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闪电多参量同步高速即时记录系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阐述了如何实时快速捕获闪电放电时亚微秒变化的快慢电场波形数据及等间隔点分段压缩显示电场波形曲线,并同时连续记录显示大气平均电场数据。在Win2000平台上用VC 编程实现了多任务、多通道大容量(8MB)快速处理显示记录的自动化。记录速度比以往的记录设备提高了20倍,测量精度显著提高,记录闪电辐射的脉冲绝对时间精度达到0.1μs,野外同步观测获得了大批资料,证实了系统的可靠性,为长时间多站同步观测积累高精度闪电资料提供了新的记录手段。  相似文献   
72.
雷暴下近地面电特性及其对人工引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郄秀书  言穆弘 《高原气象》1996,15(3):293-302
利用已建立的一维时变模式,对雷暴下近地面的电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地面的不规则性所产生的电晕电流密度可达2.0nA/m^2,由此而形成的空间电荷密度在100m密度以下可达1.1nC/m^3,传导电流可达3.5nA/m^2,并可延伸到1000m高度,形成0.1nC/m^3和1.0nA/m^2的电荷密度和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73.
卫星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及其地域差异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闪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有很大的可变性. 本文利用热带降水测量计划(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首次对一些典型地区的闪电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闪电活动无论在闪电频数或放电强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海洋上的闪电活动频数与陆地上的闪电活动频数可相差几十倍;不同地区闪电活动的多少不仅取决于该地雷暴日数的多少,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该地每次雷暴过程闪电频数的多少;不同地区的闪电放电强度有随闪电频数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进一步研究还表明,不同地区闪电光辐射能的不同可以用对流最大不稳定能量(ECAPE)来解释,闪电放电强度与ECAPE之间存在非常好的线性正相关;而闪电活动频数对ECAPE的响应则与闪电光辐射能不同,二者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74.
利用2015年夏季北京闪电综合探测(BLNET)总闪辐射源定位、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和探空资料等多种协同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15年8月7日北京一次强飑线过程不同阶段的闪电特征,并探讨了闪电与对流区域和地面热力条件之间的关系。飑线过程整体上以云闪为主,根据雷达回波和闪电频数可以将飑线过程分为发展、增强及减弱三个阶段。发展阶段表现为多个孤立的γ中尺度对流降水单体,随着北京城区降水单体的迅速发展,强回波顶高延伸到-20℃温度层高度,闪电辐射源高度也逐步增加,闪电明显增多,但总闪电频数整体低于80次/min。增强阶段单体合并,闪电频数快速增长,0℃层以上及以下的强回波(>40 dBZ)体积明显增大,飑线形成后,总闪和地闪均达到峰值,分别约248次/min和18次/min,负地闪占总地闪比例为90%,辐射源主要分布在线状对流降水区内,辐射源数量峰值出现在5~9 km高度层。减弱阶段飑线主体下降到0℃以下并迅速衰减,辐射源分布明显向后部层云降水区倾斜。95%的闪电发生在对流线附近10 km范围内,即对流云区和过渡区。在系统发展和增强阶段,对流云区与层云区辐射源的活跃时段基本一致;系统减弱阶段,对流降水云区辐射源数量迅速减少。在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闪电活跃区域对应于冷池出流同平原暖湿气流在近地面形成的相当位温强梯度带内。  相似文献   
75.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上石炭亚系祁家沟组地层出露较完整,沉积序列清晰,古生物化石丰富,但一直以来对祁家沟组的时代多有争论,且介形类研究薄弱。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祁家沟剖面上石炭亚系祁家沟组中鉴定出的介形类共计11属19种,并系统研究了这些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地层分布,探讨了其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结果表明: (1)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推断,祁家沟剖面祁家沟组的时代应为晚石炭亚纪莫斯科期—卡西莫夫期; (2)祁家沟组介形类生态类型属于古足目类和光滑速足目类的混合集群,符合构造活动区域的介形类OA1-OA3组合特征; (3)根据介形类的生态组合变化以及沉积学的证据,推断祁家沟剖面祁家沟组整体为滨、浅海沉积,存在海退序列; (4)祁家沟组介形类面貌与同时期的塔里木、准噶尔、中天山以及俄罗斯乌拉尔地区等产出的介形类最为相近,与北美、西欧和华北等板块的介形类也较为相似,表明晚石炭亚纪准噶尔、塔里木等块体聚集,并且距离劳俄大陆较近,所以其可与欧洲、北美板块的介形类进行属种交流。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祁家沟组的化石材料,也对探索古亚洲洋演化特征和区域矿产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一次多回击负地闪放电过程的甚高频辐射和传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短基线时间差甚高频(VHF)辐射源定位系统对一次多回击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发现, 负地闪的预击穿、梯级先导、直窜先导及回击后云内放电过程伴随有较强烈的VHF辐射。结合同步观测的闪电快、慢电场变化资料, 分析VHF辐射源时空发展特征发现, 预击穿阶段辐射源在云中的放电通道为双向发展, 平均速度均在104 m s-1量级, 预击穿下行分支直接转化为梯级先导, 并产生多个分支通道同时向地面发展, 先导平均速度在105 m s-1量级。继后回击之前先导过程均产生多个分支通道, 直窜先导平均速度在105~106 m s-1量级, 新开辟的梯级先导速度在105 m s-1量级。闪击间及地闪后期云内放电活动较为复杂, 主要表现为辐射源从闪电起始区域发展, 进一步延伸云内闪电通道。地闪后期多次负极性K变化过程(Kitagawa and Kobayashi, 1958)主要表现为负极性流光沿之前的正极性电离通道快速发展, 平均速度在106 m s-1量级。  相似文献   
77.
利用SOFM对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储层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有的储层评价方法优势与不足的分析,提出了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应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进行油气储层评价。通过对鸡西盆地城子河组表征储层性能参数的分析,建立储层评价参数标准,并按照建立空间数据库-网格化-文件转换-文件合成-神经网络评价-类别评价-图形绘制的评价流程,生成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储层综合评价图。评价结果显示:Ⅰ级储集层主要发育于鸡东坳陷中央即鸡D6井东侧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和鸡D6井西侧不规则分布;梨树镇坳陷西部:梨树镇周缘即鸡D2、鸡1、鸡3井周缘呈块状分布;Ⅱ级储集层区块主要发育于鸡东坳陷中部;Ⅲ级储集层区块最大;Ⅳ级在鸡西盆地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78.
SOFM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延吉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有储层评价方法优势与不足的分析,提出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应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进行油气储层评价,并对延吉盆地大砬子组储层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Ⅰ级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朝阳川凹陷中央-延D4井西缘、呈椭圆状分布,朝阳川凹陷西缘即延D6、延3之间呈月牙状分布;Ⅱ级储集层区块较大,分布集中在朝阳川凹陷周缘及帽儿山凸起,在清茶馆凹陷的东缘、南缘和德新凹陷的北缘呈不规则分布;Ⅲ级主要发育于朝阳川凹陷中央-朝阳川镇南部,清茶馆凹陷东缘,呈条带、小块状零星分布,德新凹陷大部呈不规则分布;Ⅳ级主要发育于西部隆起区、练花洞单斜一带,在茶清馆凹陷中央也有零星分布;其它地区是储层物性发育较差的Ⅴ级。  相似文献   
79.
荷载变量相关下直立式防波堤的可靠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郄禄文 《海洋学报》2005,27(1):154-158
为了探讨独立或相关荷载变量对结构可靠指标(β)值的影响,利用广义随机空间极限状态曲面上任一点处切平面法线来确定可靠指标,从而将在欧洲通用的确定直立式防波堤可靠指标的Hasofer和Lind方法推广至适用于波浪水平力与浮托力之间相关的情况.对一座直立堤实例的核算表明,在变量相关情况下采用改进的JC法或推广的HL法得出可靠指标值符合良好,而荷载相关时的可靠指标值则明显低于假定荷载独立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0.
激光雷达点云匹配与惯性组合导航技术是高精度定位导航领域研究的热点,匹配定位结果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组合导航定位精度,特别是在室外实际道路场景下,环境复杂,点云误匹配概率较大,只有准确评价匹配定位结果,才能提高组合导航定位精度。因此,对于评价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评价模型的构建抽象为多属性决策问题,采用复合多属性决策算法,识别影响定位结果的因素并进行赋权,定量地评价了定位结果的质量,并利用实际道路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靠有效,能够反映实际匹配定位结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