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6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463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312篇
地球物理   265篇
地质学   881篇
海洋学   24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28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1.
黔南-桂中地区泥盆系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前人资料为基础,对岩石组合、沉积组构、剖面序列、生物组合、沉积机理等进行分析,研究了黔南—桂中地区泥盆系沉积体系特征。研究区可划分出四种沉积体系,即台地体系、台坡体系、陆棚体系、台盆体系,其中陆棚体系主要发育于早泥盆世至中泥盆世早期;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2.
川渝地区夏季旱涝与海温异常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媛媛  康志明  金荣花  李峰 《气象》2007,33(5):89-93
利用1951—2006年6—8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川渝地区旱涝指数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旱涝等级及其对应年份,分析这一带历年旱涝情况及年际变化特征,并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法分析旱涝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前期,这一带地区以旱为主,3个重旱年有2年出现在这个时段内;1970年代末至2003年,旱涝年均有,但以涝为主,2006年则出现了1951年以来最旱的年份。旱涝指数与SST的相关分析显示Z指数与前期SST,特别是1—3月SST有较好的相关关系,Z指数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显著正相关。重涝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广大海域SST呈明显的正距平,而重旱年则为大范围SST负距平。2006年1—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明显负距平、南太平洋20°S以南到40°S之间海域海温呈显著正距平有利于川渝地区出现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93.
利用TERRA/MOPITT仪器测量的2000年3月—2004年5月的CO数据,分析了C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且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CMDL/NOAA)在瓦里关站的CO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CO的高值区在北半球主要位于东亚、西欧和北美,而在南半球主要位于非洲中西部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CO的分布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北半球的CO浓度最高,而秋季南半球的CO浓度偏高;东亚的CO高值区主要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日本列岛一带。对于北京和瓦里关CO的趋势分析明表:这两个地区的CO浓度在这4年内都是呈上升趋势。结合CMDL的观测资料与卫星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发现,瓦里关站卫星观测结果和CMDL的结果在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一致,卫星柱总量的观测数据和CMDL数据的相关性非常好。  相似文献   
94.
卡拉达湾地区位于新疆北天山西段,属于中亚造山区,是在前寒武纪基底陆壳裂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陆间型造山带,是铀及多金属成矿的重要区域。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地面磁测、地面伽玛总量测量结果,总结分析了卡拉达湾地区磁场、放射性场、构造、矿化蚀变特征与铀及多金属成矿的关系,并圈定了铀及多金属找矿有利地段各2处,为西天山卡拉达湾地区的铀及多金属矿找矿工作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5.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pectral model of inertial internal wave breaking(fine structure) proposed previously, in which the effects of the horizontal Coriolis frequency component f-tilde on a potential isopycnal are taken into account, a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of vertical mixing in the stably stratified interior below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in the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OGCM) is put forward preliminarily in this paper. Besides turbulence, the impact of sub-mesoscale oceanic processes(including inertial internal wave breaking product) on oceanic interior mixing is emphasized. We suggest that adding the inertial internal wave breaking mixing scheme(F-scheme for short)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o the turbulence mixing scheme of Canuto et al.( T-scheme for short) in the OGCM, except the region from 15°S to 15°N.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F-scheme by using WOA09 data and an OGCM(LICOM, 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over the global ocean are given. A notable improvement in the simulation of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over the global ocean is attained by using T-scheme adding F-scheme, especially in the mid- and high-latitude regions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water and deep water. We conjecture that the inertial internal wave breaking mixing and inertial forcing of wind might be one of important mechanisms maintaining the ventilation process. The modeling strength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 by using T-scheme adding F-scheme may be more reasonable than that by using T-scheme alone, though the physical processes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and the overflow parameterization needs to be incorporated. A shortcoming in F-scheme is that in this paper the error of simulated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by using T-scheme adding F-scheme is larger than that by using T-scheme alone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相似文献   
96.
抽稀阈值的合理选取直接影响多波束测深数据抽稀结果和构建海底地形的表征能力,在基于Ping的Douglas-Peucker法多波束测深数据抽稀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拟合曲线曲率值确定多波束测深数据抽稀阈值的方法。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多波束测深数据抽稀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抽稀效果。  相似文献   
97.
利用溶胶凝胶法自制了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光催化剂,采用投射电子显微镜和X光衍射仪对粉体的粒径、物象、形貌和热稳定性等进行表征。通过研究光照条件、催化剂的投加量、油的初始浓度、催化剂制备的煅烧条件等因素,考察了自制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催化剂对降解模拟海洋柴油污染的海水去除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可见光照条件下,400℃煅烧2 h的复合催化剂,投加量为0.4 g/L、柴油的初始浓度为0.6 g/L、反应的光照时间为4 h时效果最好,去除率可达到67.65%。  相似文献   
98.
点蚀损伤下桩基式平台腿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圆柱体点蚀损伤模型,建立含细观尺度点蚀损伤的桩基式平台腿柱多尺度精细化数值模型,研究壁厚损伤度、点蚀损伤强度以及点蚀体积损伤强度影响平台腿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壁厚损伤度及点蚀损伤强度明显削弱平台腿柱的极限强度,且随点蚀损伤强度增大壁厚损伤度的影响加剧;点蚀体积损伤强度由于综合考虑了壁厚损伤度和点蚀损伤强度的耦合因素,相比于独立考虑后两者,其更能合理地描述点蚀损伤对平台腿柱极限强度的影响,故点蚀体积损伤强度体现了点蚀损伤的关键特征。本方法不仅适用于研究点蚀损伤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其所提出的点蚀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可拓展于研究受点蚀损伤的整体平台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且确定点蚀体积损伤强度为描述点蚀损伤特征的关键参数后,有望将其用于修正点蚀损伤平台腿柱的承载力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99.
针对孤立森林算法在高光谱影像异常目标检测中易产生大量虚警的问题,该文将异常目标在空间分布的稀缺性与 目标光谱的差异性两个先验结合,提出了一种空间加权的孤立森林异常目标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孤立森林算法计算目标的光谱异常度,得到初步的检测结果;然后分析初步结果中目标区域的连通面积,以连通域面积为变量,基于高斯核计算目标的空间稀缺性,得到目标的空间权重属性;最后将表达空间稀缺性的属性与光谱异常度加权相乘,实现了对异常目标的准确检测.在五组高光谱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00.
张德军  刘鹏举  尚晓冬  杨犇 《地质学报》2023,97(12):4006-4019
拉伸纪作为承接中元古代蓝菌时代以及成冰纪生物锐减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是探索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吉林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东北缘,拉伸系发育完整、出露全,在燧石条带、燧石结核和泥页岩中富含微生物化石,是开展拉伸纪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地区。本次工作利用岩石切片法在吉林南部二道江地区万隆组顶部燧石中发现微生物化石6属9种,其中丝状蓝菌1属4种Siphonophycus robustum,S.typicum,S.kestron,S.solidum;球状蓝菌3属3种Eoentophysalis belcherensis,Gloeodiniopsis lamellosa,Scissilisphaera bistratosa;分类位置未定2属2种Glenobotrydion majorinum,Globophycus rugosum。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为开展万隆组古环境分析及生物地层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研究显示,万隆组燧石相微生物组合以发育管鞘藻席(Siphonophycus mat)为主要特征,丝状蓝菌呈横向展布,长可达400μm以上,显示原地或近原地埋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