡胶填充沟;综合考察几种非连续隔振屏障得出:混凝土桩的隔振效果优于隔振井;隔振效果优劣比较为:混凝土实心桩>混凝土空心桩>PVC空井>碎石填充井>橡胶填充井;(3)对于单排混凝土空心桩,空心率越大,隔振效果相对越差;空心桩内部形状的改变对隔振效果影响不大,外部形状的改变对隔振效果有一定程度影响,但效果不显著,且桩体外截面为方形时的隔振效果较圆形差。  相似文献   
948.
勘探效益法预测油气资源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未发现的剩余油气资源不断降低.如何准确预测高勘探程度-成熟探区的剩余油气资源,成为石油投资者和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详细探讨勘探效益法预测油气资源的原理、方法、操作流程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勘探效益法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的剩余可探明储量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高邮凹陷的剩余可探明储量约为6 773×104 t,仍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实践证明,由于勘探效益法合理回避了油气成因的机理问题,减少了资源评价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资源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949.
采用气嚢搬运沉箱上浮船坞和浮船坞坐底出运沉箱的施工工艺,施工效率高且安全可靠,该工艺已在沉箱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浮船坞修理改造后首次应用于渤海重工30万吨级大型船坞工程实例,介绍了浮船坞出运沉箱技术的工艺流程和施工要点,对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0.
目的】随着复杂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事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对决策、公众、为农专业气象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方法】该文以邢台市任泽区需求为例,通过应用图像丰富、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业务软件,研发特色决策服务产品,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邢台市县实时气象数据分布制图系统”详细介绍了参数设置、异常值处理、阈值确定等应用方法,列举了成功服务实例。【结果】软件实现了整点时段降水量、风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关键气象要素的实时调取,满足了乡镇级的高时空分辨率准确预报要求,为拓展气象服务产品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依据。【结论】任泽区气象部门围绕“产品为王,人民满意”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应用制图系统积极创新研发乡镇级气象服务产品,在基层决策气象服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防御、特色精细化专业服务中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